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符合B超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并以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不嗜酒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脂肪肝患者Ⅲ型前胶原(PC 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 Ⅳ)、层粘蛋白(LN)均高于健康者(P<0.05—0.01),低于肝硬化患者(P<0.01);重度脂肪肝与轻度脂肪肝之间PC Ⅲ、C Ⅳ、LN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且阳性率较高。结论:重度脂肪肝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趋向,肝纤维化指标的多项联检对脂肪肝肝纤维化的判断与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CⅣ )、透明质酸 (HA)及层粘蛋白 (LN)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其诊断肝纤维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18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CⅢ、CⅣ、HA及LN水平 ,其中 86例患者行肝活检并与肝组织病理学分期进行比较 ,分析上述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结果 :上述四项血清学指标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升高 ,与肝纤维化的程度相一致 (P <0 .0 5 )。结论 :血清PCⅢ、CⅣ、HA及LN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 ,可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4.
肝纤维化血清指标与慢性肝炎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等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慢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78例慢性肝炎患者经肝脏活检行常规病理检查,肝活检前采血检测血清HA、PCⅢ、LN、Ⅳ-C水平。结果 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HA可反映中度以上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及肝纤维化,并与之呈正相关;肝脏存在纤维化时LN水平升高,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CⅢ、Ⅳ-C水平升高与炎症活动度有关。结论 血清HA、PCⅢ、LN、Ⅳ-C水平均不同程度反映肝组织纤维程度,可作为血清肝纤维化检测指标;HA更能反映肝硬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探讨长效奥曲肽对四氯化碳(CCl4)诱发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肝纤维化组(n=16)、长效奥曲肽组(n=16)。通过40%CCL皮下注射(3ml/kg)诱导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长效奥曲肽组同时给与长效奥曲肽(善龙,0.8mg/kg)肌肉注射,每28天给药1次。8周后观察大鼠肝脏大体形态、肝脏重量/体重比和组织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无异常改变。肝纤维化组及长效奥曲肽组大鼠肝脏质地变硬,表面明显结节,组织学见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等,但后者组织学损害显著轻于前者(P〈0.05)。肝纤维化组及长效奥曲肽组肝脏重量/体重比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长效奥曲肽组低于肝纤维化组(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HA、PIlINP含量分别为(18.5±3.8)ng/ml、(8.2±3.4)ng/ml,肝纤维化组大鼠血清HA、PIIINP含量分别为(179.3±33.5)ng/ml,(59.6±15.6)ng/m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长效奥曲肽组大鼠血清HA、PIlINP含量分别为(152.4±36.1)ng/ml,(41.2±13.4)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低于肝纤维化组(HAP〈0.05:PⅢNPP〈0.01)。结论:长效奥曲肽能减缓大鼠肝纤维化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与超声联合检查在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1例慢性肝炎患者,同时进行超声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并行肝组织病理活检。经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评价肝纤维化意义最大的三项超声独立性判别指标作为超声综合指标,将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作为血清肝纤维化综合指标。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判别分析,分别用超声及血清综合指标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及肝硬化,计算判断符合率。结果血清HA、PCⅢ、CⅣ诊断肝纤维化(分期≥S2)的Cutoff分别为98μg/L、94μg/L、84μg/L,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8.4%、80.0%、61.8%,特异度分别为72.1%、61.7%、84.2%。HA、PCⅢ、CⅣ诊断肝硬化的截断值分别为220μg/L、146μg/L、92μg/L,其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5.2%、78.4%、78.0%,特异度分别为84.6%、68.1%、74.9%。超声评价肝纤维化意义最大的独立性判别指标分别是肝实质回声(LE)、肝包膜回声(Lsur)及胆囊壁厚度(GBT)。超声及血清肝纤维化综合指标与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相近,超声评价中度肝纤维化的符合率高于血清(P<0.01),但两者在判断肝纤维化的总符合率及轻、重度纤维化的符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诊断肝硬化的准确性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超声判断活动性肝硬化的符合率低于血清,而判断静止性肝硬化的符合率高于血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A是最好的血清诊断指标,超声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查在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及诊断肝硬化方面各有优缺点,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在肝纤维化中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CIV)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及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64 3例者血清HA、PCⅢ、CⅣ水平。结果 :本研究中的 3项指标在肝纤维化及炎症中的诊断价值以HA最高 ,HA不仅能反映慢性肝病的纤维化和炎症性改变 ,对监测纤维化进展亦有较高价值。结论 :HA、PCⅢ、CⅣ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 ,可以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四项血清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纤维化非创伤性检查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对405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四项指标进行联合检测。结果各型肝病患者血清四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HA、LN、ⅣC、PCⅢ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中依次升高;PCⅢ到了肝硬变阶段并不再继续升高,反而比慢性乙肝重度组略有降低;LN、ⅣC在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组升高较显著.结论四项指标反映了肝纤维化的各个侧面,多项血清指标的联合检测对于全面判断肝纤维化的活动性,纤维化程度及早期诊断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11.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学  陈敏 《广西医学》2006,28(9):1362-1364
