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多基于大体解剖和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研究不够深入,在疾病诊疗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术者经验及其主观判断结果,缺乏客观数据作为支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对盆底结构高分辨率的独特优势,可以分辨出盆底器官各个支持结构并且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其测量结果研究POP患者阴道不同水平的支持结构,判断盆底力量的薄弱部位,进而针对薄弱部位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对提高盆底重建手术的指向性及降低术后复发率有深刻的意义,从而有助于实现盆底重建手术微创、解剖复位及功能恢复,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行盆底重建手术术前、术后完善MRI,可以评估手术质量,预测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盆腔器官脱垂(POP)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随着现代盆底结构解剖学的发展,其治疗更加强调对盆底缺陷的准确识别和修复。磁共振成像能全面反映POP的情况,近年越来越多地应用于POP的评估。本文简要总结了磁共振成像技术、其诊断标准及在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磁共振成像(MRI)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POP病人78例,对其临床检查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及HMO分度,与动态MRI的测量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床检查与动态MRI的相关性:Aa与膀胱颈、Ba与膀胱底、C与宫颈或阴道穹窿最低点到H线的距离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836、0.867,相关性好;Bp与子宫直肠陷凹最低点、Ap与直肠肛管连接处直肠前壁到H线的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7、0.481,仅中度相关。两种分期在诊断前、中、后盆腔脱垂的Kappa检验结果分别为:K=0.313、0.794、0.385,前后盆腔一致性弱,中盆腔一致性强;χ2检验结果分别为:χ2=3.368(P=0.064)、5.143(P=0.016)、15.042(P<0.01),前盆腔两种检查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盆腔POP-Q的诊断率较高,后盆腔动态MRI的诊断率较高。两种分期在评价前、中、后盆腔脱垂程度的Kappa检验结果分别为K=0.063、0.328、0.167,一致性均差。结论 动态MRI能够准确评估前、中盆腔器官脱垂,评估后盆腔器官脱垂比临床检查更具有优势。动态MRI可以作为临床检查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4.
盆腔器官脱垂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腔器官脱垂(POP)是指盆腔器官和与其相邻的阴道壁突入阴道或自阴道脱出,与压力性尿失禁(SUI)共归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POP虽然不是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其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妨碍妇女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卫生问题[1].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采用盆腔动态磁共振成像(MRI)评价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方法利用关键词检索技术和定义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采用动态MRI评价POP,并将评价结果与国际尿控协会(ICS)推荐的POP-Q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的临床研究。结果一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11篇,全部研究共用了6种MRI参考线。结论仅有少数的研究将MRI结果与POP-Q结果进行比较。在POP患者后盆腔评估方面,动态MRI可能比妇科检查更有临床意义,而在前盆腔和中盆腔的评估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尤其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高危因素的深入了解,盆底支持结构的神经损伤机制成为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因学研究新的切入点和热点。已有的POP神经电生理学及病生理学研究证实POP不仅存在盆底神经损伤和肽类神经递质异常,同时盆底肌肉普遍存在失神经支配现象,揭示了盆底神经损伤机制是POP发生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就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39例经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诊断为重度子宫脱垂(包括穹隆脱垂)的患者行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并分析围手术期及术后12个月各项治疗评价指标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中位手术时间为70 min(30~24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00 ml(10~200 ml);77%(30/39)的患者手术次日晨即拔除尿管,且残余尿量<100 ml;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率为20%(8/39);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4 d(1~11d).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13~29个月).以POP-Q评分为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手术有效率达100%;5%(2/39)的患者于术后24个月内出现症状性复发(阴道后壁膨出):8%(3/39)的患者术后7个月内发生阴道侧壁或后壁网片侵蚀;5%(2/39)的患者出现新发的急迫性尿失禁;另有8%(3/39)的患者出现新发的便秘;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为性交困难(36%,5/14),但有50%(7/14)的患者术后性生活改善.结论 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其对术后性生活的影响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盆腔器官脱垂评估方法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与功能障碍造成的一种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国际上诊断POP的评估标准在不断发展,将近期国内外临床常用的POP评估方法及特点做一系统综述。以便总结出更好评估方法,将盆腔脱垂疾病的诊治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与功能障碍造成的一种妇科常见病,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国际上诊断POP的评估标准在不断发展,将近期国内外临床常用的POP评估方法及特点做一系统.以便总结出更好评估方法,将盆腔脱垂疾病的诊治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1子宫托的历史已知的最早的“子宫托”由Hippocrates描述,他将一个用醋浸泡过的石榴作为“子宫托”[1]。以后有使用各种水果做子宫托的报道。除了水果也有用其他的材料作的“子宫托”,如铜、棉、羊毛和亚麻等。通常这些“子宫托”与一个T型的包扎工具连接在一起,将子宫托固定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盆底重建患者的尿动力学特点,以尿动力学为切入点结合PFIQ-7问卷探讨盆底重建术与抗压力性尿失禁(SUI)手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1月因盆腔器官脱垂(POP)仅行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1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SUI分为POP+SUI组(26例)和POP组(103例),比较2组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及不同年龄段的情况,同时对采用PFIQ-7问卷调查后60例患者(POP+SUI组13例,POP组47例)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影响评分进行比较。