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分析了《内经》脏腑藏泻理论的有关论述,认为藏泻理论揭示了脏藏中有泻、泻中有藏的特点,还以藏泻关系揭示了脏腑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互关系,对于我们临床工作中诊治脏腑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今大多以为,肾所藏之精,含生殖之精与脏腑之精。但笔者以为,肾不藏脏腑之精。所以有上述认识,源自对《内经》有关经文的误解。现分析于下: 1.从句子结构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应与紧接在后的“故五脏盛乃能泻”联贯起来理解。因前后句子以“故”相联,属于带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合句,不能分割。前句是因,属偏句;后句是果,属正句。“果”——正句的意思是:脏腑之精旺盛,肾藏的生殖之精才能溢泻。这是因为肾藏的生殖之精需受脏腑之精所化生。这正是“因”——偏句应表述的内容之一。在偏句中,“受  相似文献   

3.
脏腑“藏”“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藏”“泻”辨析邓沂基础部关键词五脏,六腑,藏,泻《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五脏与六腑的区别,那么对文中脏腑的“藏”和“泻”应当怎样理解、了解它又有什么临...  相似文献   

4.
脏腑相合理论首见于《内经》,传承发展于历代医家,以解剖居位远近为萌芽,以“象”测“藏”方法而拓展,阴阳配属思维以充实,经脉互为络属为基石,来探讨脏腑相合理论的发生缘由。  相似文献   

5.
根据《内经》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和“五脏以藏为贵”、“六以通为用”的认识,重点就肾、肺、大肠的一些病证的治疗法则用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内经》刺血疗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内经》所论刺血疗法的目的在于泻血祛邪以复正气,主治病证主要为经络病和脏腑病两大类,刺血方法包括刺瘀血络脉、病变部位和相关穴位三个方面,同时对出血多少的标准和刺血后的反应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认为《内经》所论刺血疗法的目的在于泻血祛邪以复正气,主治病证主要为经络病和脏腑病两大类,刺血方法包括刺瘀血络脉、病变部位和相关穴位三个方面,同时对出血多少的标准和刺血后的反应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关于梦的内涵、外延及其在人类的意义,古今中外论述与专著繁多,现通过整理《内经》相关原文,并在《内经》藏象理论指导下,揭示《内经》梦理论是以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作为物质基础,以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断、治疗作为阐释对象,在分析整理《内经》梦理论的同时,将其临床意义一一陈述,并附有临床实践病例。  相似文献   

9.
论张仲景与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张仲景与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内在联系董泽宏(首都国际机场医院北京100621)关键词:张仲景;张元素;学术思想;《内经》;六经辨证;脏腑辨证;遣药组方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其所著的《...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脏腑辨证的形成与发展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脏腑辨证肇始于《内经》,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理论体系以宋金时期为分水岭,之前为系统研究阶段,之后为专题研究阶段。其中系统研究阶段以《内经》《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为代表;专题研究阶段以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温补学派、扶阳学派为代表,专题研究范畴主要为脾胃学说与肾命学说。脏腑辨证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规律。深入揭示脏腑辨证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规律,可为当今的辨证规范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祖国医学的赃象学说中,论奇恒之腑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五脏别论》明确指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内经》不仅提出了这一概念,还讨论了奇恒之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内经》以后,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实践在注释《内经》中的  相似文献   

12.
1.通里攻下法的历史源渊及其发展 早在《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不仅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概括,而且也指出五脏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的不同。这里所指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内经》中又记载:“……夫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之浊气,名曰传化之腑”。这里意思是指五脏包藏诸物而属阳,故曰天气所生,传化浊气而不留,故泻而不藏,其运输运动,故曰象天之气。这些记载归纳为“动而不静,泻而不藏”。这里虽没有提到胆,中医将胆归属于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形似六腑,  相似文献   

13.
论五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药食五味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一方面人之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五味分人五脏而藏之,是气化活动乃至于生命的基础,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但偏嗜五味又可以伤五脏所藏之精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或者影响相关脏腑,导致脏腑间功能失调,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相似文献   

15.
脏腑功能孰为贵福建中医学院94级研究生(福州350003)吴敏怡指导老师郑家铿《内经》脏象学说基于整体观念,认为“十二脏相使”,“十二官不得相失”,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以此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脏腑功能虽分工合作,进行着复杂的生理活动,然而,《内经》...  相似文献   

16.
论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神的含义十分繁杂 ,除为天地万物之主宰、为自然界运动变化之规律、为动物之生命力及生命活动的现象等义项外 ,《内经》中的神还有一个重要含义 ,就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活动 ,即神志。关于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 ,《内经》有两个重要命题 ,一个是心主神明 ,一个是五脏藏神。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 ,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1 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 ,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 ,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1.1 心…  相似文献   

17.
《内经》肾藏精主水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五脏藏精与肾藏精和肾与肺对水液代谢作用的不同和联系,认为《内经》提出肾藏精的机理在于:①肾所藏先天之精在后天水谷之精的培育滋养下,产生的功能不仅体现于自体,而且能使自体的生命活力延续给下一代新个体中。②肾能纳藏肝心脾肺四脏盈满有余之精,而成封藏之本。③肾精能在生殖期以男子遗精、射精和女子月经来潮的形式泻于体外,为人类生殖繁育的基础。《内经》提出肾主水的机理是肾的气化作用不仅为水液代谢的动力之一,而且是维持机体水液平衡的最主要功能,也是肺宣发肃降津液、脾转运输布津液的动力之根。  相似文献   

18.
藏象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藏象理论体系的基本成熟。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内经》脏腑概念的形成,旨在实现对脏腑概念的认识的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19.
肾与水密切相关,其水有为精者,有为津液者,故名"内藏之水"与"输泻之水"."内藏之水"以藏为主亦藏中有泻,此水藏于内则为肾之体;泻于外,则为脏腑之本."输泻之水"必须及时输布与排泄,但亦泻中有藏,如聚于脏腑之中,则可濡养润泽脏腑诸窍等,两者内外相联,其气相通,体用相合,体现在肾之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所以古人概称为"水".  相似文献   

20.
肾与水密切相关,其水有为精者,有为津液者,故名“内藏之水”与“输泻之水”。“内藏之水”以藏为主亦藏中有泻,此水藏于内则为肾之体;泻于外,则为脏腑之本。“输泻之水”必须及时输布与排泄,但亦泻中有藏,如聚于脏腑之中,则可濡养润泽脏腑诸窍等,两者内外相联,其气相通,体用相合,体现在肾之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所以古人概称为“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