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成年猪脊柱制作胸腰段后凸畸形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胸腰段后凸畸形对腰椎三维运动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收集24例成年家猪胸腰椎脊柱新鲜标本,随机分为三组,制造两个Cobb角度水平的胸腰段后凸畸形和相应的腰椎过度前凸模型,进行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测量L2、3和L4、5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 ROM)以及所对应的中性区(NZ)的大小,对各组数值进行方差分析,用snk(q检验)法对分组变量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后凸的胸腰段对邻近运动节段(L2、3)矢状面上的运动(前屈/后伸)ROM以及NZ的影响更明显,P<0.05,而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ROM及NZ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腰椎运动节段(L4、5)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ROM及NZ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成年猪脊柱制作胸腰段后凸畸形模型进行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是可行、简便、有效的;腰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的过度增大,是胸腰段后凸畸形后为维持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一个重要代偿改变,且ROM的增大以上腰椎的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作者自1991~1992年应用椎体截骨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29例,畸形矫正最小20度,(Cobb’s法),最大80度,截骨平面为1~3处不等,均达到基本矫正畸形的满意效果。文中介绍了手术方法,对手术的适应症,手术要点进行了讨论。本术式创用了经椎体截骨的全脊椎骨截骨术,安全、操作方便,截骨面融合快,不导致椎体前方崩开,不波及软骨盘处理问题,不易损伤脊髓和神经根。本组29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精确截骨治疗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2~67岁,平均(48.6±15.4)岁.后凸顶椎T12 5例,L1 9例,L2 4例.陈旧性骨折11例、陈旧性结核4例、半椎体畸形3例.均采用“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经椎弓根精确截骨.比较手术前后矢状面Cobb角、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腰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手术时间(247.0±29.3)min,出血量(708.5±34.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5年,平均2.8年.截骨面均获得骨性融合;矢状面Cobb角由42.3°±5.7°矫正至术后3个月2.2°±1.9°,末次随访2.7°±2.1 °;腰痛视觉模拟评分由(8.5±1.0)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2.1±0.7)分,末次随访(1.9±0.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72.8%±8.3%降至术后3个月21.6%±9.2%,末次随访19.3%±8.6%;术后3个月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改善1级7例、2级2例,末次随访改善1级5例、2级4例.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症状,其余病例均无明显神经损害、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 经椎弓根精确截骨治疗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准确,截骨面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合并胸腰段后凸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413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胸腰段后凸者共10例,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Ⅱb2型3例,Ⅱc 3型4例,Ⅱd2型1例,Ⅲb型2例.单纯后路内固定术8例,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术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对侧凸类型、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偏移进行评测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双弯8例,三弯2例;胸腰弯/腰弯Cobb角≥45°者7例,柔韧性指数≤70%者6例,顶椎旋转度≥Ⅱ度者9例.所有病例的融合范围均符合PUMC分型原则.手术前后平均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71.7°和37.4°,平均矫正率为47.8%;手术前后平均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5.0°和27.8°,平均矫正率为57.2%;手术前后平均胸腰段后凸分别为35.5°和4.2°,平均矫正率为88.2%.全部病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3.1个月;最终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 结论 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一般多为双弯或三弯,胸腰弯/腰弯畸形往往比较严重,并有明显的旋转畸形.对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应融合胸腰弯/腰弯以防止术后发生失代偿或后凸加重, PUMC分型可以有效识别病变类型并指导融合范围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Ⅳ级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 PTK)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7年9月~2020年1月开展Ⅳ级截骨术治疗的37例PTK患者临床资料,T11 6例,T12 13例,L1 11例,L2 7例;5例Frankel分级为D级,其余均为E级;本次手术与骨折发生时或首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3~51个月,平均(16.3±5.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访24~37个月,平均(29.3±5.2)个月。结果 37例手术耗时150~230 min,平均(170.3±15.7)min;术中出血400~1100 mL,平均(661.4±130.8)mL;手术固定3~7个节段,平均(4.5±0.8)个节段。术中发生硬膜撕裂2例,予以及时修补,术后未见脑脊液漏发生;随访期间未见椎弓根钉断裂、拔出或断棒等并发症。所有截骨面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4.8个月。患者术后顽固性腰痛和躯干无力、疲劳感等症状均消失或显著缓解,术前5例Frank...  相似文献   

6.
