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辨证与血凝纤溶系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CHD)辨证的关系。方法:在对269例冠心病人临床辨证的基础上,检测分析CHD各证型病人及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仅颗粒膜蛋白(GPM-140)、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血凝纤溶系统指标。结果:较之健康对照组,冠心病的各证型组的异常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各证型组之间比较,心血瘀阻证和痰阻心脉证的5项指标异常的程度最明显,尤以心血瘀阻证为著。结论:①抗凝血指标(AT11I)的变化与冠心病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②GMP-140显著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监测和血栓前状态评价的有效指标。③冠心病各证型均存在纤溶活性(t—PA与PAI—1)低下状态,心血瘀阻和痰阻心脉证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1 4 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 48例血瘀型、5 2例非血瘀型冠心病 (CHD)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 ,对其血浆GMP—1 4 0含量、t—PA、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CHD血瘀证患者血浆GMP—1 4 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CHD患者血瘀证PAI—1活性明显升高 ,t—PA活性明显降低 ,与非血瘀组和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 ,进一步分析表明 ,t—PA/PAI—1比值各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1 ) ,以血瘀证组最低。结论GMP—1 4 0、t—PA、PAI—1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分子与冠心病血瘀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分为家系冠心病血瘀证组、家系冠心病非血瘀证组、家系非冠心病血瘀证组、家系健康人组、非家系冠心病血瘀证组、非家系健康人组6组,运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外周静脉血血浆(或血清)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等分子水平。结果家系人群研究中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TM、t-PA、P-Selectin、F1+2、TAT水平增加,SFMC、PAI-1水平无差异;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与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比较TM、t-PA、P-Selectin、TAT、SFMC水平增加。非家系冠心病血瘀证与非家系健康人比较各PTS分子均无差异。结论家系人群中PTS分子与冠心病血瘀证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抗凝血、促凝血等相互拮抗的分子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值得进一步探讨;非家系冠心病血瘀证与健康人比较PTS分子均无差异;且PTS分子水平在家系和非家系人群中有明显区别,这种差异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值得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把3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心血瘀阻证组与非心血瘀阻证组,另外收集16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病例的PAI-1启动子区4G/5G基因型,同时测定血浆PAI-1活性、血脂、血糖及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与结论:心血瘀阻证患者4G/4G基因型(50.00%)高于正常对照组(31.25%)及非心血瘀阻证组(25.00%),提示PAI-1基因4G/4G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相关,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证实。还发现血浆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与PAI-1基因4G/5G多态性相关,提示PAI-1活性升高与纤维蛋白原增高是PAI-1启动子区4G/5G基因型易致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风复元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证属气虚血瘀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血塞通组、中风复元方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变化.结果:中风复元方组治疗后tPA含量显著提高,优于血塞通组和基础治疗组,而PAI含量降低,和血塞通及基础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塞通组和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tPA、PAJ含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风复元方通过调节患者的纤溶水平达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孕妇的部分凝血、纤溶指标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的相关性。方法对正常非孕妇女、正常妊娠妇女(各40例)和GDM孕妇(50例)的GHbA1c、血浆Ⅶc因子(FⅦ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PCAT)及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妊娠组比较,GDM组GHbA1c、FⅦc、PAI-1均显著增高(P<0.01),t-PA明显下降(P<0.01);正常妊娠组AT-Ⅲ较非孕组呈下降趋势,GDM患者AT-Ⅲ水平、PCAT与正常妊娠组无显著差异。全部GDM患者GHbA1c与t-PA呈负相关(r=-0.607,P<0.01),与PAI-1呈正相关(r=0.493,P<0.01),与FⅦc活性正相关(r=0.421,P<0.01)。结论糖尿病孕妇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糖通过影响纤溶凝血系统功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在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示应密切关注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溶活性与甘油三酯的关系,探讨其协同对ACS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甘油三酯(TG)升高组34例,伴TG正常组20例;不稳定心绞痛(UA)伴TG升高组21例,伴TG正常组13例,正常对照组16例。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活性,比较PAI-1、tPA活性,分析其活性与TG的相关程度,观察ACS患者6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ACS患者PAI-1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AMI、UA伴TG升高组的PlAI一1活性较TG正常组屁著升高(P〈0.001),tPA活性显著降低(P〈0.001);PA1-1活性与’rG正相关(r=0.442,P〈0.001),tPA活性与TG负相关(r=-0.430,P〈0.001).