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后静脉输注4℃冰林格液诱导亚低温脑复苏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3例不同原因导致心脏骤停患者分成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快速静脉榆注4℃的冰林格液(20mL/kg,30~50mL/min)。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头部冰帽降温法。两组均用降温毯维持目标温度(32℃~34℃)达24h后开始复温。记录两组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到开始实施降温的时间(ROSC-IH)和从开始降温到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IH—TT)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平均IH—TT(3.82±1.61h)短于对照组(7.33±2.50h)(P〈0.01)。治疗组中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和肌颤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它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中没有发生快速输液引起的肺水肿。3个月后随访大脑功能评分(CPC),治疗组良好脑功能级(CPC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脑死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输注4℃冰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降温技术,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亚低温对室颤复苏后犬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12头比格犬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n=6):常温复苏组(37.0±0.2)℃和亚低温组(34.0±0.2)℃,通过快速电刺激诱导室颤,7 min后行心肺复苏,动态观察比较两组犬的心率、左心室收缩力指数、室性心律失常、除颤能量、肾上腺素用量及复苏后1周心超变化.结果 ①与室颤前比较,两组犬左心室收缩力指数在复苏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但亚低温组下降幅度小于常温组,且心率低于常温组(141±19)次/minvs.(163±31)次/min,P<0.05.②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犬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但是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复苏后1周,两组犬的心超结果显示,心脏结构及射血分数均恢复正常.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改善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肌收缩力,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提示,亚低温对复苏后心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美珍 《天津护理》2009,17(3):175-175
严重哮喘可致呼吸衰竭,患者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即可出现心脏骤停。随着心肺脑复苏技术的发展,心脏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技术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复苏过程中脑保护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本文报道一例在抢救重度哮喘所致心脏骤停患者时,应用经股静脉置入双腔导管体行外循环亚低温治疗措施,成功地进行了脑保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亚低温治疗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优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急救收治的急诊心脏骤停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实施急救后,对照组给予常规头部冰帽降温,观察组给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功能分级、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护理效果.[方法]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搏骤停病人复苏成功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CI)术后给予亚低温治疗,并进行严密的护理观察及干预.[结果]经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病人病情恢复快,未发生并发症,5 d后转出监护室,1周后顺利出院.[结论]亚低温治疗是心搏骤停病人复苏后促进脑部功能恢复的重要治疗方法,配合有效的监护及并发症防治等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外科手术输液中醋酸林格氏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5例颅脑外伤病人运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主要护理措施包括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对体温和呼吸的监测。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治疗时间为3~7d,无一例并发症发生,临床症状得到很好的控制,明显改善了颅脑外伤病人神经功能预后。结论亚低温治疗实施越早,对脑保护作用越明显,疗效越好。临床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应视病情而定。  相似文献   

8.
参麦注射液联合乳酸林格氏液治疗失血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乳酸林格氏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参麦注射液组)和对照组(乳酸林格氏液组),每组各30例。在心电、血压监测仪监测下,实验组采用参麦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在10min内快速滴完,继以乳酸林格氏液维持,对照组快速输入乳酸林格氏液1000mL。观察并记录两组各时段血压、尿量(用药前、用药后15、30、45、60、120min)及生命体征,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血压、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乳酸林格氏液治疗失血性休克具有作用早、速度快、维持血压平稳及安全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头孢哌酮钠加入林格氏液中静脉点滴,约2~3min液体呈现乳白色,当即停止输液。为进一步确定其配伍反应,我们进行试验观察,配置方法: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2g溶于林格氏液20ml中,静置2~3mni后,变成白色混浊液。按上述方法重复多次,均出现相同反应,由此证明,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与林格氏液之间存在配伍禁忌,需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总结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从基础护理、呼吸支持护理、消化系统护理、脱水治疗护理等4个方面介绍了护理措施,并就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其相应的治疗护理作了讨论。认为做好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脑复苏的观察与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院前大量输入冷液体诱导亚低温治疗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INAHL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建库至2018年10月发表的有关院前大量输入冷液体诱导亚低温治疗心脏骤停患者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应用RevMan 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8篇,中文1篇,共4 027例患者。经院前诱导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救治组患者入院时的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91,95%CI:-1.10~-0.71,Z=9.25,P<0.01)。2组出院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1,95%CI:0.92-1.12,P=0.81);2组神经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86-1.11,P=0.70);2组心脏骤停再次发生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8,95%CI:0.99-1.41,P=0.06);以及2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2,95%CI:0.75-1.67,P=0.57)。结论 院前大量输入冷液体能明显降低患者入院时的体温,但其并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或神经功能情况。