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头痛治验     
头痛是临床上经常见到的一种自觉症状,它是指头的某些部位或全部疼痛为主的病症。头为“诸阳之汇”,“清阳之府”,“髓海”所居之地,头的经络与脏腑相连又有孔窍内外相通,因此,多种急慢性疾病都能引起头痛。但就其原因不脱离外感与内伤。外感头痛病程多较短暂多并有恶寒发热  相似文献   

2.
痛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内伤、外感疾患中,在古代医籍中有"头风”、"首风”、"厥头痛”、"夹脑风”等名称.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治疗本病证的丰富经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的附方中,收载治疗头痛的内服方80余首.这些方一般药味少,效力专,是民间方简、便、验、廉的代表,是李时珍对前人和民间治疗头  相似文献   

3.
头痛是指整个头部或头的前部、后部、侧部、顶部的疼痛.疼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等.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历代医籍对头痛的认识颇多,如<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之于风寒之气侵犯头脑所致.<伤寒论>提出太阳、阳明、少阴、厥阴四经有头痛,而太阴、少阴则无.<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并且在前人基础上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丹溪心法·头痛>认为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相似文献   

4.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凡邪气上逆或清窍失养均可产生头痛.头痛之症分为外感、内生两大类.外感头痛包括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内伤头痛包括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护理上应注意病情观察,做好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5.
头痛又称“头风、脑风、首风”,是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且反复发作缓解的特点,发病可有诱因,未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其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等脏,与三阳经循行部位密切相关;病性多属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既有气血津液等本虚之象,又有痰湿,瘀血,气滞,肝阳上亢等表实之象;起始多为脏腑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6.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也是髓海之所在。脏腑清阳之气、阴柔之血皆上注于头。所谓无虚不作痛,头痛亦然。盖气血为一身之根本,皆充养于头面,气虚血少则头部不得充养,导致不荣则痛。《证治准绳·头痛》曰:“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从来而治之。世俗治头痛,不从风则从寒,安知其有不一之邪乎。”兹就《中医方剂大辞典》(简称“辞典”)中气血虚性头痛的选方用药规律分析如下。1气虚头痛气是…  相似文献   

7.
神经性头痛,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类似中医文献记载的“内伤头痛、偏正头痛”等。本病时好时犯,经年累月、缠绵难愈。近代医学尚无特殊疗法。中医中药,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督脉,均上至于头。因此,有“头为诸阳之会”和“头者精明之府”的说法。脏腑之精  相似文献   

8.
头是三阳经络汇合的地方,也是脏腑气血聚集的处所,而偏头痛又称偏头风,是以头痛偏于头一侧或一点而得名,属祖国医学的 "头痛"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等.  相似文献   

9.
偏头风之病名见于<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亦名偏头痛,见<名医类案·首风>.<丹溪心法>曰:"偏头痛者,头半边痛者是也."偏头风指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而成.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和偏头痛.  相似文献   

10.
<正>外感病证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入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病证因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及证候特征也存在差异。《脾胃论》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故李老以脾胃为轴,论治外感疾病。本文总结其外感病的治疗经验,具体如下。1风寒感冒症状: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声重,喷嚏,肢体酸痛,口不渴,小便清长,咳嗽,吐白痰,舌质淡红,脉象  相似文献   

