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湖南省2001~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病毒学监测情况,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方法收集<15岁AFP病例粪便标本,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方法进行肠道病毒(EV)分离与鉴定,脊灰病毒阳性株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结果5年共检测1 103例AFP病例粪便标本(2 185份),EV分离阳性276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疫苗相关脊灰病毒112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6例,疫苗相关脊灰病毒与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混合4例,NPEV 154例。结论湖南省2001~2005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维持了无脊灰状态。但监测发现疫苗变异脊灰病毒6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可能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的循环和爆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消灭脊灰工作进展情况和不同人群中脊灰野病毒和消亡状态,为制定有效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1996-1999年所有AFP病例和AFP病例密切接触,重点地区5岁以下健康儿童中,采集粪便标本776份检测脊灰病毒,应用2种以上敏感传代细胞培养,用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判断病毒型别。结果:共检测脊灰病毒24株,非脊灰肠道病毒81株,分离率分别为3.09%与13.53%,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和美国CDC最终鉴定:脊灰野病毒Ⅰ型2株,与印度1998年Ⅰ型野病毒符合率>98%,判定由印度传入野病毒,其它脊灰病毒均为疫苗病毒。结论:1994年以来全省无本土脊灰野病毒流行,各项监测指标达到和接近国家要求,主实我省已阻断本土脊灰野病毒传播,达到无脊灰标准。传入野病毒的及时发现,反映出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和及时性较高,但该病例的发生提示局部地区存在着脊灰疫苗免疫空白或低接种率水平。  相似文献   

3.
自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后,脊灰野病毒流行国家从1988年的125个减少到2003年的6个(阿富汗、埃及、印度、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然而2002~2005年,共有21个无脊灰的国家发现脊灰Ⅰ型野病毒,这些病毒来自野病毒仍然流行的6个国家(主要是尼日利亚)。21个国家中的4个国家(印度尼西亚、索马里、苏丹和也门)的病例数>100例。到2005年底,21个被输入的国家除索马里外,其余都已经阻断或控制了野病毒的传播。本报告总结了2002~2005年脊灰野毒对无脊灰国家的输入情况,以及2006年1月24日这些国家目前野毒流行状态,并…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分析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疑似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实验室确诊感染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型别,为河南省制定更完善的脊灰防控策略及维持"无脊灰野病毒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第4版》操作规程,使用RD和L20B两种细胞对河南省2016年AFP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及逆转录PCR法进行病毒序列鉴定和分析。结果共检测453例疑似AFP病例,其中有7例(1.55%)病例分离出10株脊灰病毒,其中Ⅰ型、Ⅲ型和Ⅰ+Ⅲ型分别为5株,3株和2株。分离到脊灰毒株与Sabin株相比,核苷酸VP1区发生0、1、2、4和6个变异的数量分别为3、1、3、2和1株。结论 2016年河南省分离出脊灰病毒均为脊灰疫苗株,毒株型别以Ⅰ型为主,VP1区核苷酸以低变异为主,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及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和探讨Ⅰ型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快速检测策略.方法 采集671名来自脊灰野病毒流行疫区的在京学生粪便标本,采用一组实时荧光RT-PCR代替标准方法分别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检测、脊灰病毒分型检测、Ⅰ型脊灰疫苗株和野毒株鉴别检测.并利用Ⅰ、Ⅱ和Ⅲ型脊灰病毒标准株(Sabin株)和Ⅰ型野毒株对实时荧光RT-PCR和标准方法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 (1)新脊灰病毒检测流程(肠道病毒通用型检测+脊灰病毒分型检测+脊灰野毒鉴别检测)检出非脊灰肠道病毒33例;脊灰病毒疫苗株16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1例、Ⅲ型3例、Ⅰ+Ⅱ型1例、Ⅰ+Ⅲ型4例、Ⅰ+Ⅱ+Ⅲ型2例;脊灰病毒Ⅰ型野毒株3例.(2)3种实时荧光RT-PCR检测脊灰病毒比标准方法敏感1~ 100倍.其中肠道通用型检测和脊灰病毒分型检测2种方法对Ⅱ型脊灰病毒疫苗株的检测,比标准方法敏感100倍;脊灰病毒分型检测能准确区分Ⅰ、Ⅱ和Ⅲ型脊灰疫苗株,脊灰野毒株鉴别检测对Ⅰ型疫苗株的检测比标准方法敏感10倍;3种实时荧光RT-PCR均能有效检测出Ⅰ型脊灰野毒株,比标准方法敏感10倍.结论 新的脊灰病毒检测流程,可大幅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通量,且灵敏度高于标准方法,适合于脊灰应急检测应对突发疫情.  相似文献   

6.
