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老年人常见病 ,其主要表现是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肢体远端的溃疡或坏疽。本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我院自 1995年 3月~ 2 0 0 1年 11月共施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手术 37例 (43条下肢 ) ,效果满意 ,现将手术期间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7例患者中 ,男 2 6例 ,女 11例 ,共计 4 3条下肢。年龄 5 3~ 87岁。按Fontaine分类法临床分期 :Ⅱ期 9例 ,Ⅲ期 17例 ,Ⅳ期 11例。并发高血压Ⅱ~Ⅲ 2 3例 ,糖尿病6例 ,脑梗死史 8例 ,冠心病史 17例 ,有长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量注射泵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6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旁路移植术后使用微量注射泵的临床效果观察.结果 68例血管旁路移植术后使用微量注射泵,将药物精确,微量,均匀持续地泵入体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结论 微量注射泵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保证手术效果、促进疾病康复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罗伟  石建军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0):668-668
我院血管外科2003年5月-2008年5月采用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共6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袖状接头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方法:2002年~2005年9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了旁路移植手术。主要方式为:单纯股-腘动脉旁路术87例,腋-股-腘动脉旁路术5例,股-胫后动脉旁路术2例,股胫前动脉旁路术1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2.1%,术后随访1个月~34个月,总通畅率为87.4%。结论:袖状接头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但尚需长期随访。不断总结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2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解剖性旁路术18例,解剖外旁路术3例。结果 术后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肢体溃疡愈合;2例病人术后3~4周行截肢术。结论 对于膝关节以上病变采用人造血管有较好的效果,而膝关节以下则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消失、肢体组织营养障碍、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治疗目的是改善肢体缺血症状及挽救肢体,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和介入联合治疗,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的针对性护理价值。方法 129例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病患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以此为基准补充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理后VAS与VRS评分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理想(P<0.05);护理后精神状态、社会职能、睡眠质量以及身体质量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较对照组理想(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症率与总满意度明显更理想(P<0.05)。结论 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病患针对性护理,不仅有利于缓解病患术后疼痛,提升生活质量与对护理满意度,还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 )在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16S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原始轴位图像观察病变血管。结果病变位于腹主动脉4例,累及骼动脉3例,累及股月国动脉20例,累及小腿动脉10例,广泛受累23例。16S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60例中20例行DSA检查及手术治疗,均与16SCTA结果吻合。结论16SCTA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的程度及范围,在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姜山  肖格林  陈双 《海南医学》2008,19(7):36-3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全部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表面阴影显示重建,部分行血管内镜重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31例中6例行DSA检查,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将腹主动脉以下病变分五型,其中腹主动脉型2例,髂动脉型2例,股腘动脉型14例,小腿动脉型4例,广泛型8例,1例未见异常。病变的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行DSA检查和手术治疗的16例中15例与MSCTA结果完全吻合。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情况,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灌注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内支架置入(ES)以及血栓旋切等微创手段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7支病变血管,根据其病程和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局部灌注溶栓2例,单独PTA 2例,PTA ES16例,血栓旋切 ES12例,分期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25例症状明显缓解(78%),术后主干血管即时再通32支(86%),术后4周29支病变血管保持通畅(78%),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再通率分别为66%和63%;1例患者于术后1周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介入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安全途径,术后规范抗凝对于保持血管再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13.