结果:1POP+SUI组Aa的评分为(2.133±0.417)cm,高于POP组的(1.417±0.61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22组尿动力学检查中仅尿道功能的最大尿道压均值和最大尿道闭合压异常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29)。32组患者各自术前与术后PFIQ-7评分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47),术后2组各项PFIQ-7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在盆底重建术前行尿动力学检查,盆底重建同时行抗SUI手术需谨慎,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尿动力学结果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由多因素导致盆底支持组织损伤而引发的复杂疾病,临床表现为盆腔器官位置下移及功能异常。POP现已严重影响广大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因此,减少POP的发生、发展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高龄、肥胖、种族、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第二产程延长、巨大儿、家族史、遗传史等可能是POP发生的危险因素;产次、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等对POP造成的影响目前尚存在争议。综述POP的危险因素,以期为相关干预措施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是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之一,临床上以盆腔器官脱垂(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UI)最为常见。目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各种病因造成的盆底肌肉损伤和盆底支持组织相关蛋白代谢异常是FPFD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妊娠和绝经是引起盆底肌肉损伤的主要原因;而盆底支持组织胶原蛋白代谢异常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核心蛋白聚糖(D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有关,弹性蛋白的代谢异常则与赖氨酰氧化酶(LOX)和Fubilin蛋白相关。就盆底肌肉损伤和盆底支持组织调节相关因素的基础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医务工作者对FPFD的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包括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粪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等。PF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PFD的主要目标是恢复盆腔器官的解剖和功能,手术是PFD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当前盆底重建手术中应用的聚丙烯合成材料在降低术后复发率的同时,也存在排异、侵蚀等并发症,学者们仍然在探索组织相容性更好的盆底重建材料。纳米材料直径通常介于数十纳米至数微米之间,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高度类似细胞外基质,利于细胞的黏附、分化和增殖,在女性盆底重建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综述纳米材料的分类、特性、制备技术及其在女性盆底重建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问卷调查与回顾性病例分析采集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信息的异同,从而确定症状问卷调查表的重要性。方法:按照现况调查的方法对2009年11月—2010年4月门诊收治的105例POP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按照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采集2007年1月—2009年10月因POP住院手术治疗的209例患者的病史。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信息中的异同。结果:①2组相同点。POP患者年龄、绝经、妊娠次数和产次基本相似;POP部位均以阴道前壁、子宫为主;脱垂程度越重,症状检出率越高。常见症状排位相同。②2组不同点。住院患者症状检出率明显低于门诊患者。结论:现场问卷调查与回顾性病例分析POP相关情况结果相似,常见症状出现频率差异较大,尤其是大便情况。建议临床医生在接诊POP患者时,要注意对关键症状和体征的问诊,以免遗漏重要病史。  相似文献   

17.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d,POP)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会产生严重并发症。随着社会老龄化,POP患者逐渐增多,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认为POP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性的多因素疾病,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分娩损伤、绝经、肥胖、吸烟等高危因素,而对于遗传因素及遗传倾向性尚不明确。分析归纳盆底支持结构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基因突变和(或)多态性等因素,同时对相关遗传基因的前沿技术和相关信号通路等分别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产妇足月阴道分娩后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后6~8周复诊的经阴道足月分娩的初产妇1 216例。同时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按评分结果分为POP组(644例)和对照组(57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产科因素与产后早期发生POP的相关性。结果:在1 216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中,POP的发生率为52.96%(644/1 216);POP组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量、产时BMI、第二产程时间、是否会阴裂伤和是否会阴侧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28岁的产妇相比,年龄≥36岁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2.352,P=0.010,95%CI:1.222~4.526);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000 g的产妇相比,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500~3 999 g和≥4 000g的产妇产后POP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OR=2.039,P=0.000,95%CI:1.385~3.003;OR=2.676,P=0.007,95%CI:1.303~5.495);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行产钳助产的产妇产后POP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760,P=0.019,95%CI:1.097~2.823)。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POP的发生与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有关。阴道分娩产后POP发生率高,应加强产妇盆底疾病的预防及重视产后康复训练,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