②ACS患者6周内共发生32例心血管事件,发生心血管事件组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血浆PAI-1活性升高(P〈0.001),tPA活性降低(P=0.003),ACS患者中以PAI-1活性伴TG同时升高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多(X^2=14.695,P〈0.001)。结论 ACS患者纤溶活性下降,其中伴TG升高者纤溶活性下降更为明显。纤溶功能与甘油三酯相关。PAI-1活性伴TG升高的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居多。PAI-1、TG水平对预测ACS患者病情进展及近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在冠心病患者中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检验科收治的173例冠心病患者及非冠心病患者50例进行本次研究。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心肌酶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等结果,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103)、稳定性心绞痛组(n=70)。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n=38)、双支血管病变组(n=64)及三支血管病变组(n=71)。探讨t-PAIC在冠心病患者中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均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的CKMB、CRP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浓度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而前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浓度低于后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的血浆PAI-1浓度高于非冠心病组,血浆t-PA浓度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三支血管病变组的血浆PAI-1浓度依次升高,而血浆t-PA浓度依次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AIC浓度与冠脉狭窄数、疾病严重程度呈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及脑梗塞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关系。方法:对31例健康人,2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7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测定。结果:与健康人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比值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则未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的明显变化。结论:动物粥样硬化性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和机体内纤溶系统的活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在冠心病病人中表达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80例冠心病病人作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107例,稳定心绞痛73例;择同期非冠心60例为对照组。观察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以及空腹血糖(FBG)水平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与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并分析冠心病组病人三支病变、双支病变及单支病变与对照组病人的PAI-1、t-PA水平变化。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TC、CRP、FBG、CKMB、PAI-1水平均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t-PA水平均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P < 0.05~P < 0.01);稳定性心绞痛组病人血清CRP、FBG、CKMB、PAI-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血清PAI-1水平在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及对照组中依次降低,血清t-PA水平则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t-PAIC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冠状动脉狭窄数存在相关性,且病情越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数越多则PAI-1水平越高,t-PA水平越低,临床可通过检测t-PAIC水平预测冠心病病人病情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术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0例CHD患者及3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浆t-PA、PAI-1水平.所有CHD患者分别于介入封堵术前1d、术后24h、1、3、6、12个月检测血浆t-PA、PAI-1水平.结果:介入封堵术前,CHD患者血浆t-PA、PAI-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CHD组血浆PAI-1水平开始逐渐下降,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水平;血浆t-PA水平在术后1个月升高,术后3个月始下降,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水平.结论:介入封堵术可通过改变血浆t-PA、PAI-1水平而改善小儿CHD患者的内源性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12.
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抗凝与纤溶障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实验性血瘀证兔模型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与纤溶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复制去甲肾上腺素与牛血清白蛋白诱导的血瘀证兔模型 ,分离其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 ,检测模型动物体内血浆及体外细胞液中抗凝血酶Ⅲ (AT -Ⅲ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等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 ,血瘀证组兔血浆t-PA和AT -Ⅲ的活性降低 (P <0 .0 1) ,PAI的活性升高 (P <0 .0 1) ;血瘀证组原代培养液中的t -PA活性较正常组降低 (P <0 .0 5) ,PAI活性升高 (P <0 .0 5) ;血瘀证组传代培养液中t-PA、PAI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抗凝与纤溶功能障碍在血瘀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变化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非妊娠组(40例)、正常妊娠组(40例)及妊娠高血压疾病组(50例)血浆中t-PA和PAI-1水平。结果与非妊娠组比较,正常妊娠组和妊娠高血压疾病组t-PA、PAI-1均显著增高;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组t-PA无显著性改变,随病情变化不明显;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高血压疾病组PAI-1显著增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呈递增趋势。