胸腰段后凸畸形对腰椎前凸角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腰椎对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代偿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12例具备胸腰椎和腰骶椎正侧位X线片的胸腰段后凸畸形病例 ,就其腰脊柱和每一节段腰椎的Cobb角、胸腰段的Cobb角、椎体滑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并与 2 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相应比较。结果 :患病组平均腰椎前凸角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患病组单节段腰椎前凸角度以上腰椎变化更为明显 ,L2~ 3 和L3~ 4分别是正常组相应节段的 4.2和 2 .4倍。结论 :腰椎过度前凸是胸腰段后凸畸形后为维持脊柱平衡的一个重要的代偿改变 ,而且以上腰椎的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对矢状面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进而探究AS后凸患者脊柱骨盆序列的代偿机制。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38例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形前后拍摄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AS患者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截骨角度(PSO angle)。观察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将影像学参数做偏相关分析。结果矫形前,Cobb T1~S1=56°±28°,PI=45°±9°,PT=38°±13°,SS=7°±12°,SVA=21 cm±9 cm;矫形后,Cobb T1~S1=11°±22°,PI=46°±9°,PT=21°±10°,SS=24°±9°,SVA=9 cm±5 cm。矫形前,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P〈0.01)、0.64(P〈0.01);矫形后,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P〈0.05)、0.72(P〈0.01)。PSO angle与Cobb T1~S1、PT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P〈0.01)、-0.56(P〈0.05),PSO angle与SVA无相关性。结论矫形前后,AS患者通过后旋骨盆代偿全脊柱后凸所致的矢状面失平衡;骨盆后旋程度、矢状面平衡距离与全脊柱后凸程度呈正相关;人体自身代偿机制优先恢复骨盆的中立状态而非改善矢状面平衡距离。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对矢状面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进而探究AS后凸患者脊柱骨盆序列的代偿机制。 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 38例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形前后拍摄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AS患者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截骨角度(PSO angle)。观察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将影像学参数做偏相关分析。 结果 矫形前,Cobb T1~S1=56°±28°,PI=45°±9°,PT=38°±13°,SS=7°±12°,SVA=21 cm±9 cm;矫形后,Cobb T1~S1=11°±22°,PI=46°±9°,PT=21°±10°,SS=24°±9°,SVA=9 cm±5 cm。矫形前,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P<0.01)、0.64(P<0.01);矫形后,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P<0.05)、0.72(P<0.01)。PSO angle与Cobb T1~S1、PT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P<0.01)、-0.56(P<0.05),PSO angle与SVA无相关性。 结论 矫形前后,AS患者通过后旋骨盆代偿全脊柱后凸所致的矢状面失平衡;骨盆后旋程度、矢状面平衡距离与全脊柱后凸程度呈正相关;人体自身代偿机制优先恢复骨盆的中立状态而非改善矢状面平衡距离。  相似文献   

9.
