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发生腹腔粘连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选择马鞍山十七冶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263例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中存在腹腔粘连的78例患者为粘连组,同期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未见腹腔粘连的78例孕妇为无粘连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年龄、两次剖宫产时间间隔、上次剖宫产医院级别、手术切口方式、既往盆腔炎史、其他腹腔手术史、多次剖宫产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因素中确认导致瘢痕子宫剖宫产术腹腔粘连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相关情况。结果上次剖宫产医院级别低于二甲,原手术切口为横切口,盆腔炎史和既往多次剖宫产史为瘢痕子宫剖宫产术腹腔粘连的危险因素。粘连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P0.05),新生儿取出困难、新生儿窒息、周围组织损伤发生明显增多(P0.05)。结论临床上应重视上次剖宫产医院级别,原手术切口方式,盆腔炎史及多次剖宫产史等瘢痕子宫腹腔粘连危险因素的识别,做到提前预防,积极应对,以降低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不完全性子宫破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3至12月期间西安曲江妇产医院的26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资料,其中不完全性子宫破裂9例,未破裂17例,对前次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切口位置、多次宫腔操作、术前瘢痕厚度及再次妊娠间隔时间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宫腔操作次数、妊娠晚期瘢痕厚度子宫破裂组和未破裂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25、-3.732,均P<0.05).结论 首次手术后伤口愈合差,多次宫腔操作及瘢痕厚度<3mm是发生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严格掌握第1次剖宫产指征,提高手术技术,指导避孕,通过辅助手段检测瘢痕状态,是防止子宫不完全性破裂发生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妊娠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介入性化疗联合清宫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妊娠的临床疗效,为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妊娠的有效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32例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妊娠患者分为A组(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组,n=18)和B组(孕囊穿刺组,n=14).A组采用甲氨蝶呤化疗与栓塞联合刮宫术;B组采用孕囊穿刺注药联合刮宫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A组患者术后复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明显下降,B超示孕囊及胚胎残留物周围血流明显消失或减少;刮宫术术中出血量<20mL者15例,约200mL者1例,经使用宫缩剂后好转.B组有3例于第1次介入治疗1周后,复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欠理想,再次接受孕囊内注射甲氨蝶呤50mg,行第2次介入治疗3天后,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基本恢复正常.A组治愈17例,有效1例;B组治愈11例,有效3例.术后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至恢复正常时间,A组(11.1±2.1)天与B组(22.0±3.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5,P<0.05).结论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刮宫术治疗时间短且效果可靠,更优于单纯孕囊穿刺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规范操作和术后处理是预防和降低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妊娠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陈莺 《中国卫生产业》2012,(20):164-165
目的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微创、不良反应小且不影响生育功能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治疗方法.方法 将57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分为3组,A(全身应用甲氨蝶呤(MTX)化疗组)、B(介入栓塞+局部MTX化疗组)、C(手术组)3组,分别为19例、20例和18例.结果 B组β-HCG转阴、住院时间均优于A、B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成功率相比,B组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C两组不良反应优于A组.结论 介入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MTX灌注术是安全、有效的子宫疤痕部位妊娠保守治疗方法,腹腔镜或宫腔镜手术切开子宫取胚加子宫疤痕缝补术将逐渐成可以作为介入治疗的补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的临床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来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瘢痕子宫产妇100例及同期时间来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非瘢痕子宫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前者作为研究组,后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出血量、恶露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恶露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存在较高的风险,因此,临床医生应给予产妇更合适的分娩建议,降低危险系数,保障产妇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子宫瘢痕切除对再次剖宫产产妇的治疗效果及对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PCSD)、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再次剖宫产术的5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5),对照组在剖宫产术后直接进行双层连续缝合子宫,观察组在剖宫产术后先行子宫瘢痕切除,再行双层连续缝合子宫,比较两组产妇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异常阴道流血、PCSD形成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异常阴道流血、PCSD发生率及瘢痕憩室容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瘢痕憩室残余子宫肌层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心理、生理、环境及社会关系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瘢痕切除对再次剖宫产产妇具有较好的疗效,该术式不仅可降低产妇术后PCSD的形成风险,还可改善产妇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3年2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4例瘢痕子宫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剖宫产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823例,统计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剖宫产类型为紧急、侵入性操作次数≥4次、胎膜早破、手术时间≥1 h、手术切口长度>10 cm均为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OR=2.951、3.677、2.421、2.670、2.188、3.418,均P<0.05)。结论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引起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BMI、剖宫产类型、侵入性操作、胎膜早破、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阴式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北京市顺义区中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阴式子宫瘢痕憩室切除术治疗的7例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均随访6~18个月,患者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出血较术前明显好转(χ2值分别为10.50、4.95,均P<0.05),而下腹隐痛无明显变化(χ2=1.08,P=0.30)。术后超声显示切口处楔形暗区消失,肌层连续,宫腔线完整可见。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患者,经阴道手术治疗是安全、简单、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剖宫产手术发生子宫切口裂伤的因素,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收集2014~2015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采取剖宫产分娩的1 76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剖宫产手术发生子宫切口裂伤的因素。结果子宫切口裂伤81例,占4.6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宫口扩张≥8 cm、术前先露S≥+3、枕后位、子宫下段形成差、瘢痕子宫、新生儿体重≥4 kg、胎位为臀位是影响剖宫产手术发生子宫切口裂伤的独立因素。在切口位置上,当切口距离膀胱子宫返折3 cm时,裂伤率高于3 cm时的距离(P0.05);而在扩大子宫切口方式上,钝性切口裂伤率远高于采用钝性加锐性切口的裂伤发生率(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切口裂伤发生与手术时机、先露位置、子宫手术史、胎儿体重、胎方位、切口位置、手术技巧相关,剖宫产术前应充分评估胎儿体重,产时及时纠正胎位不正及胎方位,把握手术时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手术技巧,以减少剖宫产术子宫切口裂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出血情况。