关于院前大量输入冷液体是否会增加肺水肿的发生率和患者心脏骤停再次发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4例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亚低温疗法,观察组42例实施亚低温疗法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后行临床指标(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检测和相关功能[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GCS评分、GOS评分增加,而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降低(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GCS评分、GOS评分、有效率、存活率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亚低温疗法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与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醋酸林格氏液(勃脉力A)在肝癌根治术中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方法:将42例拟于全麻下行肝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1例,术中分别静脉输入勃脉力A(A组)和乳酸林格氏液(B组)。术中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根据血压(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和血红蛋白(Hb)等进行调节。于麻醉前(TO)、手术开始时(T1)、肿物切除后(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8h(T4)采取动脉血检测并记录血气、电解质及乳酸值,据检测结果适量输注碳酸氢钠、氯化钾及葡萄糖酸钙,并分别记录用量。结果:两组患者晶体、胶体液和血液制品输入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B组,A组使用碳酸氢钠的剂量显著降低,葡萄糖酸钙的剂量显著升高(P〈0.05);氯化钾使用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乳酸值、pH值、BE值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乳酸值、pH值、BE值在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勃脉力A用于肝癌根治术有利于动脉血酸碱平衡的稳定,对稳定机体内环境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但可引起血钙离子浓度降低,注意加强监测,并补钙。  相似文献   

14.
危重症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实施和护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危重症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对19例危重症伴意识障碍的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结果 存活18例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Glasgow昏迷计分由治疗前平均6分增加到11.6分。结论 亚低温治疗是危重症伴意识障碍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护理上总结了亚低温治疗的物理降温与复温的方法,冬眠药物的使用与体温控制、监护重点及并发症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入住重症监护室27例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并持续昏迷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加强病情观察与护理。[结果]复苏后72h内苏醒7例,死亡4例,发生肢体抽搐5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3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低血压1例,治疗过程未出现冷伤及反跳性高热发生。[结论]加强心肺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亚低温治疗2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本组亚低温治疗采用冬眠合剂+全身降温毯降温,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在22~26℃的室温下自然复温。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正确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及时调节降温毯的温度;持续监护心电,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意识、瞳孔、心律、呼吸、血压等,针对不同的原发病,观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治疗期间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高血糖、电解质紊乱、冻伤等,应密切观察其先兆症状,并及时采取应对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6%贺斯及林格氏液对高凝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等患者30例,年龄36~72岁,ASAI-Ⅲ级,符合下列条件:两周内未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术前经TEG检测MA>68mm.术中出血>500毫升的除外.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其中A组术中输液用林格氏液维持;B组入室后输入6%贺斯15ml/kg,其后用林格氏液维持.两组患者入室后及术毕拔管后分别取血做TEG检测及PT、APTT、FIB凝血分析,并记录两组出血量,术中的输液量.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输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TEG参数及凝血分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毕R、K、FIB值与术前比较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值与术前比较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毕R、K、PT、APT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FIB值与术前比较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凝患者术中单纯输注林格氏液可能会加重患者的高凝状态,同时输入6%贺斯则对高凝状态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6%贺斯及林格氏液对高凝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等患者30例,年龄36—72岁.ASAⅠ~Ⅲ级,符合下列条件:两周内未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术前经TEG检测MA〉68mm。术中出血〉500毫升的除外。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其中A组术中输液用林格氏液维持;B组入室后输入6%贺斯15ml/kg。其后用林格氏液维持。两组患者入室后及术毕拔管后分别取血做TEG检测及FT、APTT、FIB凝血分析,并记录两组出血量,术中的输液量。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及输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TEG参数及凝血分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毕R、K、FIB值与术前比较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值与术前比较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毕R、K、FT、APT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FIB值与术前比较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凝患者术中单纯输注林格氏液可能会加重患者的高凝状态.同时输入6%贺斯则对高凝状态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窒息仍是围产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约占围产儿死亡的20~30%,随着新法复苏的推广死亡率也明显下降,但病情较重者其存活中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后遗症,如脑瘫、智力低下、癫痫等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我院于2004年元月开展了新生儿窒息复苏后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现对我科行亚低温治疗的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 ,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 ,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 ,再配合物理降温 ,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 ,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 ,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 ;改善血管通透性 ,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 ;提高血中氧含量 ,促进有氧代谢 ;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及颅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