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长时程增强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四血管阻断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电生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脑缺血组大鼠AAR在2w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4w和2m时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海马脑片可明显诱出LTP波形,脑缺血组各时相点均几乎诱不出LTP,条件刺激前后fEPSP斜率变化的百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明显(P<0.05);但各时相点间无明显差别。脑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颗粒减少、电子密度增高,轴突脱髓鞘,次级溶酶体形成,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空泡、神经毡空泡等慢性缺血缺氧改变。结论 海马脑片CA1区LTP检测能够客观地反映大鼠短时记忆损害,是可靠的学习记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四血管阻断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改良Pulsinelli's 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离体海马脑片诱导的CA1区LTP检测大鼠学习记忆电生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脑缺血组大鼠AAR在2w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4w和2m时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海马脑片可明显诱出LTP波形,脑缺血组各时相点均几乎诱不出LTP,条件刺激前后fEPSP斜率变化的百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明显(P<0.05);但各时相点间无明显差别.脑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颗粒减少、电子密度增高,轴突脱髓鞘,次级溶酶体形成, 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空泡、神经毡空泡等慢性缺血缺氧改变.结论海马脑片CA1区LTP检测能够客观地反映大鼠短时记忆损害,是可靠的学习记忆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长时间动态变化,初步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血管性痴呆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7d组、模型15d组、模型1m组、模型2m组和模型4m组,每组10只。免疫组化分析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7d组大鼠海马的BDNF表达增多,CA1区BDNF阳性神经元排列密集,着色深,染色清晰;模型组大鼠15d组、1m组、2m组和4m组各时点海马BDNF阳性细胞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减少,分布稀疏,显色较浅,有的BDNF阳性细胞呈萎缩状,胞体明显缩小。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7d组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总面积增多(P〈0.01),而模型15d组、1m组、2m组及4m组大鼠的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P〈0.01)。模型大鼠各组间比较,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总面积逐渐减少(P〈0.05,P〈0.01),但模型2m组和4m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BDNF在VD大鼠脑缺血再灌后早期对海马缺血的神经元起保护作用,后期BDNF的保护作用减弱在血管性痴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长时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长时期海马组织学和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7d组、模型15d组、模型1m组、模型2m组和模型4m组,每组10只。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学和CA1区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①光镜下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但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明显水肿,排列紊乱;细胞核体积变小,深染,呈核固缩表现,顶树突缩短,排列紊乱。另外,模型1m组可见胶质细胞明显增生,模型2m组和4m组胶质细胞明显增生形成结节,呈现海马硬化表征。②电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及神经末梢水肿、胞浆内有色素沉积、细胞膜断裂、核染色质边集、细胞核溶解、核周隙增宽,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断裂,破坏严重。随造模时间的延长,病理改变逐渐加重。结论血管性痴呆发生和发展中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严重脱失,神经元变性坏死,超微结构受损,并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5.
姜黄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张书刚 胡梅 周其冈 王玮 朱东亚 ZHANG Shu-gang HU Mei ZHOU Qi-gang WANG Wei ZHU Dong-ya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4):246-248,261,F0002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作用。方法:以2VO来制备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给药组),一部分于术后2周检测脑组织氧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另一部分于术后4周和8周分别进行水迷宫实验,来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来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差异。结果:姜黄素能明显降低因2VO所造成的氧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水平的升高(P〈0.05),改善由2VO所致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减退(P〈0.05和P〈0.01)。HE染色和免疫组化证实,姜黄素减少了2VO所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结论:姜黄素能改善2VO所致的学习记忆减退,其机制与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以及减少神经细胞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内静息态游离钙离子含量([Ca^2+]i)的长时间变化规律。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7d组、模型15d组、模型1m组、模型2m组和模型4m组,每组10只。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显微荧光测钙法(钙荧光探针Fulo-3/AM)检测海马组织的静息态钙荧光强度。结果各模型组钙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模型各组间比较,海马神经细胞静态钙荧光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随着造模后时间的延长,钙荧光强度逐渐增加。结论VD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含量明显升高,随脑缺血再灌后时间的延长升高程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尼西坦(Ani)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设对照组、VD模型组、Ani组,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建立VD大鼠模型,Ani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用Ani 300 mg/(kg*d)连续灌胃4 w,3组大鼠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在体海马齿状回记录LTP观察学习记忆的电生理改变.结果:与VD模型组比较,Ani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原站台象限活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穿越站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高频刺激(HFS)后PS潜伏期缩短程度明显增大(P<0.05或P<0.01),EPSP斜率、 PS幅值明显增大(P<0.05或P< 0.01).