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悦  石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5-1916
以“消”、“消渴”、“渴”为检索词,检索出《本草纲目》中所有相关中药,并进一步筛选出有治疗消渴的药物。对这些药物的归经、五味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归经中肺、脾、胃、肝有显著性差异,五味中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草纲目》中治疗消渴的基本用药规律是:①用药的归经主要是肺、脾、胃、肝、肾为主。②五味主要以甘、苦、酸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本草纲目》与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记载的治疗消渴病的中药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时期治疗消渴用药的特点及药物的演变规律。方法:手工检索《本草纲目》和2015版《中国药典》中记载的治疗消渴及其相关病证的所有药物,并借助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其所属种类、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本草纲目》中记载治疗消渴的药物仍收载于现代药典中的仅占13%左右;②药典中记载治疗消渴的药物性味归经仍以寒性、甘味、肺经为主;③治疗消渴的中药由谷菜果木类逐渐转变为草部类。结论:明代以前对于消渴的用药与现代用药有显著差异,其中未被药典收录的治疗消渴病中药有必要在今后工作中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脂肪肝用药规律。方法对2003年至2017年单味中药治疗脂肪肝动物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的频数与频率。结果单味治疗脂肪肝中药78味,其中四气以寒凉为多,累计频率50%;五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86.40%;归经以肝、脾(胃)、肺、肾为主,累计频率71.43%;功效以清热、祛痰(湿)、活血、补阳、利水、补气为主,累计频率80.09%。结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是肝脾失调致热滞痰瘀,治疗用药应标本兼治,通过清热化痰(湿)、行气活血,兼顾扶正(阳、气、阴虚)。  相似文献   

4.
五味的归经最早见之于《素问·五藏生成篇》谓:“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至真要大论》谓:“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自《素问》提出了五味的归经后,历代医家沿用至今,载于中医院校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从火热论治鼻鼽的古文献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和《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从火热论治鼻鼽的方药,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使用频次、常用药对、中药组合及新处方组合。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61首共涉及117味中药,药物以辛温为主,集中于肺胃脾心四经,使用频率位于前五位的中药为甘草、黄芩、栀子、薄荷、桔梗,常用中药组合为“黄芩-甘草”“栀子-甘草”“黄芩-栀子”等,黄芩、防风、栀子、连翘、薄荷、桔梗、川芎、荆芥、甘草9味药是药物的核心组方。结论:古文献药物归经以肺、胃、脾为主,用药以清肺泻火、补益脾胃为先,肺胃郁热、脾胃虚弱为鼻鼽的主要病机,古文献鼻鼽用药特色对现代中医防治过敏性鼻炎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药性理论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药性的准确认识,可有效指导组方用药。“女子不月”首见于《黄帝内经》,意指月事不来、闭经。通过从药性角度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女子不月诸方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张锡纯治不月喜用性平之品,五味常用甘、苦、辛,以健脾益胃、活血通经;重视冲脉,归经与脾、胃、肺、肾、肝、心经均有关;承《神农本草经》之旨,对药物有独特见解,胜病为主,敢于用毒;药物配伍合理,升降相因,气机平衡。该研究可为治疗闭经临床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核心期刊收录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UC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并分别对内服及灌肠治疗药物的用药、类别、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共纳入文献186篇,涉及内服药物188味,使用频次2666;灌肠药物150味,使用频次1196。内服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收涩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为主,累积频率74.33%;药味以苦、甘、辛、酸、涩为主,累积频率95.75%;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积频率90.85%;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累积频率74.63%。灌肠药物以清热药、止血药、补虚药、收涩药、活血药为主,累积频率80.36%;药味以苦、甘、涩、辛、酸为主,累积频率97.06%;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积频率94.73%;归经以肝、胃、大肠、脾、肺为主,累积频率74.75%。结论中医药治疗药物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内服药物重在补虚、清热、理气;灌肠药物重在清利湿热、和血止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处方,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组方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提供选方用药和思路借鉴。