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oumel定律又称Coumel-Slama定律,由法国著名心脏电生理学家Coumel于1973年提出[1,2]。1.Coumel定律的定义(1)预激综合征伴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显性预激综合征或隐匿性房室旁路的患者发生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房室结、希氏束及束支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环路的前传支,旁路为折返环路的逆传支,心房、心室均参与折返,QRS≤0.11s,属于窄QRS波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2.
食管心房调搏诱发与终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与终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价值。方法选择255例有心动过速发作史,并且既往心电图证实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患者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在被检的255例患者中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29例,占89.8%(其中顺向型217例,占94.8%,逆向型12例,占5.2%)。诱发成功的最佳刺激方法为程序期前刺激法(S1S2、S1S2S3),诱发率为88.2%。诱发的必备条件是旁路有效不应期长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在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229例中215例经电刺激成功终止,转复为窦性心律,成功率为93.9%,其中64例采用短阵快速刺激一次性成功终止,转复成功率达100%。结论食管心房调搏能有效地诱发与终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诱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键因素是旁路不应期大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终止发作的最有效的刺激方法为短阵快速刺激。本法可作为急诊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左心室刺激在射频消融左侧房室旁路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室房传导的不完全阻断可能会导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鉴于心脏的解剖关系和电生理特点,推测左心室内刺激对于判定经左侧旁路的室房传导是否被彻底阻断要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刺激.方法213例左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男性125例),平均年龄(38±19)岁.在射频消融前、后均进行右心室心尖部S1S2程序刺激及S1S1分级递增刺激;射频消融后,在右心室刺激显示经旁路的室房逆传完全被阻断后,经大头消融电极在左心室游离壁进行S1S1和S1S2刺激.结果在常规右心室刺激显示经旁路的室房传导被阻断之后,共有6例患者在经大头电极以相同的条件在左心室刺激时显示经旁路的室房传导仍然存在.其中1例术前有心室预激,消融后预激已消失而室房传导仍存在,有2例仍能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另l例既往接受消融后复发的病例在此次消融前即见到此现象.7例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直至右心室心尖部和左心室刺激均无经旁路的室房传导.平均随访(18±9)个月,均无预激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在对左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时,左心室刺激可以作为判定经左侧旁路的室房传导是否被完全阻断的电生理检查手段,这可能有助于减少左侧旁路射频消融之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检查中被误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误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食管电生理及心内电生理资料。结果 5例患者在食管电生理检查S1S2程控期前刺激中,均未观察到S2-R间期有跳跃性延长,心动过速的R-P-EB间期70ms;逆行P-波在V1导联直立,下壁导联倒置;食管电生理诊断为左后间隔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诊断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成功消融慢径路。结论部分R-P-EB间期70ms的不典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食管电生理特点与后间隔隐匿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类似,必要时需心内电生理检查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食管心房调搏方法对109例心电图(ECG)无预激表现,经调搏诱发P_位QRS后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隐匿性房室旁路(CAP)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占50.5%(55例),其中1/3(18例)并有房室结双径路(DAVNP);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占49.5%(54例)。并对CAP并DAVNP的无创诊断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约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50%。是房室之间存在异常传导通路—旁路引发。窦性心律时,激动经房室结和旁路同时下传激动心室,形成室性融合波,体表心电图出现预激综合征特有的心电图改变:①PR间期<0.12s;②QRS波增宽>10s;③有δ波;④继发性ST-T改变;⑤不合并束支阻滞时,QT间期正常。隐匿性旁路只有逆传功能而无前传功能,激动只能经房室结前传,旁路逆传。表现为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正常,心动过速发作符合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征。一、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种类与机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可分成:①顺向型房室折返性…  相似文献   

