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视眼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高度近视患者的增多,需要行屈光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屈光手术可分为三类: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巩膜屈光手术。其中晶状体屈光手术又包括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有晶状体眼后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高度近视30例43只眼进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球面等量光度-7.00~-20.00D,术前检查散瞳前后的屈光度、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房角、眼压以及裂隙灯下观察角膜、前房、瞳孔、晶状体的情况,检眼镜查看眼底。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43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明显改善,迅速达到或超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明显降低,随访期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后无明显差异。手术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迅速,预测性好,无屈光回退,无严重并发症,不失为一种治疗近视的高度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解剖部位上来分,屈光手术可以分为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和巩膜屈光手术。许多矫正非正视眼的手术主要集中在角膜,如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但其在矫正高度近视和远视时已经显示了它的局限性,如眩光、医源性角膜突出、屈光回退等。而晶状体屈光手术是区别于手术部位在角膜和巩膜上的一类手术,包括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无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以及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此,作者对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一综述,并提供一些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评估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筛查2007年8月-2009年10月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127人186眼,屈光度均≥-10D,眼部无明显影响视觉质量的器质性病变,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均≤0.8.统计分析术后1、3、6、12、24m的视力情况及屈光状态.[结果]术后97.85%患者裸眼远视力等于或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有效的矫治弱视患者的屈光不正.此外,对弱视患者的诊断应当充分考虑矫正方式不同对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和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屈光度为-7.1~-22.40 D的30例(52眼)高度近视的患者行有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眼压等,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52例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为0.25~1.50 D之间,平均值为0.531±0.394 D.92.6%患者术后屈光度在预期1.0 D以内,有3例6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经过积极治疗,3~5 d恢复正常.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常晶状体脱位患者多常采用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我院从2009年应用虹膜夹持晶状体(Artisan)治疗晶状体脱位的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我们将这种手术和比较常用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了临床对比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37眼高度近视患者施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前房虹膜夹型的人工晶状体Verisyse(Artisan)植入9例17眼,后房型可折叠的人工晶状体Staar Visian ICL植入10例20眼。术前裸眼视力0.01~0.1,最佳矫正视力为0.4~1.0,近视平均屈光度为-(11.29±2.90)D,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331±347)个/mm~2,平均六角形细胞比例为(59.2±1.8)%。术后随访4~10个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裸眼视力为0.4~1.0,最佳矫正视力为0.5~1.0。随访结束时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210±506)个/mm~2,损失率中位数为5.2%;平均六角形细胞比例为(58.2±10.1)%,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球面等值屈光度均在预期屈光度士1.00D范围内。术后第1天,1眼前房虹膜夹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者眼压升高,局部应用降眼压眼液后,恢复正常,其他眼术后随访期间眼压均维持正常。术后2例4眼出现夜间视力降低和眩光,其中前房型Verisyse(Artisan)和后房型Staar Visian ICL各1例2眼。结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手术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8.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房型有晶状体跟人工晶体植入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矫正中度和高度近视的一项新技术。我院自2010年4月-10月对10例2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实施此项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作为无晶状体眼及白内障手术,术中后囊膜破裂无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补救措施之一,弹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逐渐推广。1999年6月至2005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眼科对27例(27眼)患者行新型弹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选择10例(14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施行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施了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10例患者高度近视状况得到改善,视力明显提高,其有效率为100%.结论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效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矫正高度近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 16例共 2 9只眼 ,近视度数 (- 7.0 0~ - 30 .0 0 ) D,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2 9只患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 ,术后随访 3~ 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 :术前 (0 .5 0± 0 .2 6 )与术后 3个月 (0 .73± 0 .2 6 )差异无显著性 (t=2 .0 4 3,P=0 .0 5 1) ,但术后 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术前 ;屈光状态 :术前为 (- 18.0 3± 5 .5 4 ) D,术后 3个月为 (- 0 .82± 1.5 4 ) D,差异有显著性 (t=30 .899,P=0 .0 0 ) ;平均眼压 :术前为 (2 .0 91± 0 .380 ) k Pa,术后3个月为 (1.734± 0 .5 72 ) k Pa,差异无显著性 (t=1.98,P=0 .0 7) ;平均角膜内皮细胞数目 :术前为 (2 70 4± 390 ) /mm2 ,术后 3个月为 (2 5 19± 2 78) / mm2 ,较术前减少 6 .84 % ,但差异无显著性 (t=1.16 ,P=0 .2 6 )。