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探究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血浆置换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后的安全性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住院治疗的12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86.67%)好于对照组(56.67%),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23.33%)低于对照组(50.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疗效显著,对患者的肝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高,值得在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肝损害型毒蕈中毒临床疗效。方法13例毒蕈毒素致肝损害(其中1例并发中毒性心肌炎),在药物治疗同时,13例均联合应用血液透析(HD)加血液灌流(HP)。结果根据病情不同,其中2例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3例行血浆置换(PE),进行抢救治疗,成功率100%。结论根据病情及早选择不同的血液净化治疗,病情恢复快、预后好,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16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采用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DBIL以及AL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TNF-α、IL-6、IL-10、TGF-β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来说,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既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也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净化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50例,均为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采用血液净化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血肌酐变化情况.结果:本次选取的50例患者,治愈33例,占66%;好转15例,占30%;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为96%.相较治疗前,治疗后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经检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净化方案治疗,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且可明显改善肾功能,对保障患者获取良好预后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5.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净化技术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被称为非生物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早期采用的手段多为 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胆红素吸附,其中尤以血浆置换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作用和缺 陷,介绍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概念,就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肝衰竭中的应用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肾功能衰竭患儿的血液透析观察 ,对小儿肾衰的病因及血透的治疗进行探讨 ,以求达到提高抢救成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 通过血液透析治疗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观察 ,总结血液透析治疗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注意事项、治疗方法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经验等。结果 小儿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间短而有效的方法。结论 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一经确诊血液透析治疗是最佳方法 ,应尽早采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肝功能衰竭目前没有特异性治疗,病死率极高。随着对基因研究的深入,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治疗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文就急性肝功能衰竭与基因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净化技术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被称为非生物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早期采用的手段多为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胆红素吸附,其中尤以血浆置换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作用和缺陷,介绍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概念,就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在肝衰竭中的应用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营养液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56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无氮饲料组、无脂肪营养液组和全营养液组。采用D-半乳糖胺诱导法复制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同时用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对照组。全营养液组大鼠每日输注的营养液提供能量221.75kJ(1kcal=4.184kJ),氮0.365g,氮热比为1:145,氨基酸2.28g,其中支链氨基酸0.70g,葡萄糖7.85g,脂肪1.25g。颈外静脉插管穿刺手术后10天取血,监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结果全营养液组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无脂肪营养液组(P〈0.05)。4组中无脂肪营养液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均最高,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组和无氮饲料组(P〈0.05);全营养液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组(P〈0.05)。全营养液组的丙氨酰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血尿素氮水平均低于无脂肪营养液组(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全营养液的结构比例适合于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代谢需要,能促进机体的合成代谢,有利于逆转大鼠的急性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在短期内发生严重损害,且可并发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黄疸及其他器官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死率高达70%~80%[1],目前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自1955年Kiley首先使用血液透析机治疗肝功能衰竭以来,人工肝支持治疗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人工肝支持系统临床应用途径有:血浆置换和血液灌流。血液灌流(hemop erfusion,HP)利用活性碳及树脂的吸附原理清除血液中的毒物具有快速清除体内毒素的特点[2],抑制生物毒性因子对组织器官破坏,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目的。