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术后组织病理证实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均经过CT检查。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奶酪状黏涕、鼻阻塞感及鼻区痛。鼻内镜检查:12例受累侧鼻腔内均可见息肉、黏膜水肿,鼻窦腔内均见真菌分泌物。结果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累及半组鼻窦3例,累及全组鼻窦9例。CT平扫12例表现为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内充满软组织影,伴有不规则条状、匍行性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软组织窗),边界清楚,也可伴有云雾状高密度影(骨窗),边界模糊;CT值80~110HU,平均92.5HU。11例鼻窦膨胀,窦壁骨质变形、变薄10例,8例窦壁骨质侵蚀。8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其中4例累及眼眶,2例累及颅内,2例同时累及眼眶和颅内。结论 半组或全组鼻窦充满软组织影,伴有多发典型的高密度影是诊断本病的特征性CT征象,根据此征象可能首先提出本病的诊断。CT不但可以准确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也能够帮助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窦真菌球的MRI表现。资料及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4月—2019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窦真菌球60例,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6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上颌窦57例,蝶窦2例,蝶窦累及筛窦1例。病变侧鼻窦实变,真菌球位于窦口附近,并突向鼻腔,T2WI均呈极低信号,T1WI呈低、等或高信号,周围窦腔内充满不同信号的炎性积液,增强后环形明显强化鼻窦黏膜包绕不强化的真菌球及其周围液体并可突入鼻腔,符合鼻窦黏膜下囊肿。结论 鼻窦真菌球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能更好地显示真菌球的部位、范围及周围炎症情况,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副鼻窦炎低剂量CT的表现并对其病因进行初步分析,以减少儿童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协助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副鼻窦炎儿童。分2组,30例使用低剂量:60~80 k V,20例使用常规剂量:80~120 k V。所有患者均观察鼻窦炎症的病变累及范围、周围组织情况,分析不同CT剂量其对副鼻窦的显示情况。结果 CT检查患者中单组鼻窦炎症27例(占54%),以上颌窦最常见;多组鼻窦炎症23例(占46%),常规剂量患者得到信噪比较高图像,但所接受射线量较大。低剂量扫描大大地减少了儿童的辐射剂量,图像均能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结论低剂量CT检查能准确显示儿童副鼻窦炎的鼻窦黏膜改变及邻近鼻腔鼻窦的解剖关系。CT检查,有助于熟悉儿童副鼻窦解剖及病因诊断;使用低剂量检查,既能减少儿童检查所受剂量,又能临床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副鼻窦内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RMS)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病人的影像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结果CT检查显示副鼻窦内占位病变,病变边界欠清,可见骨质破坏,MRI检查显示病变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脑回样强化。病理诊断为ARMS。结论虽然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仍需采用与病理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获得最好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5.
CT仿真内镜对鼻腔及鼻窦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对鼻腔及鼻窦病变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健康志愿者6例及临床疑为鼻部病变的患者30例共71例鼻腔,分别进行CT仿真内镜及硬管内镜检查,将两种方法所得显示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利用Wilconxon Wtest和x^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鼻腔解剖结构和病变的显示,VE与RE有良好的一致性,VE可完整显示大部分未受侵犯的结构及大的病变;VE较RE能更清楚完整地显示鼻窦肿瘤、囊肿和息肉,本组显示例数均多于RE。结论:VE具有操作简便、无生、多入路方式及多观察方向的特点。对鼻腔病变的诊断上,VE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对鼻窦病变的诊断,VE有一定优势,可作为一种主要手段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副鼻窦CT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通过对100例慢性副鼻窦炎术前CT影像的分析结果,作者认为副鼻窦的CT检查能准确地反映变范围、程度,并可做出分型,分期;同时还可显示副鼻窦多种解剖变异,骨质改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因此,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价值,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窦真菌球的CT、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鼻窦真菌球的影像学资料,35例患者均做CT平扫,其中4例做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鼻窦真菌球的主要CT表现为:①病变为单侧性(100%);②病变部位以上颌窦为主(80%),部分突入同侧鼻腔;其次为蝶窦(14%);③病变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其内可见呈斑点状、云絮状或条带状高密度钙化影(89%);④局限性骨质增生(74%)及破坏(9%)。 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增厚黏膜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中心不强化,周围增厚黏膜明显强化。结论病变内钙化影是本病特征性的CT征象,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MRI能显示病变内真菌球的范围,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鼻窦的慢性炎症是临床上的一组常见病、多发病,因鼻旁窦的解剖结构特殊复杂,普通X线投照影像重叠,往往导致病变显示不佳[1]。自CT应用于鼻窦检查以来,其较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其在鼻窦炎诊断中的优势凸显。CT观察鼻窦黏膜的窗技术常规是用软组织窗,但对鼻窦轻微的黏膜肥厚,软组织窗往往不能显示或显示不佳,易产生漏诊。近年来,我们在用软组织窗观察鼻窦黏膜的同时,适当调整窗宽、窗位(下称专用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部分有间断性血涕及头痛等,五官科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或有分泌物,鼻甲肥大等。1.2检查方法采用美国①GE Synegy P …  相似文献   

9.
