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唐宋以前,古人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是基于胞宫血分及邪气。然而后世,尤其明清以来的许多医家将其与脾与湿密切联系起来。一直到现在,中医界仍普遍认为带下俱是湿,与脾相关,笔者通过文献理论的研究,对此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带下病为女子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此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大多从湿论治。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总结出,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带下病。治疗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江澜  徐爱民  张洪 《陕西中医》2011,32(5):581-582
历代医家对带下病生理病理诊治论述颇详,大多从肝脾肾论治。然带下病还可从肺论治。本文从肺的生理病理与带下的联系,论证了从调肺治疗带下病,为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简版:带下病是临床困扰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也是历代医家积极探索其病因、病机、诊疗方案的重要疾病。笔者以“滞为带下病的起病关键为着眼点,建立“辨肾—识脾—视肝—观胞—察肠”的脏腑辨证思路,并探讨以通滞的方案来论治带下病:  相似文献   

5.
从肝论治带下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带下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有带下五色之分。临床中我们从肝论治带下病,获得初步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赤白带清肝为宜赤白带下,有腥味,下阴部有不适感或瘙痒感,带下量多,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此为肝经火炽,脾不运化,湿热之气内侵,损伤任带。当需清肝止带。药用牡丹皮、桅子、柴胡、半枝莲、地榆、蛇床子、苦参、墓头回、白芍。并根据临床症状,佐以药煎水熏洗下阴部。  相似文献   

6.
7.
带下病为女子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此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大多从湿论治。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总结出,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带下病。治疗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妇女带下病,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临床多以健脾、补肾、化湿为法治疗。笔者观察到,本病患者发病前常有情志不遂的诱因,伴有胁肋胀满,心烦易怒,心悸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认为肝郁气滞是病机关键,治疗当以疏通肝胆枢纽,和解少阳气机为法。曾自拟柴胡止带汤从肝论治带下病36例,取得满意疗效。36例均为门诊病人,妇科及实验室检查排除滴虫、性病及生殖器肿瘤。年龄:18~27岁5例,28~37岁18例,38~47岁11例,48岁以上2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8个月。柴胡止带汤药物组成:柴胡、枳壳、白芍、黄芩、车前子各10g,茯苓、乌贼骨各12g,茵陈30g,合欢…  相似文献   

9.
田满荣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70-1471
在正常情况下,成年妇女阴道可以分泌少量黏液,多属无色、无臭(或微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不适感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并见于生殖系统炎症和妇科肿瘤。历代医家根据带下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带、赤带、赤白带、黄带、青带、黑带、五色带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对妇女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对于本病的治疗,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治法众多,有从湿论治者,有从脾论治者,有从肾论治者。我认为本病是一个虚实挟杂的病证,主要与脾虚失运,中气不足,湿浊下注有关,其治疗应当从脾虚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病因湿邪为患,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成。湿虽有内  相似文献   

11.
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与否,与带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傅青主女科·带下》云:“带脉通于肾而肾气通于肝,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若肝之疏泄失常,升发无  相似文献   

12.
从"虚"从"湿"论治带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王炯辉 《新疆中医药》2007,25(5):104-104
带下病是妇科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古有"十女九带"之说,并列为妇科四大证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白带多常见于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多种疾病。带下病如经久不治,不仅影响月经和受孕,同时还影响妇女身体健康,甚至酿成重疾。带下病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湿毒等,但不外乎"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司而致带下,为内湿: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或久坐湿地  相似文献   

13.
李洁 《四川中医》2010,(5):89-90
目的:探讨幼女带下病从脾虚论治。方法:根据幼女具体临床症状、体征,联系病史甚至幼女平素生活习惯及喂养情况等综合分析后,予中药汤剂口服,1日1剂,分早、中、晚3次饭后1小时分别服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辣之物及肥甘厚味之品,每次诊治汤剂不宜多,3剂为宜,方剂以补脾为主,兼补肺、肾二脏,调冲、任二脉,拟方时注意守法与变通相结合方能取效。结果:沿脾虚论的辨证思路拟方,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引起带下病的病因很多,但根据幼女生理、病理特点,从脾虚入手论治往往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总结郑祖峰教授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中焦脾胃为枢纽治疗带下病的经验。郑教授认为带下病是由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忧思过甚、房劳过度等因素,以致脾胃受伤、升降失常,故从补益中气和驱除湿邪两方面着手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本病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中医学称为“瘾疹”、“癗”。一般认为荨麻疹多是风邪侵袭腠理,遏于肌表而成,如《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风瘙瘾疹候》曰:“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遇热气并,则生癗”。后世医家多宗此说。但经  相似文献   

16.
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在内与脏腑气血的功能调节息息相关,在外尤其与湿邪有密切关系.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皮肤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有赖于脾气的敷布和气血的濡养.  相似文献   

17.
风疹,古名瘾疹,西医荨麻疹。其特点为:时隐时现,发病突然,呈淡红色、或红色局限性风团,故中医又称为“风疹块”。风疹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染身后往往时发时止,缠绵数月或数年,甚至成终身之累。风疹之病因,或由于肌中有湿,复感风热、风寒结成;或由于湿邪郁于肠胃,复感风  相似文献   

18.
疰夏从湿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方  陈学忠 《四川中医》2008,26(3):40-41
夏季常见病疰夏(夏季低热)为感受署湿之气而发病,从湿论治,采用芳香化温、清热祛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之法,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迅速,证见多端,反复难愈,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现代医家多遵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分寒哮、热哮辨治,取得很好疗效。多年来,笔者根据湿邪的致病特点和湿、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哮喘临床治疗中,加强祛湿治疗,每获良效,现总结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湿邪致病特点与元气化生异常为切入点,阐述湿邪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表现及后期耐药的原因.结合现代免疫因子、脂质代谢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从侧面说明湿邪与卵巢癌的紧密联系.基于因机证治理论,探讨卵巢癌的治法治则,即以扶正解毒通络为基础,配伍健脾化湿之剂,从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来治疗卵巢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