本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手术操作简单 ,具有较好的屈光状态的可预测性、可逆性和可控制性 ,但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所设计的个性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案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无角膜屈光手术适应证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三组:1年龄小于40岁不合并有白内障的高度近视患者,这部分病人接受有晶状体眼的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例40眼),进行术后早期及远期视觉质量评价、术后远期并发症评估等;2合并有白内障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5例37眼),进行临床效果评价;3合并有白内障而近视度数较低的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rray 25例31眼,IQ Restor13例26眼),完成术后视力、对眼镜依赖程度评估等。结果 Artisan植入组术后裸眼视力提高,视觉效果良好,远期观察安全;Bigbag植入组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的其他低度数人工晶状体;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应用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视觉效果良好,临床满意度优秀。结论个性化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使不同条件的高度近视患者在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兼具了安全稳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徐洁慧  曹永葆 《浙江医学》2007,29(11):1188-1189
在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晶状体眼患者中,由于眼屈光系统出现缺陷,患者视力明显受到影响。对于无后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可以进行巩膜缝线固定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恢复屈光系统的完整性。该手术远期效果较好,是目前的首选方法[1-2]。我们改良了手术切口,并根据患者有无玻璃体及后囊膜残留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人工晶状体和手术方式,简化了手术过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迎迎  谭少健 《微创医学》2007,2(3):219-222
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方法主要有角膜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es,PIOL)植入,其中PIOL又包括了前房型PIOL(anterior chamber phakic,ACP—IOLs)和后房型PIOL,与后房型手术相比,ACP—IOLs植人术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极长(>30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54只眼)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手法碎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平均眼轴长(31.35±1.20)mm(30.04~35.12mm),平均人工晶状体屈光度(4.03±2.92)D(-4~+8D)。结果术后最佳视力(含矫正):术后1d≥0.3者占35.2%,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为48.1%、59.3%及64.8%;其中术后第1天≥0.5者占13.0%,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为31.5%、42.6%及46.3%。结论通过小切口行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极长的高度近视白内障,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10月期间确诊为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合并高度近视126例(144眼),112眼Ⅱ~Ⅲ级核,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2眼Ⅳ~Ⅴ级核,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144眼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12眼(〉80%)术后1周裸眼视力≥0.4。结论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6例(71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 d、1周及1、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Obscan-Ⅱ角膜地形图、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6例(71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8±0.02、0.62±0.29;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9±0.30、0.72±0.28;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3.56±4.25)D,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85±0.36)D,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 D以内者65只眼(91.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平均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80±206)μm,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前房深度减少到(2863±217)μm,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后各随访时间点ICL拱高均在理想范围内,ICL在眼内位置稳定。4例(6眼)术后1周内发生高眼压,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1例(2眼)术后发生局限性晶状体前囊下混浊,随访期间病变无进展,术后视力无下降,无需手术治疗。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术前精确的数据测量是决定术后效果及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囊膜缺损时两种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将69例69眼白内障手术致后囊膜缺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3例33眼(悬吊组)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36例36眼(前房组)行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30个月。结果:两组术后随访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4眼二期植入手术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是矫治后囊膜缺损及无晶状体眼较好的术式,植入两种晶状体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屈光手术方法众多,各有其优缺点。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有50年的历史,近10年发展较快,具有可预测性、稳定性、可逆性、保留调节功能等优点,尤其是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posteriorchamberphakicin traocularlens ,PCPIOL)植入术因术后效果好、对前房结构损伤小而更受学者们的关注。笔者就PCPIOL植入术的发展简史、手术方法、并发症及临床效果作一综述。1发展简史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在有晶状体眼植入前房型凹型人工晶体治疗屈光不正,但由于并发症较多,被迫停止。随后出现了前房型虹膜爪式人工晶体(Worst -Fechner)和前房型房角支撑型人工晶体(Baikoff) ,都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它们对前房结构的破坏,尤其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1986年Fyodorov首先发明了PCPIOL ,第一代晶体的材料为硅胶,经过不断的改进,目前应用最广的StarrSurgical人工晶体是由猪胶原和HEMA的共聚物(称Collamer)制成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都大大提高,其商品名为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contactlens ,IC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后囊破裂时,采用不同术式、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方法 外伤性白内障患者32例(32眼),采用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5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植入术12例。结果 术后随诊2-24个月。矫正视力小于0.5者4例,占12.5%;矫正视力0.5-1.0者21例,占12.5%;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1.0者7例,占21.9%。结论3种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均不失为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具体用哪种应根据外伤程度、周围组织状况,以及患者全身条件等来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