7.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其解剖基础分别为房室旁路和房室结双径路,射频消融是PSVT的首选治疗方法, 其成功率达90%以上,且副作用轻微[1].我们在PSVT(即隐匿性房室旁路和房室结双径路)电生理检查和消融过程中应用简化3导管方法,并与常规5导管方法进行比较,旨在观察简化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房室旁路或房室结双径路均可引起折返性心动过速,而两者并存且引起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典型心电图表现较少见到。现报道1例,其动态心电图显示:显性预激综合征,由房性早搏诱发和终止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及在其发生过程中分别经房室结快慢径路下传造成两种明显的频率变化。这是房室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道电生理检查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诊治价值.方法 插入食道电极,用电生理刺激仪发放电脉冲,进行程控及非程控刺激,诱发及终止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对其进行诊断及分型.结果 535例受检者,检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98例;显性房室旁道伴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97例;隐匿性房室旁道伴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52例;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48例;2∶1房扑15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检出率96.3%.结论 通过食道电生理检查,可以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及分型,诱发及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对临床治疗具有独特及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隐匿性房室旁路是指仅仅具有逆向传导功能的房室旁路,参与产生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电生理特点及消融治疗国内亦有报道[1].显性旁道因其前向传导在窦律下即可显示心室预激,但有部分间歇性房室旁路的前向传导表现为间歇性,当不显示前向传导时心电图完全正常[2,3].现报道2例隐匿性房室旁路治疗成功后再次出现显性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体表与食管心电图在隐匿性房室旁路诊断及定位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诊断隐匿性房室旁路的简易方法。方法110例经心内电生理确诊并成功消融的隐匿性房室旁路患者。术前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观察S2R2有无跳跃性延长;记录心动过速时的体表心电图,观察逆传P波的方向及形态;同步记录食管与V1导联心电图,观察P波在V1(P-V1)及食管导联(P-E)的先后顺序。结果110例中106例S2R2呈逐渐延长。67例左侧旁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P-E先于P-V1,39例右侧旁路P-V1先于P-E,4例中间隔旁路P-E与P-V1几乎同时出现。且不同部位的房室旁路在不同导联上逆传P波形态不同,并有显著差别。结论隐匿性房室旁路可根据心动过速时的体表心电图P波的方向及形态作出初步诊断,结合食管与V1导联同步心电图以及食管调搏结果可基本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对多条房室旁路和多种机制并存的窄 QRS心动过速也同样有效。本文总结 15例复杂性窄 QRS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结果和体会。  资料与方法  15例患者 (男性 6例 ,女性 9例 ) ,平均( 39± 10 )岁。因反复发作窄 QRS心动过速而入院行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发现 :双房室旁路 9例 ,其中左、右侧均存在 1条房室旁路者 8例 ,右侧双房室旁路者 1例。房室旁路合并典型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 5例 ,房室旁路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除 1例双房室旁路患者仅诱发出一种窄 QR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告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75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75例,其中左侧旁路168条,右侧旁路113条.消融总成功率为99.2%.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2岁,诊断为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慢传导旁道伴房室结三径路(慢快型)。患者的房室交界区在340~240ms的范围内存在2条慢径,慢径虽不参与该心动过速折返环的组成。但是每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只能由心房程序刺激S2跳跃后激动沿房室结慢径前传诱发。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简称室匕速(SVT),是急诊临床常见的一种快速而整齐的心律失常。在全部SVT病例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eentrant achycardia,AVNRT)与利用隐匿性房室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约占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心动过速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QRS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情况。方法 对 6例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患者 ,常规行动态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房室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结双径路 ,先进行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消融成功后再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包括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进行心动过速诱发 ) ,如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终止手术。若提示存在房室结多径路 ,则进行慢路径改良术。结果 食管电生理检查提示 :4例患者存在房室旁路伴房室结双径路 ;2例患者存在房室结三径路。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结果显示 :3例患者为房室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后不能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患者同时存在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改良慢路径 ;2例患者为房室结三径路 ,经慢径路改良后房室结传导曲线连续 ,未诱发心动过速。 6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期间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率较低 ,且均与房室结传导不连续有关。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除了与房室结纵向传导的不连续有关外 ,还与其不应期密切相关。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相比对揭示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径路持续前传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体表心电图诊断为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且频率≤150次/分的患者的食管电生理检查资料。结果 S1S2扫描中,S2-R间期在跳跃性延长后诱发出与检查前相同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证实存在房室结双径路。结论在心率≤150次/分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中有必要行食管电生理检查以明确房室结双径路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2例隐匿旁路折返性早搏(concealed BPTRP),并对产生机理和特点进行探讨。 例1 患者男,42岁。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绍住某医院,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隐匿性右后间隔旁路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作射频消蚀治疗后,发作更加频繁(图1),  相似文献   

19.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由位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处的异位兴奋灶,或由于折返机理——包括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房室结旁路或房-室旁路——所引起。最近认识到某些房-室旁路不能从心房传导到心室,故其体表心电图正常,见不到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但在室上性心动过速时,这些隐匿性异常旁路可参与折返环中的从心室到心房的逆向传导,房室结及希氏束则作为前向传导肢。这种继发于隐匿性异常传导途径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用外科切断异常旁路或希氏束而治愈。  相似文献   

20.
<正> 隐匿性预激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及房室结双径(DP)引起的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两种最常见类型。本文报道1例经无创性电生理检查诊断为AVRT合并AVNRT的罕见病例。资料及方法患者男性,29岁。反复发作性心悸1年余,既往发作时心电图检查曾诊断为S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