目的 探讨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186例脂肪肝组和60例非脂肪肝组(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CG)、餐后2 h血糖(PBG 2 h)、血清尿酸(UA)、血压水平.结果 脂肪肝组BMI、TC、TG、FBG、PBG2h、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高HDL-C则低于对照组(P<0.01);脂肪肝组并存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低减、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易并发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抵抗素和肝脏纤维化之间关系。方法同期于本院体检科随机抽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例共70例,健康体检者74例作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空腹血糖( FBG)、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肝酶、透明质酸、IV胶原、抵抗素、白介素-18( IL-18)。结果 NAFL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收缩压、BMI、腰臀比、甘油三酯、HOMA-IR、ALT、AST、透明质酸、IV胶原、抵抗素、IL-18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抵抗素与腰臀比、BMI、ALT、HOMA-IR、TG、IV胶原、IL-18呈正相关( r =0.231,0.341,0.223,0.264,0.213,0.315,0.669, P <0.05),偏相关分析可见,抵抗素和ALT、IV胶原相关( r =0.222,0.326, P <0.05)。结论抵抗素可能通过促进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反应来参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静脉频谱在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脂肪肝患者及50例健康者进行了肝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并将脂肪肝分级结果与肝静脉频谱变化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按肝静脉频谱特征将其分为3类:①0型(HV0):三相波,存在短暂反向血流;②1型(HV1):双相波,频谱波动振幅减弱,无反向血流存在;③2型(HV2):单相波,频谱波动消失,波形平稳。98%的健康对照组和51.61%的脂肪肝患者为0型。2%健康对照组和46.24%脂肪肝患者为1型。健康对照组未见2型,脂肪肝患者中2型为2.15%。脂肪肝的分级和肝静脉的频谱变化之间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P<0.05)。健康对照组与肝病组之间肝静脉频谱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静脉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脂肪肝的诊断及分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对脂肪肝变性程度分析,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运用肝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检测家兔及患者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并探讨与体重、血糖、血脂、胆固醇及肝血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运用声学密度定量检测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与病理下肝细胞脂肪含量一致,重度脂肪肝与患者血脂、血胆固醇水平、胆汁酸、肝、门静脉血流相关。结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联合检测肝功能及肝脏血流可以判断脂肪肝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脂酶(HL)基因多态性与脂肪肝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脂肪肝组153例,正常对照组167例的肝酯酶基因250 G/A基因多态性,两组间的计量资料和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均采用χ2检验,探讨其与脂肪肝的关系。结果脂肪肝组250 G/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脂肪肝组AA、GA、G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χ=16.054,P〈0.05;χ2=16.882,P〈0.05)。结论250 G/A多态位点基因变异与脂肪肝患者发病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脂肪肝特点及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比较老年脂肪肝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探讨老年人脂肪肝的特点。结果两组老年人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脂肪肝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人明显改变,异常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加重脂肪肝的形成及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23-2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NAFLD患者80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控制饮食、适当体育锻炼及保护肝功能等治疗。西医组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次,3次/d,口服。中西医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的疏肝降脂汤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血清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ALT、AST、γ-GT、HA和LN指标较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中西医组下降幅度较西医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血清IL-6和TNF-α较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中西医组下降幅度较西医组更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NAFLD能降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加快肝功能恢复,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并能显著降低血清IL-6和TNF-α指标,抑制肝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林英辉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803-1804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和Ⅲ型前胶原(PCⅢ)在各型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免法检测2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HA、LN、Ⅳ—C、PCⅢ的含量。结果慢性乙肝病患者轻、中、重度病人血清中HA、LN、Ⅳ—C、PCⅢ4项指标含量随着病情发展而升高,肝硬化病人的4项指标较其他各组明显增高。结论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患者与肝纤维化有密切关系;上述4项指标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肝再生增强因子(ALR)融合基因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80只SD大鼠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单纯HGF组、单纯ALR组和HGF/ALR融合基因组,并取10只同批次大鼠作正常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IV)水平,同时留取肝组织标本用于病理学观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原癌基因(c-jun)测定。结果各治疗组大鼠肝纤维化和肝细胞再生程度均较模型组改善,但以HGF/ALR组尤为明显。HGF/ALR组血清HA、LN、PCⅢ和CⅣ水平均较单纯HGF组和ALR组显著下降(均P〈001),PCNA表达水平较单纯HGF组和ALR组显著增强(P〈0.01),而c-jun表达水平则较单纯HGF组和ALR组减弱(P〈001)。结论HGF与ALR的融合基因具有较好改善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并可能通过促进肝细胞增殖和抑制c-jun的表达,从而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预防大鼠肝内纤维组织形成的动态变化。方法5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16只)、EGb防治组(16只)和秋水仙碱组(16只)。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法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分别用生理盐水或药物灌胃治疗,于第4、8周随机各处死8只大鼠,动态观察EGb对慢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肝纤维化、肝病理组织学及脂质过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EGb防治组肝功能指标ALT、AST、白蛋白(ALB)、AKP明显改善(P〈0.05或P〈0.01);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较模型组降低,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VG染色示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EGb综合效果优于秋水仙碱。结论EGb对慢性肝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显著减轻纤维化。抗氧化作用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