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主题词“慢性支气管炎”“中医”“中药”检索中国知网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所收录文献,以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及Apriori关联规则结果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502篇,筛选出233首复方,涉及221味中药,高频次药物有甘草、苦杏仁、半夏、桔梗、茯苓、麻黄等。使用药物“四气”主要集中为温、寒,“五味”主要集中为苦、甘、辛,归经主要集中在肺、脾、胃、心、肝、肾经。通过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主要药物组合具有化痰止咳、益气健脾、理气燥湿之功效。结论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以补虚、利水渗湿、化痰止咳等治法进行组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医家心法》中的五行用药规律。方法:将《医学心法》记载的方药,按照功效、四气、五味等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建立数据库。统计其累计频数,分析其高频用药。结果:《医家心法》五行用药主要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解表药为主,四气多以温、平、寒为主,五味多以甘、辛、苦为主,第一归经多为心、脾、肝,第二归经多为肺、肾、脾、胃、心。结论:《医家心法》以甘温补虚为治疗大法,寒凉、苦辛为常用之法,归经多以心、脾、肺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现代湖湘名中医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现代湖湘名中医治疗肺癌的相关病案,使用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功效、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11首,中药290味,累计用药频次为1690次。高频药物24味(使用频次≥18次),排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黄芪、白花蛇舌草、法半夏、茯苓、白术、浙贝母、麦冬、桑白皮、半枝莲。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归肝、肺、胃、脾经为主,功效以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26组,其中二联组合2组,三联组合24组。聚类分析得到核心组方5首。结论:现代湖湘名中医论治肺癌多从肝、肺、胃、脾论治,选用苦寒之品清热解毒,辅以甘温之品补益正气,治以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扶正益气为法,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  相似文献   

11.
咳嗽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中以咳而兼呕为主症者命名为胃咳。在中国知网上分别按照"篇名、关键词、全文"检索"胃咳",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85篇,并对其证型分布及用药功效、药向、归经做了统计分析,总结出肺胃气逆、肝胃气逆、肝胃郁热等17种证型,基本病机为肺胃气逆,病位主要涉及肺胃肝脾等脏腑,病性为本虚标实,治法以祛邪补虚,理气降逆为要,并从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中提取出六君子汤,作为治疗胃咳基本方。  相似文献   

12.
一、探源流,沈氏集诸贤大成归经理论早在《内经》书中始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首先提出药物有五味所入。“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表明药物的五味与不同的脏腑存在着密切联系,并对机体组织的不同部位具有选择性,这对于后世“归经”的创立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最早的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寻湖湘当代名中医治疗消渴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选取相关著作及论文中湖湘当代名中医的消渴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消渴处方数据库,统计中药频次、药物归经、四气五味、关联药组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75首,中药190味,常用的高频药物为山药、天花粉、麦冬、黄芪、生地黄、甘草、知母、葛根、山茱萸、丹参等,四气以寒性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主要涉及肺、肾、脾经,关联规则分析排名居前三位的药物组合为天花粉、五味子→麦冬,山茱萸、天花粉→山药,山茱萸、生地黄→山药,聚类分析得到16个核心药物组合,8个新方组合。结论:湖湘当代名中医治疗消渴以益气养阴、清热润燥、固精缩尿、活血化瘀为主,生脉散、二冬汤、消渴方、六味地黄丸、黄连温胆汤为治疗消渴的常用方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清宫医案集成》中慈禧医案的用药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宫廷医学、为相关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方法:整理《清宫医案集成》中慈禧用药,借用Excel 2019、IBM SPSS Statistics 21.0、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药物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出高频使用药物有白术、茯苓、甘草、菊花等;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肝为主;得出聚类组合7组;关联规则药对及药物组合11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看出,在用药方面,清廷御医多用补益之法为慈禧延寿。