Sun TS  Li F  Liu Z  Liu SQ  Zhang ZC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33-536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治疗创伤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解剖研究中将16具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按不同脊柱截骨术分为3组,A组:脊柱开放-闭合截骨术,B组: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C组:改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截骨包括上位椎间盘后半部分)。测量截骨前后Cobb角的变化、椎体高度和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临床研究中共26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3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3个月~11年,平均25个月。入院前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9例,手术治疗17例。神经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A级10例,B级2例,C级10例,D级2例,E级2例。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平均4.5分(2.5~6.0分)。后凸角20°~75°,平均35°。根据后凸角大小选择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或改良椎体楔形截骨术。结果解剖研究胸腰段标本中A组平均纠正(38.0±2.5)°,B组(36.0±3.6)°,C组(49.0±2.0)°。A组椎体高度平均增加(13.8±1.4)mm,椎体前缘增加(30.2±2.5)mm,而B、C组椎体高度平均短缩(2.8±0.8)mm和(3.8±0.7)mm,前缘增加(25.0±1.2)mm和(2.2±0.9)mm。临床研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6年,平均12.5个月,患者获得满意减压和后凸畸形矫正,术后后凸角度平均为10.8°(0°~40°),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4°。50%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恢复,全瘫患者恢复率为30%,主要是感觉功能恢复,而不全瘫患者的恢复率为64.3%,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有恢复。腰背部疼痛有不同程度好转,VAS评分平均2.3分(1.0~3.5分)。结论创伤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可以选择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或改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术后可获得满意的减压效果和后凸畸形纠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腰背部疼痛有不同程度好转。  相似文献   

10.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矫形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研究1998年~2003年手术治疗的18例胸腰椎后凸成角畸形患者,年龄13~56岁,平均34.0岁。14例伴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8例,7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11例有手术史。全部病例均行前方椎体间隙松解减压植骨 后方截骨矫形固定。结果: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54.8°(30°~138°)矫正至术后的14.7°(-5°~75°),矫正率41.7%~112.5%,平均为70.6%。2例于术后1年发现植骨未融合,行前后路再手术植骨融合。平均随访24.8个月(7~37个月),18例均获骨性融合,无明显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5例脊髓功能有恢复,3例括约肌功能有改善,有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疼痛均有缓解。结论:前后路联合松解矫形内固定可有效地治疗胸腰段后凸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严重后凸畸形或二次手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蛋壳截骨矫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骨质疏松性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伤椎蛋壳截骨矫形、钉棒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后凸矫正、腰痛症状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2±2.3)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后凸Cobb角为30°~55°(45.2°±5.4°),JOA评分为12~17(14.5±3.1)分,疼痛VAS评分为6~9(7.6±0.2)分。术后2周后凸Cobb角为0°~10°(6.2°±1.5°),JOA评分为20~27(24.3±2.1)分,VAS评分为1~5(4.2±0.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0°~11°(6.3°±2.4°),JOA评分为21~28(25.6±3.3)分,VAS评分为0~5(4.1±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D级3例恢复至E级2例,1例无明显改善;7例E级术后无变化。结论蛋壳截骨矫形钉棒内固定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楔形截骨矫正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楔型截骨在矫正胸腰段和腰段创伤后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14例胸腰段和腰段创伤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在伤后13个月接受手术。矢状面面的矫形效果用术前和术后局部的成角和畸形来评估,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1年。结果后凸角度术前平均45.8°(32—57°),术后平均角度3.2°(-6-7°)。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为5.9°(-4—11.3°)。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神经症状无加重。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后局部的后凸畸形,后路经椎弓根楔型截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现代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胸腰椎骨折发生率也随之上升.由于早期处理不当,往往导致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胸腰椎骨折后引起后凸畸形不仅破坏脊柱矢状面的平衡,进一步发展能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1938-1943
[目的]探讨侧前入路及后侧入路截骨矫正创伤性单节段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37例单节段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20例采用侧前入路行手术矫正(侧前入路组),17例采用后侧入路矫正固定(后侧入路组)。比较两组相关围手术期与随访资料。[结果]侧前入路组较后侧入路组手术时间短,手术费用及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年,采用Stauffer-Coventry(SC)评价标准,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按ASIA神经功能评级,所有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1年时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SF-36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1年伤椎Cobb角明显减小,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性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均为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式,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侧前方入路手术时间短、花费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Kaneda脊柱前路矫形系统(Kaneda anterior scoliosis system,KASS)治疗胸腰椎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3例脊柱侧凸畸形通过前路椎间盘摘除、松解、椎间植骨融合及KASS内固定矫正侧凸畸形的临床资料,男性17例,女26例。