方法对2013年1—12月再次行剖宫产的瘢痕子宫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期行剖宫产的非瘢痕子宫产妇3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胎儿娩出至术毕时间、剖宫产总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为剖宫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者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产妇及新生儿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两种分娩方式适用性。方法选择笔者医院162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剖宫产分娩组(n=83)和阴道分娩组(n=79)。比较剖两组的产后出血量和发热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和发热发生率显著低于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和感染率与剖宫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可降低瘢痕子宫产妇的并发症,但选择前必须综合分析产妇和胎儿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剖宫产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第二产程剖宫产12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第一产程剖宫产514例为对照,分析比较两组的产后岀血率、术中出血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撕裂、产后岀血、术后病率、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如: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颅内岀血的发生率。结果:第二产程组术中出血量及产后岀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第一产程组(P<0.05),术后病率及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二产程剖宫产新生儿窒息及吸入综合征、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第一产程剖宫产相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较一般头位急症剖宫产对母婴更为不利,因此,在掌握适当指征,避免不必要剖宫产,降低剖宫产率的同时,应尽量避免第二产程剖宫产,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分娩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孕妇,按照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93、31.130、8.542,均P<0.01),阴道分娩组产褥感染发生率、产后发热率均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889、4.024,均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体重显著低于剖宫产组(t=3.839,P<0.01),Apgar评分显著高于剖宫产组(t=4.674,P<0.01)。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和新生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538、0.041,均P>0.05)。结论 在具备阴道分娩指征的条件下进行阴道试产对母婴结局均有利,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剖宫产不同断脐时机及位置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分娩的1 200例产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A、B、C、D 4组,每组各300例。A组胎儿娩出后先钳夹子宫切缘后断脐,位置尽可能靠近胎盘,脐带长度30 cm;B组胎儿娩出后先钳夹子宫切缘后断脐,断脐位置距脐轮10 cm;C组清理呼吸道后即刻断脐,位置尽可能靠近胎盘,脐带长度30 cm,后钳夹子宫切口;D组清理呼吸道后即刻断脐,断脐位置距脐轮10 cm,再钳夹子宫切口,对比4组母儿结局。结果 4组新生儿Apgar评分、胆红素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胎盘残血量、产后24 h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与D组产后出血量、胎盘残血量显著高于A组、B组,A组与C组产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B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时先钳夹子宫切口,可减少母体产后出血量,延迟断脐并尽可能接近胎盘断脐可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谷红梅 《现代保健》2014,(7):125-12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200例在本院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孕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分娩方式。结果:200例孕妇中有87例符合阴道试产标准,试产率为43.5%(87/200);有8例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阴道试产成功79例(阴道分娩组),成功率为90.8%(79/87),阴道分娩率为39.5%(79/200);行剖宫产者121例(剖宫产组),剖宫产率为60.5%(121/200);有1例孕妇出现子宫破裂(0.50%,1/200);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明显少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7,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剖宫产组(t=3.024,P〈0.05);两组患者在孕妇年龄、孕周、产褥病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给予阴道试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使用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及引产后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以2016年1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有阴道分娩条件和意愿的59例宫颈未成熟的足月瘢痕子宫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分娩的67例足月非瘢痕子宫宫颈未成熟的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双球囊导管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比较两组的母婴结局.结果 研究组孕产妇的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腹腔镜与阴式手术治疗Ⅲ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竹县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4例Ⅲ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下子宫切开取胚术的28例为腹腔镜组(A组),行经阴道子宫切开取胚术的26例为阴式手术组(B组),术后定期复查至术后6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至正常时间、月经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出现阴道异常流血、发生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指标比较,A组数据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瘢痕肌层厚度比较,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手术治疗Ⅲ型剖宫产瘢痕妊娠较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且术后发生阴道异常流血、切口憩室形成的比例低,瘢痕愈合更好,更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再孕阴道分娩的临床指标选择及成功分娩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剖宫产后再孕产妇临床资料共157例,其中阴道分娩成功76例,剖宫产分娩81例。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相关指标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子宫下段瘢痕厚度、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在两组间有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4mm±0.5mm)高于剖宫产组(3.1mm±1.0mm);产时出血量、新生儿Apgar得分、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再分娩间隔时间(OR=4.40)、子宫下段瘢痕厚度(OR=1.86)是剖宫产再孕阴道分娩成功的影响因素。结论:间隔时间≥2年、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mm是剖宫产再孕阴道分娩的安全因素。对剖宫产再孕的分娩方式应视产时情况而定,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采取经阴道方式进行试分娩。  相似文献   

19.
高玉华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14-1915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青川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行二次剖宫产的产妇60例,随机依据首次剖宫产采用的不同术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总时间及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横切口组长于纵切口组,术中出血量横切口组多于纵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腹腔粘连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横切口与纵切口比较,均愈合良好29例,愈合不良1例,合并前置胎盘7例,其中中央性4例,广泛植入2例,经各种处理无效后行子宫切除术。无产妇死亡。早产儿死亡2例,余全部存活。结论瘢痕子宫行第二次剖宫产术时,产科医生手术操作应娴熟,以保证手术安全。降低剖宫产率需加大宣传力度,使患者对手术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并充分进行试产,以使二次剖宫产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