泸州市自1992年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引起病例,但时常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现对1996-2004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病例发生情况描述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AFP病例流行病学资源来源于泸州市AFP病例监测系统个案调查表、随访表: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来源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的报告。1·2VAPP诊断标准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颁布的《脊灰诊断标…  相似文献   

7.
脊髓灰质炎 (脊灰 )是一种由Ⅰ、Ⅱ、Ⅲ型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在疫苗前时代 ,几乎所有儿童都暴露于脊灰病毒 ,在 2 0 0个脊灰病毒易感儿童中会出现 1例麻痹型脊灰。在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后 ,195 5年注册了含 3种血清型的有效疫苗———注射用脊灰灭活疫苗 (IPV)。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广泛使用IPV降低了脊灰发病率 ,并在北欧 4个国家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由于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 (OPV)易于实施 (不需注射 ) ,提高粘膜的免疫力而能更有效地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疫苗衍生病毒的循环还可使与接种者接触的未…  相似文献   

8.
中国2004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和运转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并提供2004年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实验室资料,总结2004年脊灰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经计算机联网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库。结果2004年31个省CDC,从5 229例AFP病例中收集10 399份粪便标本,所有粪便标本在L20B、RD细胞上同时进行病毒分离。从360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分离率为6.9%;从495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为9.4%。国家脊灰实验室共收到省级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486株PV标本;其中360株分离于AFP病例,其余分离于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人群。对486株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型内鉴定,其中PVⅠ型疫苗株83株,Ⅱ型疫苗株160株,Ⅲ型疫苗株117株,混合型疫苗株92株,PV+NPEV10株,Ⅰ、Ⅱ、Ⅲ型疫苗变异株分别为3、13、8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型内鉴定,共鉴定单型毒株607株,其中疫苗类似株576株,占94.9%;非疫苗类似株11株,占1.8%;双反应毒株为17株,占2.8%;阴性2株,无效1株。所有型内鉴定异常的毒株和部分从零剂次服苗者分离的毒株共70株,做了VP1编码区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在贵州省贞丰县有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循环(cVDPVs),毕节市有单株Ⅱ型VDPV。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5份盲样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职能考核,除3个省CDC脊灰实验室外,其余省CDC脊灰实验室均为满分。对18个省CDC脊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全部通过认证。结论2004年中国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实验室监测资料准确,监测系统敏感,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完整的实验室资料。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2003~2005年脊髓灰质炎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时发现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方法]对河北省2003~2005年脊灰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5年河北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34/10万、2.62/10万和3.22/10万;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分别为99.5%、99.5%和94.3%;粪便标本7天内送达率分别为92.7%、98.1%和97.4%;28天内完成病毒分离鉴定率分别为91.4%、88.2%和91.7%;脊灰病毒(PV)阳性株送达国家脊灰实验室及时率分别为95.4%、100.0%和100.0%.PV分离率分别为11.6%、6.4%和4.2%;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分别为13.2%、6.7%和9.0%.[结论]2003~2005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山东省1997~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认识,从而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检出VDPV的灵敏度。方法分离的脊灰病毒血清定型采用中和试验的方法,型内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两种方法,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采用VP1区序列测定的方法。结果山东省1997~2004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173株),接近Ⅰ型和Ⅲ型之和。其中疫苗变异脊灰病毒10株,仍以Ⅱ型为主(8株),且有1株(CHN1025)VP1区变异率达到1%,为VDPV,但该毒株无2代病例发生。结论在山东省连续多年的口服脊灰疫苗免疫已经阻断了脊灰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但从AFP病例中曾分离到1株VDPV,结合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局部地区仍存在免疫空白,因此存在着VDPV以及发生循环的VDPV潜在的可能,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1991~2000年AFP病例及接触者病毒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在全省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 ( AFP)病例监测系统并开展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毒学监测工作 ,证实湖南省实现无脊灰目标。 