结论:阿尼西坦通过影响突触可塑性的某些环节易化在体海马齿状回LTP的诱导和维持,这可能是其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异氟烷麻醉后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老年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采用四血管法(4-VO)制作VaD老年大鼠模型,60只SD老年大鼠,雌雄各半。根据模型大鼠吸入异氟烷后开始实验的天数(1天和7天)和吸入浓度(0、1.5%、2.0%)分为6组,即:1天未吸入异氟烷组(Ⅰ1,0),1天1.5%异氟烷组(Ⅰ1,1.5%),1天2%异氟烷组(Ⅰ1,2%),7天未吸入异氟烷组(Ⅰ7,0),7天1.5%异氟烷组(Ⅰ7,1.5%),7天2%异氟烷组(Ⅰ7,2%)。吸入异氟烷后在第1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每天8次,连续5天。以定位航行实验中到达平台的潜伏期作为学习成绩,以空间探索实验中在1min内通过平台位置的次数作为记忆成绩。结果吸入1.5%和2%异氟烷1天后痴呆模型大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成绩均明显低于未吸入异氟烷组大鼠,其中吸入2%异氟烷大鼠的成绩最差(P〈0.05)。吸入不同浓度的异氟烷7天后,各组大鼠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成绩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氟烷可以使VaD老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一步下降,但这种作用是短期的。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及病理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及病理改变。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和模型组(M)。造模2个月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观察两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病理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在造模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在造模后变性水肿明显。结论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可能导致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1.
丹龙醒脑片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和钙超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片(DLXNP)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模型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钙离子(Ca^2 )含量的影响。方法:对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夹闭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方法建立VD大鼠模型;用水迷宫法观察各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处死大鼠测脑组织SOD活性、MDA、Ca^2 含量。结果:丹龙醒脑片大,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水迷宫实验的错误次数及游泳时间明显减少,脑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Ca^2 浓度降低,结论:丹龙醒脑片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改善自由基代谢,减轻神经细胞Ca^2 超声有关,这可能是丹龙醒脑片治疗VD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红景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组织SOD、MDA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红景天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大脑海马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0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er雄性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造成慢性脑灌注不足所致VD模型。术后红景天组给予红景天5g/(kg·d)、尼莫地平组给予尼莫地平20mg/(kg·d)灌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检测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各项指标及海马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水迷宫数据、海马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景天组及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可以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高大鼠大脑SOD活性,降低MDA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地黄饮子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用改良后2-VO+硝普钠降压法制作VD大鼠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安理申对照组及地黄饮子组共4组,测试各组大鼠定位航行路经长度、穿越平台次数及逃避潜伏期.结果:经灌胃治疗4周后,地黄饮子组大鼠路径明显延长、60s内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60s内首次穿越原平台时间显著缩短,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安理申组相比无差异.结论:地黄饮子对V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复制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探讨针刺百会、人中、大椎穴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血清和海马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含量的影响。方法用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法复制VD大鼠模型,将V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采用大鼠跳台试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和海马组织AchE含量。结果针刺组大鼠跳台反应期时间比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针刺组大鼠血清和海马AchE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降低VD大鼠血清和海马内AchE含量是针刺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调心通督法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特异性大鼠后随机分出6只假手术组,其余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复制VD大鼠模型,造模后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调心通督法针刺组,每组6只。于造模成功后及治疗后分别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双侧海马bFGF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增加,且找到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西药对照组、调心通督法针刺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5);与西药对照组比较,调心通督法针刺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海马区bFGF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及调心通督法针刺组海马bFGF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调心通督法能明显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上调海马bFGF表达,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铅中毒对子代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D大鼠100只,雌雄各半,其中雌雄各20只自由饮用0.5%醋酸铅重蒸水溶液,其余饮用不含铅重蒸水。染毒90d,抽查血铅。染毒大鼠血铅均娄为28.1μmol/L,显著高于非染毒大鼠的4.66μmol/L。停止染毒后,将上述动物按实验设计要求分为5组,按1:1合笼交配。交配2周后取出雄鼠,使毒鼠自然分娩。子代大鼠于出生后8周每窝抽取4 ̄5只,雌雄各半,用Y型迷路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定。测定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