但血液灌流治疗时间短,不能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对水溶性小分子毒素清除效果差。而连续性血液净化CVVH,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容量控制精确,可以缓慢连续清除中小分子物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同时能改善患者的神志,降低颅内压,维持内环境稳定且能改善免疫功能状态。我科2016年4月收治了1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致急性肝衰并发感染性休克、MODS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HP联合CVVH吸附胆红素和炎症介质,联合治疗14天后病情好转,转往病房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结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对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3684例肝脏疾病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确定248例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PE治疗组和PE结合DPMAS治疗组。采用电话随访以及复诊的方式统计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4周好转率及12周生存率,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 PTA)、TBIL、ALT、AST、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钾、血钠指标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总结影响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PE结合DPMAS治疗组4周好转率为84.21%,12周生存率为89.47%显,均著高于单纯PE治疗组的61.94%和70.90%,数据对比和生存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E结合DPMAS治疗组PTA指标升高水平显著大于单纯PE治疗组,PE结合DPMAS治疗组TBIL、ALT、AST指标降低水平明显大于单纯P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结合DPMAS治疗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降低水平大于单纯P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PE或PE结合DPMAS)方法是影响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最重要影响因素(HR=2.442,P<0.05)。结论 PE结合DPMAS治疗较单纯PE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好转率及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且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细胞指标水平,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蒙脱石散与葡萄糖酸锌联合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急性腹泻患儿180例,按照收治时间先后将患儿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单纯蒙脱石散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葡萄糖酸锌进行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93,P〈0.05)。实验组的止泻、退热、止吐、纠正脱水时间、住院平均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3.923、10.283、11.023、14.831和18.532,均P〈0.05)。结论在蒙脱石散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葡萄糖酸锌对小儿急性腹泻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ALF)大鼠肝组织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s)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D-胺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D-GalN和LPS剂量分别为800 mg/kg和8μg/只,分别在注射D-GalN、LPS后2,6,12,24,48 h 5个时间点留取大鼠血及肝脏标本。观察大鼠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动物肝组织中SOCS-1和SOCS-3mRNA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肝衰竭大鼠肝组织SOCS-1和SOCS-3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在造模后2 h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于6,12 h达高峰值。血清TNF-α、IL-6产生均显著增多(P<0.01),均于造模后6 h达峰值。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诱导体内SOCSs表达上调,其改变与TNF-α、IL-6水平的改变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急性肝功能衰竭时炎症反应平衡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单纯血浆置换(PE)与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半剂量PE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PE与DPMAS+PE治疗重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应用STATA/SE 15.1软件对符合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819例患者,其中394例患者采用单纯PE治疗,425例患者采用DPMAS+PE联合治疗。PE、DPMAS+PE治疗在对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总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氯离子、钠离子的影响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DPMAS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SMD=-0.33,95%CI:-0.51~-0.15,P<0.001;SMD=-0.27,95%CI:-0.45~-0.09),P=0.003);PE+DPMAS组治疗后的钾离子高于PE组(SMD=-0.29,95%CI:-0.49~-0.10,P=0.003)。结论 PE、DPMAS+PE均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且PE+DPMAS可有效减少血浆用量,对钾离子、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的影响更小。有条件尤其是血浆不够的情况下,DPMAS+PE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特点及患儿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血液科2000年10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1例APL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本组患儿平均年龄为7.8岁,男女患儿性别比为1.38∶1.00。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出血(96.8%)、肝大(61.3%)、发热(58.0%)、贫血(55.0%)、脾大(41.9%)和感染(35.0%)等。26例患儿接受正规化疗,随访时间为4-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本组患儿完全缓解率(CR)为88.5%。完全缓解率高低与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和年龄相关。Kaplan-Meier曲线生存率分析表明,本组患儿预期1年、3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分别为84.6%,72.4%和54.8%。结论出血是儿童APL最常见和显著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高达97%。