方法 收集全省 15岁以下 AFP病例及其接触者粪便标本 ,采用 WHO规定方法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 ,脊灰阳性毒株送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 结果  10年共检测 AFP病例粪便标本 14 0 4例 ( 2 760份 ) ,接触者粪便标本 2 16例 ,病毒分离阳性的 4 5 9例 ,其中脊灰 I型野病毒 7例 ,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 92例 ,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与肠道病毒混合 10例 ,非脊灰肠道病毒 3 5 0例 ,自 1993年 7月以后未再检出脊灰野病毒。 结论 监测结果表明我省实施的消灭脊灰策略效果显著 ,已成功地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按期实现了区域无脊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和探讨Ⅰ型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快速检测策略.方法 采集671名来自脊灰野病毒流行疫区的在京学生粪便标本,采用一组实时荧光RT-PCR代替标准方法分别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检测、脊灰病毒分型检测、Ⅰ型脊灰疫苗株和野毒株鉴别检测.并利用Ⅰ、Ⅱ和Ⅲ型脊灰病毒标准株(Sabin株)和Ⅰ型野毒株对实时荧光RT-PCR和标准方法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 (1)新脊灰病毒检测流程(肠道病毒通用型检测+脊灰病毒分型检测+脊灰野毒鉴别检测)检出非脊灰肠道病毒33例;脊灰病毒疫苗株16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1例、Ⅲ型3例、Ⅰ+Ⅱ型1例、Ⅰ+Ⅲ型4例、Ⅰ+Ⅱ+Ⅲ型2例;脊灰病毒Ⅰ型野毒株3例.(2)3种实时荧光RT-PCR检测脊灰病毒比标准方法敏感1~ 100倍.其中肠道通用型检测和脊灰病毒分型检测2种方法对Ⅱ型脊灰病毒疫苗株的检测,比标准方法敏感100倍;脊灰病毒分型检测能准确区分Ⅰ、Ⅱ和Ⅲ型脊灰疫苗株,脊灰野毒株鉴别检测对Ⅰ型疫苗株的检测比标准方法敏感10倍;3种实时荧光RT-PCR均能有效检测出Ⅰ型脊灰野毒株,比标准方法敏感10倍.结论 新的脊灰病毒检测流程,可大幅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通量,且灵敏度高于标准方法,适合于脊灰应急检测应对突发疫情.  相似文献   

13.
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活动取得了巨大进展,世界卫生组织6个区中有两个区已宣布为无脊灰区.但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将面临许多问题脊灰野病毒的输入,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的流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的发生,以及免疫、监测、实验室脊灰野病毒封存与销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高质量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工作,开展VDPV的监测,做好实验室脊灰野病毒封存与销毁工作,可根据国家的财力调整更改疫苗品种的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开展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健康人群粪便标本病原学监测结果,为保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病毒分离及鉴定,脊灰病毒株型内鉴别,确定疫苗株或野病毒株。[结果]青海省2000~2009年AFP病例、健康人群粪便标本1613份,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22株,分离率为1.36%,其中脊灰I型疫苗株3株,脊灰II型疫苗株2株,脊灰III型疫苗株9株,脊灰混合型疫苗株8株,无脊灰野病毒株。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87株,分离率为11.59%。[结论]该省2000~2009年无本地脊灰野毒株病例流行,阻断了脊灰本地野病毒的传播,保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5.
198 8~ 1993年在埃及的 2 7个行政区中的 8个行政区发现了 3 2例与口服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 (OPV)Ⅱ型衍生病毒有关的病例。虽然最初的分离检测表明 ,它们和疫苗株有不同的成分和不同的核苷酸序列 ,但核苷酸分析表明 :1999年所有的病毒分离结果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93 %~ 96% )与OPV的Sabin疫苗株Ⅱ型有关。这一分离结果与埃及发现的脊灰Ⅱ型野病毒不同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 <81% ) ,埃及最后分离到脊灰Ⅱ型野病毒的时间是 1979年 ;与其它地区发现的脊灰Ⅱ型野病毒也不同 ;这一分离结果与其它患急性弛缓性麻痹的病例分离到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05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5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的实验室资料,评估脊灰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经计算机联网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库。结果2005年31个省CDC从5 195例AFP病例中收集了10 340份粪便标本,所有粪便标本在L20B、RD细胞上同时进行病毒分离。从293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分离率为5.64%;从551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为10.61%。国家脊灰实验室共收到各省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404株PV标本;其中293株分离于AFP病例,其余分离于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人群。对404株PV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进行型内鉴定,PVⅠ型疫苗株72株,PVⅡ型疫苗株138株,PVⅢ型疫苗株74株,混合型疫苗株91株,PV NPEV 12株,Ⅰ、Ⅱ、Ⅲ型疫苗变异株分别为6、6、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型内鉴定,共鉴定单型毒株521株,其中疫苗类似株(SL)498株,占所有送检毒株的95.59%;非疫苗类似株(NSL)2株,占0.38%;双反应株(DRV)18株,占3.45%;阴性2株;无效1株。所有型内鉴定异常和部分从高危零剂次服苗者分离的118株,做了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在江苏、安徽省CDC陆续送检的编号为9230病例的33份病毒分离物(其中江苏省2份,安徽省31份),连续8个月从安徽省舒城县1例免疫缺陷患儿分离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图谱显示,19株Ⅱ型iVDPVs,13株Ⅲ型iVDPVs。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使用5份盲样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职能考核,31个省CDC脊灰实验室成绩均为满分。对14个省CDC脊灰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核,全部通过认证。