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心肌损伤患儿E-选择素、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62例心肌损伤患儿(心肌损伤组)和62例同期无心肌损伤的患儿(对照组)的E-选择素、IL-6和TNF-α表达水平,使用ROC曲线分析E-选择素、IL-6和TNF-α在心肌损伤中患儿的诊断价值.结果 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患儿E-选择素分别为(45.16±5.34)μg/L、(15.37 ±4.65) μ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IL-6分别为(21.31±5.28) ng/L、(17.09 ±4.62) ng/L,TNF-α分别为(27.22±8.56) ng/L、(21.46±8.08) ng/L,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选择素诊断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945,95% CI为0.899~0.991,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分别为0.801、0.999和0.800,诊断界值为29.93 μg/L.结论 E-选择素可作为心肌损伤的诊断参考指标之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IL-6及TNF-α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2.
3.
在危重病发展过程中心肌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它严重威胁危重病患儿的生命安全.本文就危重病患儿心肌损伤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及治疗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危重病患儿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对危重病患儿血清肌钙蛋白T(cTnT)的测定 ,以了解危重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用ELISA法对 32例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危重患儿分别于 2 4、4 8和 72h内测定血清cTnT水平 ,其中 2 7例患儿危重评分 (PCIS)≤ 80分 ,5例因呼吸衰竭直接插管机械通气 ,PCIS >80分。结果 危重病患儿收住PICU后 2 4、4 8、72h内血清cTnT测定值分别为 (0 4 39± 0 84 5 ) μg/L、(0 375± 0 6 15 ) μg/L及(0 2 37± 0 35 1) μg/L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0 0 6 2± 0 0 2 8) μg/L。心肌损伤发生率为 5 3 1% (17/ 32 ,95 %可信限CI:34 7%~ 70 9% )。心肌损伤组与非心肌损伤组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 ,PCIS与心肌损伤发生也无相关性。结论 危重病患儿心肌损伤发生率较高 ,其与临床预后及PCIS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CK-MB水平升高与心肌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及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的关系,分析cTnI、CK-MB、APACHE Ⅱ在评价危重脓毒症患儿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59例脓毒症患儿血清cTnI、CK-MB水平与MODS、心肌损伤、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关系.分别测定脓毒症患儿入院时、入院第3天、第7天血清cTnI及CK-MB水平,比较不同时间点酶学升高组和酶学正常组的APACHE Ⅱ评分、ICU病死率和30 d生存率.结果 459例危重病脓毒症患儿中205例(44.7%)发生心肌损伤[cTnI和(或)CK-MB升高],cTnI、CK-MB升高患儿的病死率远远高于cTnI、CK-MB未升高患儿(26.34% vs 2.36%),机械通气发生率(46% vs 21%)和持续时间(7.5 d vs 3.2 d),以及住院时间(11.9 d vs 5.3 d)均显著增高,血清cTnI、CK-MB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患儿入院时、入院24~72 h和入院第7天,酶学升高组APACHE Ⅱ评分、ICU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酶学正常组(Pa<0.05);而30 d生存率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 血清cTnI、CK-MB水平升高提示危重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血清 cTnI、CK-MB 在评价危重病患儿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cTnI、CK-MB和APACHE Ⅱ评分升高的患儿其病死率、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E(SE)-选择素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判断病情、分析预后的价值。方法败血症组36例和非感染组22例均在入院初及恢复期采空腹静脉血行外周血SE-选择素和CRP测定,败血症组在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疗前作血培养。健康对照组(26例)一次性采血测定SE-选择素和CRP。结果败血症组SE-选择素水平[(29.63±9.88)μg/L]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6.41±8.90)μg/L]和健康对照组[(14.12±5.33)μg/L](Pa〈0.01),恢复期显著下降。以SE-选择素≥22μg/L为阳性标准,其对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87.0%,特异度为79.2%。结论外周血SE-选择素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判断病情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合并心肌损伤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新诊断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将患儿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并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转归情况.结果 新诊断ITP患儿360例,男240例、女120例,中位年龄3.0...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对儿童急性阑尾炎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们收治的93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PCT及CRP、并发症(腹腔脓肿、肠梗阻)、住院时间等.根据手术所见或病理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急性阑尾炎组和急性阑尾炎伴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组.结果 急性阑尾炎组53例,腹膜炎组40例.腹膜炎组出现并发症的比例高于急性阑尾炎组,住院时间较长,且PCT、CRP水平显著高于急性阑尾炎组(PCT:0.43 vs 3.37 ng/mL,P<0.001,CRP:3.0vs13.8 mg/L,P<0.001).在诊断腹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方面,当PCT以0.93 ng/mL为阈值时,分别为85.0%、91.6%、88.3%、89.0%,而CRP以4.05 mg/L为阈值时,分别为90.0%、67.9%、67.9%、90.0%.