11.
头痛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之气一受到外感或内伤的干扰,便会发生头痛。故治疗头痛,首先应辨其为外感与内伤,外感是属于风、寒、暑、湿、燥、火某种病邪?内伤是属于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何种病变?都有其不同的脉证可以辨识,针对病因,去其疼痛,并不是太困难的。惟临证时往往有一种慢性头痛,悠悠戚戚,绵延不愈,或在一侧,或在颠顶,诸如生气、受风、感寒,以及天气变化,都能引起发作,脉来往往沉细微弦,并无任何热象,只是一派阳气虚损、清阳不足于上的表现,现代医学往往诊断为神经性头痛。辄用加味乌星散,每能应手取效。方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头痛属中医"脑风"、"首风"、"头痛"、"偏头痛"等范畴.<素问·风论篇>:"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东垣十书>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笔者运用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活络止痛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头痛和眩晕     
头痛和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两个不同的自觉症状,见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它们可以单独出现,亦常同时并见。中医认为头部是人体多数经脉(主要指阳经)气血汇聚之处,称为“诸阳之会”,气血营养供给丰富,感觉最为灵敏,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均可引起头痛、眩晕。另方面头居位最高,所谓“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说明头部易受外邪侵犯而发生头痛等证。引起本证的原因虽多,不外乎外感和内伤。外感则为六淫之邪,内伤则因肝阳偏亢、肝火  相似文献   

14.
<正> 《杂病源犀烛》说:“新而暴者为头痛,深而久者为头风”故外感而致头巅痛者,多属头痛;内伤而致头巅痛者,多属头风。儿科的疾病以六淫外感为多,其次是内伤饮食,很少七情为病,这是儿科的特点。由于多种原因而今儿科临床的“头风”疾患日见增多。笔者论治多例小儿头风患者,多获良效。法以养血活血疏肝、兼凉血祛风,方以自拟“活血驱风汤加减”方中重用川芎,佐以当归,生地,鸡血藤,柴胡等。兹举2例供参考。例1:患者,女,6岁,1991年5月4日初诊。其母代述:5岁以来,常自诉头痛,常服止痛片、注射止痛针和针灸,后能缓解一时。但反复发作,每用老方法暂缓一时。如此反复一年之久,此次头痛时缓时剧,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头痛属于中医学"头风"、"夹脑风"、"偏头痛"范畴.因其反复发作,病势剧烈,经久不愈,治疗上颇为棘手.笔者根据多年实践,自拟头痛汤治疗本病,取效良好.观察56例作一小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祖国医学头痛、头风、脑风、偏头风之范畴,是由于头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临床上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分为寒凝经络型、肝阳偏亢型、痰浊蒙蔽型、淤血阻滞型、劳心伤脑型五型证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头痛部位加入引经药,并加入重剂川芎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三叉神经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多发病。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突发性剧痛,呈周期性发作,以单侧面部阵发性剧痛、有扳机点、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突发突止为特征。可由情志、说话、进食、洗脸、刷牙、风吹而诱发。祖国医学把三叉神经痛归属于头痛、头风、面痛、偏头风、偏头痛范畴。多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致使头面经络闭阻,气血凝滞不畅引起;或阴虚火旺之体,外合风邪,风火相煽,脉络失养而致头面部出现抽搐、剧痛。笔者细究病因,以“止痉镇痛汤”化裁治之。其方药介绍如下。药用:毛冬青(先煎)50克,石决明(先煎)30克,羚羊骨(先煎)18克,…  相似文献   

18.
内生"五邪"是指由脏腑和气血津液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与风寒湿燥火外邪相类以的病理现象.(以下简称"五邪")"它是从研究脏腑病机学说的某些特定病理现象入手,根据其与外感六淫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之相似为基础,将这些病理表现概括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五大系统.它不属于外感致病因素,而属于内生"五邪"的病理过程,为了有别于外感六淫,特冠以"五邪"之名.  相似文献   

19.
头痛证治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如颅内病变,五官疾患,或急性感染,心血管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髓海所居处”。既有经络与脏腑相连,又有诸窍与内外相通。凡外感六淫,上扰清窍;郁怒伤肝,肝阳偏亢;气血虚弱,不营于脑;肾精不足,脑海空虚;湿痰内聚,上蒙清阳;跌打损伤,瘀阻脑络,皆可导致头痛。故《类证治裁》说:  相似文献   

20.
无先兆性偏头痛(普通型头痛)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病,属中医"头痛"、"头风"、"首风"、"脑风"的范畴.我们自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神经内科门诊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偏头痛患者,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