结论中国2005年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完整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06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其运转情况,提供中国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库,总结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中的培训和质量控制,评价实验室网络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2006年全国脊灰实验室网络收集了5 299例AFP病例的10 537份粪便标本,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脊灰实验室手册》的要求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28d内完成病毒血清型定型的及时率为88.7%,AFP病例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的280例,分离率为5.3%;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的551例,分离率为10.4%。国家脊灰实验室对2006年全国脊灰实验室网络分离到的359株PV进行了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型内鉴定,对462份单血清型PV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型内鉴定。并对PCR-RFLP及ELISA型内鉴定有异常的毒株或分离于零剂次服苗的AFP病例的毒株及部分Ⅲ型毒株,共180株进行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未发现脊灰野病毒。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1例AFP病例和7名接触者中,分离到8株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在上海市1名健康儿童中分离到1株Ⅲ型VDPV。在培训和质量控制方面,2006年举办了两期全国脊灰实验室新人手把手培训班,12个省CDC脊灰实验室16人参加了培训。2006年,国家脊灰实验室以优异的成绩通过WHO的2006年度能力验证和现场认证;31个省CDC脊灰实验室通过了2006年度盲样标本能力验证;内蒙古、江苏、福建、云南、湖南、四川、新疆、安徽8个省CDC脊灰实验室通过了WHO的实验室现场认证。结论中国2006年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已建立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取得良好的实效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中国2006年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监测系统敏感,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脊灰疫苗衍生株(VDPV)或输入脊灰野病毒,以防止其扩散.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对河北省2003-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血清定型,所有标本用L20B、RD和Hep-2等3种细胞同时进行脊灰病毒(PV)和肠道病毒分离,用PCR-RFLP法和ELISA法做型内鉴定.结果 2003-2005年共采集了1 19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病毒(PV)86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15株.从AFP病例及其高危病例的5份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PV 100株,用血清型中和试验和PCR-RFLP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为Ⅰ型12株,Ⅱ型29株,Ⅲ型23株,混合型23株,PV NPEV 8株,疫苗变异株5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所有单型毒株共138株,经ELISA试验鉴定,其中疫苗类似株(SL)132株(95.7%),双反应株(DRV)5株(3.8%),非疫苗类似株(NSL)1株(0.7%).结论 河北省2003-2005年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从 1 98 8年至今 ,世界范围内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流行国家减少了 99%以上 ,3个世界卫生组织 (WHO)区 (美洲区、欧洲区和西太平洋区 )已证实为无脊灰区。WHO东地中海区消灭脊灰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目前在 2 2个国家中 ,有 1 8个国家已达到无脊灰 ,只有 3个国家 (阿富汗、埃及、巴基斯坦 )仍有脊灰流行。最近苏丹发现了 1例由输入Ⅰ型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通过基因测序发现该病毒与尼日利亚流行的病毒有关。( 1 )常规免疫 :从 1 994年开始 ,婴儿≥ 3剂口服脊灰疫苗 (OPV)的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保持 >90 %。 2 0 0 3年全国 2 5 0个…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从中国1996~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中优势株的基因特征,以及分析优势株形成的原因,从而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疫苗免疫策略的转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2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所有脊灰病毒分离株,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优势株,然后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对优势株进行型内鉴定。型内鉴定显示与疫苗病毒有差异者,进行VP1区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结果中国1996~2002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脊灰疫苗病毒Ⅱ型比Ⅰ型和Ⅲ型多,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是优势病毒株。在Ⅱ型脊灰病毒中,PCR-RFLP型内鉴定方法检测出Ⅱ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70株,ELISA型内鉴定方法检测出Ⅱ型双反应(DRV)株13株,全部排除脊灰野病毒。在总计82株Ⅱ型变异脊灰病毒中(1株病毒既是疫苗变异株、也是DRV株),nt2909位点是个突变热点(69/83,83.1%),其中14株变化形式为T2909A,54株变化形式为T2909C,1株变化形式为T2909G;4株Ⅱ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被鉴定出来,其在VP1区的抗原性与Sabin株相比并无大的差别。结论中国1996~2002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脊灰病毒中,Ⅱ型脊灰病毒一直是优势株,但Ⅱ型病毒在VP1区抗原性以及核苷酸序列上与Ⅱ型疫苗病毒相比,并无很大改变。因此,Ⅱ型病毒成为优势株的原因应该在于Ⅱ型病毒本身的一些特性,例如在Ⅱ型疫苗病毒基因组中决定减毒的位点比Ⅰ型疫苗病毒少,以及Ⅱ型脊灰疫苗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复制的时间比Ⅰ型疫苗病毒长等。这是中国Ⅰ型脊灰疫苗病毒比Ⅱ型脊灰疫苗病毒少的两个重要原因。但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显著多于Ⅲ型脊灰疫苗病毒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