结论 入院时PCT及CRP对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PCT性能略优于CR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心肌损伤危重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PICU的无原发性心脏病患儿立即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标准按太原会议方案,以PCIS≤80分或出现单器官危重者为危重标准,入选病例50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20例为健康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GDF-15水平,并记录肌钙蛋白I(cTnI)、CK-MB及CK等生化指标,统计心肌损伤发生率;以cTnI>0.2μg/L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的标准,将50例患儿分为心肌损伤组(n=23)和无心肌损伤组(n=27).观察GDF-15与危重病患儿心肌损伤的关系,并行GDF-15与cTn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危重病患儿心肌损伤发生率为46%(23/50例);2.心肌损伤组患儿GDF-15阳性率[60.87%(14/23例)]显著高于无心肌损伤组[25.93%(7/27例)]及健康对照组[5.00%(1/20例)](P =0.027,0.000),无心肌损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3.心肌损伤组GDF-15水平高于无心肌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GDF-15水平与cTnI水平呈正相关(r=0.9704,P<0.05).结论 危重症患儿心肌损伤的血清GDF-15水平高于非心肌损伤患儿,联合检测GDF-15与cTnI对危重症患儿心肌损伤程度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并心肌损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10年4-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ICU住院治疗的HFMD重症及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了解HFMD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对其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心肌酶学异常组和心肌酶学正常组神经、呼吸和循环系统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差异,明确HFMD并心肌损伤患儿的预后。结果共369例患儿纳入分析,血清CK-MB和(或)心肌肌钙蛋白I(cTnI)升高者247例(66.9%)。心肌酶学异常组(包括cTnI升高组、CK-MB升高组及cTnI、CK-MB均升高组)平均热程,抽搐、肢体瘫痪、意识改变和脑神经受累的发生率,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异常、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3 s、心力衰竭、呼吸节律改变的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CRP及血乳酸升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心肌酶学正常组。心肌酶学异常组危重症、神经源性肺水肿和肺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心肌酶学正常组。结论 HFMD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高,心肌酶谱、cTnI、CRP及血清乳酸水平的升高提示心肌损伤的发生;心肌酶学异常的HFMD患儿更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1.
P-选择素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在病毒性脑炎(病脑)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重症病毒性脑炎脑软化灶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44例病脑患儿(轻症组20例,重症组24例)和20例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头颅CT测量脑软化灶的大小。结果重症组病程<5d时,P-选择素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轻症组(P<0.01,P<0.05).病程满2周时已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病程<5d时P-选择素表达率与同期脑软化灶的大小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5)。结论重症病脑患儿有明显血小板活化,活化的血小板可能参与脑软化形成这一病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儿不同血管损害程度时心肌素浓度的变化。方法选取经皮穿刺活检组织常规免疫荧光、光镜及电镜检查确诊的LN患儿49例,3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依据ISN/RPS 2003 LN病理分型标准进行病理分型;依据Katafuchi评价方法对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损害进行半定量积分,同时对血管损害进行评价;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心肌素含量。结果 LN患儿的肾小球损害积分、肾间质损害积分均随病理分型的加重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损害与肾间质损害呈正相关(r=0.96,P0.01);血管损害程度与肾小球损害程度、肾间质损害程度有关,与临床检验指标无关。按肾血管损害程度分组,血管损害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正常对照儿童之间外周血心肌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61,P0.001),中度组、重度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与轻度损害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与轻度损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类型分组,正常对照与各病理类型分组间外周血心肌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793,P0.01),Ⅱ、Ⅲ、Ⅲ+Ⅴ、Ⅳ、Ⅳ+Ⅴ型患儿外周血心肌素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N患儿血清中心肌素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肾脏血管损害情况,提高心肌素的浓度可能有助于血管损害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VSD患儿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住院并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儿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62例;年龄(8.324±4.367)岁.于介入术前,术后6h、12 h、24h和5d分别测定其血清cTnI水平,比较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TnI水平的差异,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其血清cTnI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儿术前血清cTnI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血清cTnI高峰在术后6h出现,术后5d恢复正常;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血清cTnI峰值水平与年龄、肺动脉压、介入操作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封堵器大小、造影剂剂量具有相关性.