经全反式维甲酸结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正规治疗,本组患儿完全缓解率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相当,但生存率(尤其是长期生存率)低于国外文献的报道结果。根据患儿年龄、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和幼稚细胞比例等临床预后因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特征,为有效防治儿童急性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西京医院儿科PICU 105例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 105例急性中毒患儿中,≤ 6岁者67例(63.8%),农村患儿77例(73.3%),意外中毒89例(84.8%),药物中毒34例(32.4%),农药中毒25例(23.8%),CO中毒19例(18.1%),食物中毒11例(10.5%)。城镇患儿以药物中毒为主(42.9%),农村患儿以农药中毒为主(32.5%)。自服毒物主要发生在6~15岁儿童。药物、CO中毒患儿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农药、食物中毒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鼠药中毒以血液系统症状为主。治疗总有效率为92.4%,未愈4例(3.8%),死亡4例(3.8%)。结论 儿童急性中毒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多为意外中毒,多发生在农村,药物是首位中毒物质,不同物质中毒患儿临床表现不同,中毒物质量大和延误治疗将导致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分型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初发高白细胞白血病患儿18例的临床资料,通过MICM相关检测进行分型、诊断、治疗及效果分析。结果在18例高白细胞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粒淋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有4例确诊后放弃治疗,其余14例进行了充分水化、碱化并进行了小剂量化疗和诱导缓解治疗,有11例患儿诱导缓解治疗后在1个月内完全缓解,无因早期并发症死亡病例。有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现已完成全部化疗停药,9例现仍在继续治疗中,复发4例,其中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1年发生复发死亡。结论高白细胞白血病经积极规范化治疗并及时处理化疗中的各种并发症,可使患儿获得完全缓解,高白细胞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差,易复发,并且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要提前重视并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对儿童严重脓毒症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西安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PICU)并被确诊为严重脓毒症的患儿共8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血液净化治疗将患儿分为血液净化组和非血液净化组,每组患儿各有43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pH异常率、电解质紊乱率、乳酸、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血液净化组与非血液净化组治疗后的pH异常率、电解质紊乱率、乳酸、ALT、AST、BUN、Scr、PC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血液净化组χ2/t值分别为32.45、34.58、14.65、31.63、32.90、18.09、8.24、7.29;非血液净化组χ2/t值分别为23.35、13.35、8.10、24.38、28.89、8.12、5.14、3.55,均P<0.05),且治疗后血液净化组上述指标优于非血液净化组(χ2/t值分别为18.68、8.14、7.81、11.98、10.01、10.99、2.53、2.57,均P<0.05).血液净化组的病死率(6.98%)低于非血液净化组(27.91%),χ2=6.54,P<0.05.结论 CBP可以有效地改善严重脓毒症患儿的内环境和脏器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探讨影响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患者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7年6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278例脓毒症相关AK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选择接受CRRT将所有患者分为甲、乙2组,其中甲组为采取CRRT的患者,乙组则均为不接受CRRT的患者。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脏器功能评分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影响患者接受CRRT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甲组患者的贫血程度重于乙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肾功能均显著差于乙组患者,B型钠尿肽和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乙组患者(P均<0.05)。甲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重于肾脏、肝脏、肺脏损伤率等均显著高于乙组患者(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清肌酐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CU住院时间等因素均是影响患者接受CRR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清肌酐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CU住院时间等均是影响脓毒症相关AKI患者接受CRRT的相关因素,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妇科养荣胶囊联合雌孕激素人工周期序贯疗法治疗卵巢早衰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温州市中医院妇产科120例卵巢早衰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及单纯西药组.联合用药组采用妇科养荣胶囊联合口服戊酸雌二醇片+地屈孕酮片人工周期方案进行治疗,单纯西药组采用戊酸雌二醇片+地屈孕酮片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月经变化、临床症状积分、内膜厚度、卵巢体积、窦卵泡数量及相关性激素指标.结果 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潮热出汗、情绪波动、疲乏、头痛、骨关节痛、皮肤蚁走感、心悸、性生活症状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单纯西药组(t值2.667~6.294,均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t=2.807,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窦卵泡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t=3.256,P<0.05),单纯西药组治疗前后变化无显著性差异(t=1.68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t值分别为5.467、4.983,均P<0.05),而治疗后联合用药组E2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t=2.33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SH、LH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值2.907~3.319,均P<0.05),但治疗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087、0.421,均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显效33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3.33%,单纯西药组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66.67%,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χ2=4.444,P<0.05).结论 采用妇科养荣胶囊联合西医雌孕激素周期序贯疗法治疗能显著改善卵巢早衰患者Kupperman评分,在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