年龄11~24岁(平均14.6岁)。侧弯病因:特发性35例,先天性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满意矫正效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6个月~4年)。胸腰椎术前侧凸Cobb s角平均为66°(43°~98°),术后矫正至18°(0°~32°),畸形矫正率为91.7%。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3例出现矫正度部分丢失。[结论]KASS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凸具有能早期矫正畸形,创伤小,融合固定节段少,矫形效果好,维持术后矫正度理想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脊柱矫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髋关节相关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脊柱矫形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科随访资料齐全的37例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患者髋关节是否受累将其分为2组:A组,患者自述髋关节无痛、屈伸活动不受限制且客观查体屈伸活动良好(≥120°);B组,患者自述髋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或客观查体屈伸活动受限(120°)或行THR。将B组患者再分为三组:B1组,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需行THR;B2组,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脊柱矫形术后行THR;B3组,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THR后行脊柱矫形术。收集患者SRS-22、BASFI评分表、Harris评分表功能部分,分析组间及组内异同,并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收集患者因髋关节运动受限所致生活不便主诉及是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结果:矫形前,A组SRS-22功能评分、BASFI平均分、Harris功能评分分别为2.8±0.7、3.8±1.4、40.8±4.7分,矫形后分别为4.1±0.6、2.1±1.3、43.6±2.6分;矫形前B组分别为2.4±0.6、6±1.5、30.7±8.1分,矫形后分别为3.5±0.6、4.5±1.1、37.2±4.2分。脊柱矫形术使A、B两组患者整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不同程度提高,尤其直立相关活动能力(站立、行走、够高物等)明显改善,而屈曲相关活动能力(穿袜、弯腰捡物等)有所下降;矫形前后A组患者活动能力均优于B组。B1组患者脊柱矫形术后活动能力低于预期;B2组患者主诉脊柱矫形术后活动能力下降,但行THR后恢复并提高;B3组患者主诉THR后活动能力不同程度提高,脊柱矫形后再次提高,但部分患者坐立困难。结论:脊柱矫形术会改变AS患者髋关节有效运动范围,充分认识此点,是AS后凸畸形伴髋关节受累患者成功实施脊柱矫形术及全髋置换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疗效,为老年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手术治疗的19例老年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7例;年龄58~74岁,平均62岁;陈旧性骨折11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脊柱陈旧结核5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E级12例,D级4例,C级2例,B级1例。19例患者均采用后路经顶椎截骨矫形长节段内固定术,均进行至少1年以上随访。分析内容包括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年患者疼痛VAS评分,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19例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VAS评分分别为(7.0±1.2)、(1.1±0.7)、(1.3±0.8)分,后凸Cobb角分别为(44.1±6.9)、(10.9±3.1)、(11.5±2.8)°;VAS评分和后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8例(94.7%)符合骨性融合的标准,1例于术后1年截骨面未完全融合,但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现象。神经症状:D级4例中有3例恢复至E级;C级的2例恢复至D级;B级1例恢复至C级。结论:后路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段后凸畸形,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成俊遥  宋凯  郑国权  王征 《脊柱外科杂志》2017,15(3):141-145,155
目的设计强直性脊柱炎(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双节段截骨方法,并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本院接受双节段截骨设计及手术矫形的10例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包含骨盆的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T_5~S_1 Cobb角、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面偏移(SVA)等相关影像学参数,以及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生活质量,使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量表评估,通过对比评价双节段截骨手术矫形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T_5~S_1 Cobb角、PT、TLK及SVA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及SS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明显改变。术后1年随访时HRQoL得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节段截骨设计为AS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的矫形提供了精确且可重复的方法,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术式对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以及如何控制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的调查41例PSO治疗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记录患者影像学与临床评分结果以分析所有并发症。[结果]未出现死亡或截瘫病例。16例患者(39%)发生28项外科相关并发症:其中术中3例,围手术期3例,术后迟发性并发症22例。随着手术深入开展,术中并发症逐渐减少。相比较短节段融合,长节段融合的相邻节段迟发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C7铅垂线值变化和术后并发症与临床效果密切相关。[结论]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可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大多数的晚期并发症与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与病人的满意度密切相关。通过纠正C7铅垂线值来使并发症最少化能产生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胸腰段后凸畸形影响腰椎诸节段矢状面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脊柱畸形、胸腰段脊柱骨折、强直性脊柱炎、Scheuermann s病、老年性脊柱后凸、脊柱结核椎体破坏、椎体肿瘤、软骨发育不全等〔1、2〕,除了脊柱本身的因素外,胸腰段后凸畸形可由腹部肿瘤引起〔3〕。脊柱曲度正常时,身体重力线应通过各节段生理弯曲的交界处。胸腰段以上重心位于胸椎的前部,胸腰段后凸畸形所造成的成角的或短弧形后凸畸形使损伤平面以上躯体的重心更趋前移,必将进一步加重后凸畸形〔4〕。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患者不断增多,胸腰段后凸畸形常出现局部不稳定,脊柱支撑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