结论介入治疗儿童VSD可引起血清cTnI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儿年龄、肺动脉压、介入操作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封堵器大小、造影剂剂量有关;介入治疗VSD仅引起儿童心肌可逆性微损伤,是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心肌损伤患儿早期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4月在本科住院的心肌损伤患儿62例为病例组.其中肺炎并先天性心脏病(CHD)26例,无CHD肺炎11例,心律失常13例,川崎病7例,CHD介入手术5例.健康对照组30例为本院儿童保健科体检健康儿童.2组儿童均抽取静脉血3 mL.应用清蛋白钴结合试验,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IMA水平;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FABP水平;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cTnI水平.应用SPSS 10.0软件对IMA、H-FABP和cTnI水平及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IMA阳性率(54.84%)显著高于H-FABP阳性率(24.19%)(P<0.001),且二者均高于cTnI阳性率(8.06%);肺炎并CHD和无CHD肺炎患儿IMA阳性率(65.38%、63.63%)显著高于H-FABP阳性率(38.46%、18.18%)(Pa<0.05);健康对照组IMA、H-FABP和cTnI的阳性率均为0,显著低于病例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1).结论 血清IMA及H-FABP均为心肌损伤患儿早期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IMA较H-FABP能更早期为心肌缺血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N端B型脑钠肽(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在脓毒症合并心肌损伤患儿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入住我院PICU的162例确诊脓毒症的患儿按照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其中心肌损伤组61例(37.65%),非心肌损伤组101例(62.35%),入院24 h内对162例脓毒症患儿进行NT-proBNP、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B)等检测,比较心肌损伤组与非心肌损伤组间NT-proBNP值,分析NT-proBNP与CK-MB、cTnⅠ、MB的相关性.结果 心肌损伤组NT-proBNP水平[M(Q),3 632(668.5,15 453.5) pg/ml]高于非心肌损伤组[349(169,1 500)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881,P=0.000).NT-proBNP、CK-MB、cTnⅠ、MB为非正态分布资料,经对数转换后进行相关分析,logNT-proBNP与logCK-MB(r=0.367,P=0.000)、logcTnⅠ(r =0.304,P=0.001)、logMB(r=0.302,P=0.000)均呈正相关.以NT-proBNP≥1 163 pg/ml为截断点诊断心肌损伤,敏感性76%,特异性74%.结论 NT-proBNP可用来帮助诊断脓毒症合并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miRNA-497在小儿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148例脓毒症患儿,依据其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58例)和非心肌损伤组(90例),比较两组血浆miRNA-497、心肌肌钙蛋白I (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浆miRNA-497、cTnI、CK-MB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iRNA-497与cTnI、CK-MB、NT-proBNP、PCT、CRP及LVEF的相关性。结果 心肌损伤组血浆miRNA-497、cTnI、CK-MB、NT-proBNP、PCT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组(P < 0.05)。血浆miRNA-497、cTnI、CK-MB及三项联合诊断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8、0.931、0.775、0.940。miRNA-497的最佳阈值为2.05时,其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分别为90.4%和91.2%。相关分析显示,心肌损伤患儿血浆miRNA-497与cTnI的相关性较好(r=0.728,P < 0.01)。结论 血浆miRNA-497对小儿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与cTnI相当,有望作为早期诊断心肌损伤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及心功能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因各类心动过缓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患儿血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以及术前与术后1周...  相似文献   

18.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后7 d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方法:选择77例CHD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2例,肺动脉瓣狭窄(PS)14例,房间隔缺损(ASD)1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7例。检测术后即刻、术毕、术后6 h、24 h、72 h及7 d 的血清心肌酶(AST、CK、CKMB)、肌钙蛋白I(cTnI)和CRP值的变化。结果:VSD组AST水平于术后即刻,术后6 h和术后24 h明显高于其他3种类型CHD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 h各组间CK及CKM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VSD组最高;术后72 h和术后7 d PDA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类型CHD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 h和24 h,4种类型CHD组AST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6 h,VSD组CK和CKMB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6 h,VSD、PDA和PS组cTn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PDA组CRP水平术后24 h、72 h和7 d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介入治疗CHD 7 d内可引起轻微心肌损伤,以VSD明显,主要集中在术毕至术后24 h较短时间内,未引起明显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发现某些生长因子与损伤后修复有密切关系,其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即是其中重要的一员。现就TGF"β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加以阐述,以期能为临床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一个新的角度。1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生物学特性1.1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结构TGF"β最初的研究始于1978年,Delarco及Todaro发现,被Moloney肿瘤细胞转化的小鼠3T3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有一种多肽,可诱导非肿瘤细胞转化为失去接触抑制、获得具有在软琼脂中生长能力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