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溃疡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的0.67。随访2~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超声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症状加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马中  王岭  陈江浩  凌瑞  姚青  易军  杨华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1000-1002
目的 :观察腔内超声融栓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腔内超声融栓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 2 3例。术中采用穿刺或手术途径切开显露患侧股动脉 ,置入超声导管 ,将探头放置于血管阻塞部位 ,释放超声能量 ,使血栓或动脉硬化斑块得以碎解消融。结果 :2 2例患者术后造影显示动脉完全或部分再通 ,患肢变暖 ,术前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动脉搏动恢复 ,治疗总有效率 95 .7%。结论 :超声融栓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具有快速、微创、安全及疗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王爽  石雪松  王春玲 《黑龙江医学》2011,35(10):790-791
目的 总结超声消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73例接受超声消融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3例患者中68例闭塞的动脉管腔明显增宽,超声消融治疗再通率达93.2%.结论 做好术前、术后护理,能有效地提高超声消融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琦  马强  孟燕 《疑难病杂志》2012,11(7):519-52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8例(60条肢体),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8例患者60条肢体中共成功46例52条,成功率86.7%,死亡2例。46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显效25例(54.3%),稳定15例(32.6%),进展6例(13.1%)。术后踝肱指数为0.68~1.22(0.37±0.17),显著高于手术前的0.11~0.98(0.37±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腔内治疗方法,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腔内术治疗的1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92.3%(12/13),临床症状改善率92.3%(12/13),术后ABI为0.75±0.14,较术前0.3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6.9%(10/13),部分改善15.3%(2/13),10条肢体足背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无手术相关死亡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尤其对重症下肢缺血性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PTA组和PTAS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闭塞血管通畅率以及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踝肱指数(ABI)和闭塞血管通畅率均升高,与PTA组相比,PTAS组踝肱指数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术后随访2年,PTA组和PTAS组闭塞血管通畅率分别为77.7%和9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良好,但PFAS治疗后踝肱指数和闭塞血管通畅率更高,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腔内治疗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CTA)检查,后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i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30例患者经腔内治疗29例获成功,成功率达96.7%;术后病变血管直径可达正常的80%以上;症状评分由术前的(8.38±1.78)分下降到出院前的(2.83±1.75)分(P<0.001),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4±0.078)分上升至出院前的(0.92±0.049)分(P<0.001);术后随访6~12个月,27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血流通畅,2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CTA检查为再狭窄,1例行球囊扩张,另1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后好转出院。结论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短段的病变,长段(>8cm)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可尝试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应首选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护理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6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00例,150肢,给予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手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心理情况、病情程度,做好术前准备,手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患肢恢复情况并做好护理。结果 145患肢经过血管形成术介入术后治疗成功,患肢血液运行恢复效果改善较好;5例患者经过血管形成术介入治疗后失败。结论手术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是确保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患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缺血48例外科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4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其中药物保守治疗3例,解剖外血管重建4例,腔内治疗或合并开放性血管重建6例,单纯开放性手术35例。结果 除2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外,其余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生存质量。平均随访时间2.8年(3月~5年)。随访期间移植血管通畅率为73%。结论 患者的全身状况、血管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依据。血管重建术仍然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7例。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置入支架。经1年随访,1例术后14 d支架内栓闭塞经导管溶栓后再次成功开通。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表现,并总结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二维图像特点及血流特征.结果 患者的64条下肢的二维表现为病变段血管管腔内中膜不规则增厚,并向管腔内突起,部分增厚的内膜内可见强回声钙化斑,重者管腔完全闭塞.彩色血流显像显示血管狭窄起始处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探讨药涂球囊在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DCB球囊治疗,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相关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靶血管病变长度,晚期管腔损伤(LLL)、再狭窄率、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斑块超声消融治疗双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应用血管内斑块超声消融治疗1例双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研究组给予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感受等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疼痛程度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斑块超声消融治疗双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应用血管内斑块超声消融治疗1例双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并探讨杂交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的杂交技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术后、死亡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踝肱指数(ABI),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3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围手术期无死亡;治疗后患者大部分患者的肢体发凉、麻木、静息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治疗后ABI高于治疗前(P0.05);术后6个月通畅率96.97%,术后1年通畅率93.94%。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杂交技术治疗切实可行,使其下肢动脉血流灌注有效恢复,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CVX-300准分子激光系统开展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护理人员掌握准分子激光消蚀术的治疗原理,对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做好围术期护理。术前给予心理疏导,嘱患者戒烟,协助完善术前检查;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穿刺点及患肢护理,用药观察并给予健康指导。结果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无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年半,恢复良好。结论对患者实施个性化对症护理措施是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手术成功和早期康复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 ml非离子造影剂(300 mgI/ml)以4 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 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 ±0.11(P <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 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相里伟  刘强  南瑛 《当代医学》2011,17(2):43-44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技术结合下肢动脉重建的杂交手术方式对下肢多阶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短期效果及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选自2007年3月~201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肢多阶段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采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内支架术联合腹股沟韧带下动脉重建术(包括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静脉动脉化)进行治疗。通过分析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和下肢阶段测压变化评价短期疗效,以及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绝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肱指数及踝肱指数由术前的平均0.37及0.74分别提高到术后的0.44及0.85。围手术期死亡2例,一例术后因坏疽行截肢术,一例技术失败为动脉夹层形成,另三例分别为胃肠道出血;肺部和切口感染。结论腔内技术结合传统手术治疗下肢多阶段硬化闭塞症的短期效果满意,围手术期并发症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