CT对鼻腔与副鼻窦病变的蔓延方式和病变范围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53例鼻腔与副鼻窦的良恶性病变向周围蔓延的三种方式,包括穿骨性蔓延、沿神经孔、裂的蔓延及经淋巴系统的转移。并就病变对邻近结构的侵犯范围及骨改变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蔓延方式及邻近侵犯范围,CT可以对鼻腔及副鼻窦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帮助。笔者按照病变范围的大小推荐了一种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JAMA发表的资料研究提示,嗜伊红细胞增多、哮喘、变态反应与鼻窦炎的关系,仅在CT显示广泛窦病变时具有意义。广泛窦病变与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的存在及周围嗜伊红细胞增加有明显的联系。这种结果提示,窦腔组织内炎症可能产生白细胞介素-5而引起嗜伊红细胞增多。作者进步分析,CT似乎是对鼻窦病变评估的理想工具,能敏感地分辨鼻腔和鼻窦粘膜病变的范围和部位并易行定量分析。鼻窦CT扫描前,患者应接受充分地内科治疗(抗生素治疗2~3周,口服减轻充血剂等),以减轻急性炎症或粘膜感染。鼻腔清洁及鼻内注入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不同序列用于椎间盘检查时,其检查效果是不同的,为了最佳的显示椎间盘有无病理变化以及了解与周围关系,就必须合理的正确的应用好不同的检查序列,以达到最佳显示椎间盘的影像效果以及病理变化情况,突出磁共振检查技术对椎间盘病变的检查优势,从而对病变作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低剂量CT(LDCT)在鼻窦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拟诊鼻窦病变患者同时接受常规剂量CT(SDCT)和LDCT检查,管电流分别为240mAs和40mAs,层厚为5mm。分别记录SDCT和LDCT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通过SDCT和LDCT图像分别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并作对比分析(χ2检验)。结果SDCT和LDCT的平均CTDIw值分别为49.7mGy和6.61mGy;LDCT所显示的病变部位与SDCT完全一致,LDCT能对鼻窦常见疾病作出准确诊断,与SDCT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1.33,P>0.05)。结论LDCT能对鼻窦常见疾病作出准确诊断,同时可以大幅度减低射线剂量,临床拟诊鼻窦病变时可以选择LDCT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50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范围、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散在斑点状,星芒状钙化,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散在不规则钙化是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特征性表现,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在霉菌性鼻窦炎时多见,有骨质吸收破坏时应与上领窦癌等病变鉴别。CT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程度,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同时行血管周围组织器官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可疑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除常规血管成像外,并行颈椎、颈部软组织、颅脑、副鼻窦成像.结果:30例患者发现15例颈椎椎体骨质增生,10例颈椎间盘突出,6例甲状腺瘤,8例腔隙性脑梗死,2例透明隔囊肿,5例副鼻窦炎.结论: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而且对血管周围组织器官病变的显示也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很好地显示腹部及盆腔各脏器结构,区别胃肠道与周围脏器及病变的关系,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在进行腹部及盆腔CT检查时,胃肠道的准备非常重要。下面就各脏器进行CT检查时,如何进行胃肠道准备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CT检查方法和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破坏、周围脂肪层侵犯、窦腔外软组织肿块等征象在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32例和良性肿物139例的CT表现.结果CT冠状位扫描显示15例恶性肿瘤破坏25个窦腔骨壁,20例腔外软组织肿块累及23个相邻部位.轴位扫描发现骨壁受累12例,有20个侧壁骨质显示破坏,15个腔外肿块累及18个相邻结构.恶性组和良性组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分别为71.9%和5.0%、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59.4%和14.4%、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56.3%和13.7%,而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和密度不均匀,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鼻腔副鼻窦腔外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和窦壁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是诊断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冠状扫描观察解剖内容和病变侵犯范围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17.
CT是目前检查右下腹、盆部病变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它能显示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病变血供等情况,特别是螺旋CT的重建后处理技术可更加直观、立体化地显示病变。本研究着重分析16例右下腹、盆部少见病变的CT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89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CT检查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CT对鼻腔及鼻突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89例经临床诊断为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均行横断及冠状位鼻窦CT扫描。结果;本组病例CT扫描均可见鼻腔、鼻窦内占位病变,经组织学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结论:CT扫描检查对准确估计病变程度、范围、预测预后及确定手术方案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头颈部影像学的发展和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头颈部影像学的发展和前景孙玉芝张金山头颈部包括眼、耳、鼻、副鼻窦及咽喉等多个器官,解剖结构复杂,涉及多个临床科室,疾病种类繁杂。过去依赖于普通X线平片及断层、血管造影等方法进行影像学检查,由于其提供的信息有限,对病变的显示与诊断常受到限制。自80年代...  相似文献   

20.
鼻腔及鼻窦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鼻腔及鼻窦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Prospeed SX Adantage低压滑环螺旋CT机,对我院36例鼻腔有鼻窦病变患者,将基分为3组选用不同的扫描参数进行检查,所有病例图像传至工作站,使用NavigaterSmooth进行VE重建,比较并分析成像质量。结果:行CTVE检查的36例病例均能清晰、完整地显示鼻腔解剖结构。结论:影响CTVE图像质量的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扫描参数、重建方式、窗口技术、阈值以及术前准备、运动伪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