Li QL  Zhang XM  Zhang XM  Shen C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3):2334-2337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闭塞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下肢动脉搭桥术后人工血管闭塞53例临床资料,共计104例次闭塞,10例末次闭塞保守治疗,其余94例次手术治疗:单纯人工血管取栓术26例次,再次搭桥或延长搭桥术23例次,人工血管取栓并球囊扩张术18例次,截肢术14例次,人工血管取栓术并股动脉或腘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次,2例人工血管闭塞并感染取出后保守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次.结果 77例次血运重建手术,49例次术后人工血管再次闭塞(63.6%).6例失访;47例患者平均随访(29.8±17.1)个月,其中10例死亡(21.3%),12例人工血管闭塞后截肢(25.5%),25例患者保肢(53.2%),其中18例患者人工血管通畅(38.3%),7例闭塞保守治疗(14.9%).生存分析显示本组3年生存率77.4%,保肢率64.7%,累积通畅率45.7%,重建术式对通畅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后闭塞血运重建术后再闭塞率及截肢率较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隋守光  张伟  孙鹏 《当代医学》2009,15(23):503-504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老年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原则、适应证和不同病变部位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的治疗及效果.方法 选择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患者67例,采用单纯药物抗凝(祛聚)治疗(11例)、单纯人工血管切开取栓术(20例)、人工血管取栓 吻合口扩大成形术(29例)及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再移植手术(7例).结果 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59例获得随访,8例失访,随访率为88.1%.平均随访34.4个月.所有再手术病例6个月内均通畅良好.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有25例患者(30条下肢)有效降低截肢平面,其余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通过依序选择药物治疗及手术等方法治疗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闭塞,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SA、CTA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价值. 方法 对21例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者动脉清晰度、管腔狭窄程度、敏感性、特征型、准确性和侧支循环显示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 在动脉清晰度上相比,CTA比DSA明显要好.但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DSA相比,在髂动脉型中有2例与DSA不符,在股腘动脉型中有4例与DSA不符.在小腿动脉型中有4例与DSA不符.与DSA相比,CTA过高估计了狭窄度,存在假阳性.在轻、中度狭窄两者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小腿动脉型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敏感性、特征性和准确性随着病变血管的变细而降低,有差别但无明星差异(P≥0.05).侧支循环的显示随着病变血管的变细CTA与DSA相比越来越差.在DSA造影中,加大对比剂剂量和延长曝光时间后 结果 表明可提高阻塞病变远端血管和侧支循环的显示事. 结论 CTA越来越多的用于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疾病初步诊断和筛选,但是,DSA仍是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疾病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腘动脉及膝下动脉闭塞患者采用导丝顺行开通失败,同期采用经小腿远端胫后、足背动脉逆行穿刺引导导丝逆行开通闭塞段动脉,然后对病变段进行球囊扩张.术中经胫后动脉穿刺5例,经足背动脉2例.观察远端动脉逆行穿刺的成功率、闭塞段病变的逆行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踝/肱指数(ABI).结果 本组7例患者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均获成功,其闭塞段腘动脉及胫前或胫后动脉均获逆行开通,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得到缓解,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围术期并发症.术后ABI由术前的(0.32±0.13)升至(0.7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复发.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尤其是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如常规顺行开通失败,可采取小腿远端动脉穿刺逆行开通技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冯波  钱巧慧  李茂全  李栩  倪亚芳 《上海医学》2007,30(12):891-893,F0002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以了解其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4例非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计算受累病变支数和采用10分段积分法评估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果糖尿病组下肢动脉病变累及的血管支数中位数为5支,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2支(P<0.01)。除腹主动脉外,糖尿病组发生在同节段的双侧病变支数累计为71支,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4支(P<0.05),而单侧支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腓、胫后动脉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膝以上动脉病变累计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组膝以下动脉病变累计积分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腘、腓和胫后动脉的病变发生率分别为43.3%、53.3%和50.0%,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7.1%、21.4%和14.3%(P值均<0.05)。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下肢动脉病变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在远端节段下肢动脉病变较为严重和广泛,而近端节段无明显差异。年龄、LDL-C均是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的罕见并发症下肢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克罗恩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及1966-2007年问文献报道附有详细临床资料的8例类似患者进行病例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均<50岁,绝大部分是女性(8/9).动脉闭塞可以发生于克罗恩病的活动期(5例/9例),也可以发生于非活动期(4例/9例).受累动脉除下肢动脉外,还可以包括其他动脉如主动脉、髂动脉、肾动脉或肠系膜动脉.影像学检查在7例患者中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其中合并主动脉斑块4例,合并髂动脉狭窄6例.取栓或血栓内膜剥脱是本组病例中最常采用的外科治疗方式(6例次).4例患者术后复发下肢症状.结论 动脉闭塞是克罗恩病罕见的肠外合并症,对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的克罗恩病患者需对主动脉做影像学检查.取栓是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方式,如无抗凝禁忌,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2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本组27例均施行了动脉造影后行动脉切开动脉内膜切除术或Forgatyl球囊取栓术,其中腹主动脉-股动脉旁路转流术2例,股动脉-股动脉解剖外途径转流术3例,腋动脉-股动脉解剖外途径转流术2例,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1例,余行Forgatyl球囊取栓术。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或消失,患肢温度和远端动脉搏动恢复正常。术后经血管超声多普勒复查,搭桥血管血流通畅。结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