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桂华 《四川中医》2005,23(8):54-5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治疗组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均治疗20天后做疗效统计。结果:治疗组96例,痊愈58例。显效25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对照组40例,痊愈20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病因比较复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上简称VBL)是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为:眩晕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有视物旋转或自身倾倒感,不能活动,不敢睁眼;部分病人伴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40例VBI型眩晕进行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口服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服杞菊地黄丸方加减。两组均连用2周后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 1 995~ 1 998年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 4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 0例患者全部有体位性反复发作性眩晕 ,其中男性 1 7例 ,女性 2 3例 ;年龄 4 5~ 59岁者 2 8例 ,≥ 60岁者 1 2例 ;病程 2个月~ 3年。 3 2例在发作期间有头重 ,行步不稳感 ;3 6例伴有耳鸣 ;2 8例有恶心、呕吐 ;1 2例有头颈部 (枕部多见 )疼痛和颜面、肢体麻木 ;3例有短暂意识丧失。伴眼震者 1 2例 ,高血压 1 8例 ,低血压 5例 ,视力减退、弱视或复视 1 0例 ;失眠、嗜睡、记忆力减退 2 2例。 4 0例患者在作卧位转换体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物(尼麦角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作用。方法:8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28例,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穴位;药物组27例,单纯口服尼麦角林片;针药组28例,以前2组方法针刺结合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疗效并做治疗前后TCD血流平均速度比较。结果:针药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05);针药组治疗前后TCD血流平均速度改善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6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用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和高压氧治疗,疗程20天。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椎-基底动脉收缩末期最大流速(Vp)、脉动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19%),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P<0.05)。治疗组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脑部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性等指标方面均较对照组为优(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药为优。  相似文献   

8.
钟娟 《中医临床研究》2013,(21):111-1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VBI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文献显示常用的基础方包括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中药制剂包括丹红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而且中医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法在VBI性眩晕的治疗中亦有较好的疗效,其中以针灸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头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基低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是一组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笔者以头针为主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静点奥扎格雷纳及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确诊后,采用针刺、静脉滴注奥扎格雷纳及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疗程14天,观察治疗前后TCD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TCD结果优于治疗前。结论:针刺结合静点奥扎格雷纳及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对于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口服眩晕宁片联合针刺)和西药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动态监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血清(浆)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均显著改善(P均<0.05),血清(浆)NO、6-keto-PGF1α水平升高,ET-1、TXB2水平降低(P均<0.05);针药组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升高血清NO与6-keto-PGF1α的含量水平、降低血浆TXB2含量的作用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均<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及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治愈好转率。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岩 《四川中医》2008,26(9):115-116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剌五加60ml、加维脑路通0.6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10天.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颈项部诸穴联合药物治疗,可更多改善眩晕及脑血流速度等症状,进一步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王晶  孟智宏 《天津中医药》2012,29(4):406-40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黏度增高、椎动脉及其周围神经丛受刺激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是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症状为眩晕,可伴发呕吐、耳鸣、眼球震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阐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辨证要点,并介绍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7.
郭健 《新中医》2011,(12):34-35
目的:观察针药合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眩晕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83例采取常规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采取口服自拟益肝填髓方配合针灸治疗,1周为1疗程,3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46.4%,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愈显率为193%,总有效率为74.7%,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药合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靳建宏 《河南中医》2011,31(4):406-407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120例,对照组80例给予盐酸培他啶注射液500 mL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和针灸治疗,15 d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7.35%,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3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组126例在常规治疗下加用中药煎剂,两组疗程均为15d,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各临床疗效指标均有改善,尤以治疗组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在一般西医治疗情况下加用中药煎剂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 I)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病有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效果显著。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VB I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来医家们认为此病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医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素问》主张应从风火立论。《景岳全书·眩运》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局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丹溪心法》云:“无痰则不作眩”。现在学者的观点也不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