作为晚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慈禧享有着当时最优越的医疗条件,在古代人均寿命仅有30~40岁的情况下,慈禧寿命达73岁,远高出当时人均寿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东医宝鉴》中所载咳嗽治疗方药进行挖掘分析,探索咳嗽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以《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之五·咳嗽》为研究对象并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药物149味,咳嗽治疗用药五味分布以甘、辛、苦为主;药性分布以温、寒、平为主;归经分布以肺、脾、胃经为主;基于关联规则提取核心药对9对、药组19组、药团19项。结论:《东医宝鉴》在咳嗽的辨治中,注重“肺”的气机疏利与“脾胃”的痰饮运化;药物在运用上体现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缓补中以及行气养血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挖掘在中医治疗肺癌方剂中的用药及配伍规律。  方法:选择《肿瘤方剂大辞典》中明确用于治疗肺癌的中药处方,基于随机置换检验的互信息方法进行中药的相关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复杂网络,通过计算网络的中心性信息挖掘相关的核心药对、处方,以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配伍规律。  结果:共选择323首治疗肺癌的方剂,涉及407味中药。其中发现20个高频药物(主要集中于养阴类、补气类),41个核心三元组药物,26个核心药对;同时发现了以养阴益气药物为主,辅以化痰散结、清热解毒药物的基本方13个;药物性味以寒温、苦辛为主,归经以肺、脾、肝、胃、大肠经居多。  结论:通过复杂系统熵网络法,可有效发现治疗肺癌的处方及用药;以寒热并用、阴阳互补、表里同治为主要治则,用药以益气养阴为主、以祛邪为辅。  相似文献   

17.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及与受体学说关系的论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长期以来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 ,在指导中药临床用药中起重要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归经的记载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五味所入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咸入肾 ,甘入脾”。《神农本草经》中亦有“沙参补中益肺气”;“五石脂随五色补五脏”等。直至金张元素才正式提出归经理论。后世医家对其亦有所继承和发展。归经的确切概念 ,历代本草未见记载 ,现代学者对其理解有所差异。如凌一揆在《中药学》中指出 :“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1] 。郭兰忠认为 :“归经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关幼波治疗肝病的用药经验和药物性味归经的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中医案58则,将所有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19.0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和交叉、对应分析。结果:频数分析结果表明,用药以当归为首位,其次是白芍、茵陈、赤芍、甘草、藿香等;药性方面主要集中于寒、平、温性;药味方面以甘、苦、辛为主;归经方面主要归肝、脾、胃、肺经。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关幼波治疗肝病擅用甘平、苦寒、辛温中药,主入肝、脾经,酸肝、辛脾、甘心药味归经联系尤为密切。结论:关幼波先生治疗肝病主要以苦寒药物清利肝胆湿热,以甘平、辛温药物固护脾胃,养血柔肝,同时发现与酸肝关系密切,体现了酸味中药补肝体而制肝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统计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不寐的方、药,以期更好地使用经方,提高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治疗不寐的相关方剂,统计相关方、药的使用频数和占比,并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探讨其遣方用药的规律,为治疗不寐提供参考。结果:治疗不寐的主要方剂共22首,方中药味最多者为8味,总共用药106味,其中频数大于等于3的共有13味,占整体的48.1%,四气五味以甘、辛、苦、寒、温多见,药物归经以心、肺、脾和胃经为主。结论:张仲景治疗不寐善用甘、辛、苦、寒、温之品,药物归经以心、肺、脾和胃经为主,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是治疗不寐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五味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味与气、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药味理论的新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 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 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66味具有五味属性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在P<0.01显著水平,酸味与肝、大肠、胃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苦味与寒性肝、大肠、胆三经及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甘味与热性及肾、肺、脾等八经存在显著正相关,辛味与热性和脾、胃、肝、肺四经及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成味与肾、肝、心、肺四经存在显著正相关,淡味与寒性及膀胱、小肠二经存在显著正相关,涩味与大肠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辛、甘二味属阳,苦、淡二味属阴.《内经》中归纳的“酸入肝”、“甘入脾”、“成入肾”规律获得大数据集验证,而“苦入心”理论未获数据支持,“辛入肺”规律仅获数据部分支持.辛、苦二味越重药物毒性越大,提示针对体质较弱、病情较轻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辛、苦二味较重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