结论 孕妇血浆PAI-1水平是检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变化对指导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对50例冠心病患者在PCI(包括PTCA和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前、手术后即刻和手术后4 d测定血浆中tPA和PAI的活性,并将冠心病患者的tPA、PAI浓度和tPA/PAI比值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tPA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AI活性明显增高,在PAI手术后即刻tPA活性较手术前明显降低,但术后4 d回升,较正常对照组仍然明显降低,较PCI手术前无明显差异 冠心病患者PAI活性在PCI手术后明显升高,与手术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但术后4 d下降,,较PCI手术前无明显差异,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手术存在着内皮损伤,导致手术后出现纤溶功能降低,而纤溶功能的低下会影响PCI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虎杖清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对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虎杖清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等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经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兼血瘀证患者92例,治疗组55例予虎杖清肝汤治疗,对照组37例予乙肝清热解毒冲剂,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显著降低、肝功能改善,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降低,tPA活性下降,PAI活性增强。结论:虎杖清肝汤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变化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干预影响。方法测定7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PAI-1的水平,与健康成年人43人作对照;并观察经ACEI治疗8周后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78例患者血浆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予以ACEI(福辛普利)10~20mg/d治疗8周后,ACEI治疗组患者PAI-1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明显下降(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外基质(ECM)的转化受到抑制;ACEI治疗可降低PAI-1水平,促进ECM的转归,延缓肾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HbA1c)与血浆凝血因子Ⅶ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1(PAI-1)活性的相关性.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73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从肘静脉采血,进行GHbAlc、血浆FⅦc、F-PA及PAI-1活性检测,PAI-1、T-PA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扫法,并分行GHbAlc与PAI-1、T-PA活性、FⅦ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有不同程度的纤溶活性下降(P<0.05),而FⅦc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改变最明显(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及稳定性心绞痛(SAP)亦有明显升高(P<0.05).全部受检测者GHbA1c 与T-PA呈负相关(γ= -0.607,P<0.01),GHbA1c 与PAI-1呈正相关(γ=0.493,P<0.01),与FⅦc活性正相关(r=0.421, P<0.01).结论:血糖通过影响纤溶凝血系统功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在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半边莲生物碱对内皮素诱导损伤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常规提取半边莲生物碱,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含量。结果:内皮素组PAI-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PA含量在数值上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半边莲生物碱各组PAI-1含量均低于内皮素组(P〈0.01).与内皮素B受体拮抗剂BQ7S8作用相似。半边莲生物碱低剂量组t-PA含量高于内皮素组(P〈0.01).高、中剂量组t-PA含量虽然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皮素能够使人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AI-1增加.半边莲生物碱通过抑制该效应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IL-6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纤溶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IL-6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用生长良好的第2、3代HUVECs细胞进行实验,用CCK-8测定IL-6(0.125、0.25、0.5、1.2 ng/ml)作用前后细胞活性;用发色底物法测定0.5 ng/ml IL-6组和对照组(不加IL-6)培养上清液中tPA、PAI-1活性;进一步用RT-PCR检测细胞内tPA和PAI-1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IL-6(≤0.5 ng/ml)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无差异性.0.5 ng/ml IL-6组tPA活性在12~72 h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上调tPA mRNA,12 h达到峰值,以后渐降,48 h mRNA达正常水平.而IL-6组PAI-1活性与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异性.结论: IL-6可活化内皮细胞,显著上调HUVECs的tPA mRNA的转录和tPA分泌,诱发纤溶系统活化,而对PAI-1 mRNA或PAI-1活性无影响.IL-6的这种效应在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中的作用.方法:对CHD气虚血瘀证组112例、CHD非气虚血瘀证组108例、非CHD气虚血瘀证组110例和健康人对照组100名检测分析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NO、ET、AngⅡ等血管活性物质.结果:ET、Ang Ⅱ的异常程度均呈CHD气虚血瘀证组>CHD非气虚血瘀证>健康人对照组的趋势(P<0.05或P<0.01);而CHD气虚血瘀证组和非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NO、ET、AngⅡ等血管活性物质与CHD形成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是CHD“气虚血瘀”病理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