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于脊柱内固定器生物力学评价的牛脊椎A型骨折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评价脊柱不同内固定对稳定性影响的骨折模型.方法 取12具新鲜小牛胸腰段(L1~L5)椎体标本,采用楔形截骨法及逐级撞击技术制作L3椎体骨折模型,应用步态分析仪数字动作捕捉及分析系统分别测试正常状态标本与骨折状态标本固定节段L2~L4的三维运动范围(range of movement, ROM)并计算各运动方向的刚度值.结果 实验组12具标本均形成胸腰椎A型骨折模型,平均撞击能量为61.7 J.测试过程中观察到骨折模型标本骨折类型较恒定,骨折模型标本的ROM和椎间刚度值:前屈为(9.50±0.81)°和(0.42±0.04) Nm/°,后伸为(8.84±0.88)°和(0.46±0.05) Nm/°,左侧弯为(15.18±1.28)°和(0.27±0.02) Nm/°,右侧弯为(15.22±0.94)°和(0.26±0.02) Nm/°,左旋转为(9.25±0.82)°和(0.44±0.04) Nm/°,右旋转为(9.21±0.73)°和(0.44±0.04) Nm/°,与正常标本相比均显著性增大(P<0.01),椎间刚度值显著减小(P<0.01).模型标本左旋转与右旋转,左侧弯与右侧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步态分析仪数字动作捕捉及分析系统的测试,采用楔形截骨法及逐级撞击技术相结合制作的牛脊椎A型骨折模型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脊柱后路内固定器 (NSPF)的设计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方法 选取 8具新鲜尸体脊柱标本 ,截取 L1- S2脊柱节段 (INT) ,制作 L3椎体损伤模型 .分别安装 NSPF和 RF内固定器 .在 SANS材料实验机上 ,以频率0 .5 Hz加载变化 (44 0± 16 5 ) N对标本进行 10 0 0 0次疲劳实验 .记录初始状态、15 0 0次和 10 0 0 0次疲劳后各组在载荷 5 0 0N时固定节段 Y轴位移 ,代表刚度 .结果 经 15 0 0次和10 0 0 0次疲劳后 NSPF组及 RF组均保持良好刚度 ,两种内固定组间无明显差异 (P>0 .0 5 ) .结论 NSPF能有效地使骨折复位 ,具有节段短、创伤小、操作容易等特点 ;生物力学上达到良好的稳定性 .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器Stefee钢板、前路Kaneda器械、后路节段性钢丝固定哈氏撑开棒3种手术在植骨状态下,治疗脊柱爆裂骨折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方法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对13例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计算平均顺应系数。结果除节段性钢丝固定的哈氏撑开棒手术在旋转状态失稳外,3种手术在轴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5种运动方式皆能提供满意的稳定性。结论Kaneda器械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较为理想的脊柱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4.
脊柱内固定器治疗爆裂骨折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器Steffee钢板,前路Kanecla器械,后路节段性钢丝固定哈氏撑开棒3种手术在植骨状态下,治疗脊柱爆裂骨折提供的生物撂学稳定能力。方法 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对13例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计算平均顺应系数。 相似文献
5.
6.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后路内固定器的临床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路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 1997~ 2 0 0 2年我院分别用前路Z 钢板、K钢板及后路Dick、RF、AF、ARRIF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共 84例 ,比较其疗效及并发症 ,分析各自的力学特点及适应证。结果 前路固定组 18例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 5 1%恢复至术后 89% ,神经功能平均改善一级以上。后路固定组 66例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 48%恢复至术后 92 % ,神经功能平均改善接近二级。前路固定组有 2例发生8°~ 10°的脊柱侧弯 ,后路固定组有 3例发生断钉 ,有 1例患者发生脱杆。结论 前、后路器械各有其自身的力学特点及手术适应证 ,前路手术适用于椎管前方压迫 >5 0 %的爆裂性骨折 ,陈旧性骨折 ,以及经后路手术后前方压迫未解除、神经功能恢复不满意者 ;后路手术适用于椎管前方压迫 <5 0 %的新鲜骨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随着脊柱外科的不断发展 ,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它具有复位满意 ,固定牢靠 ,可早期活动 ,预防并发症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等优点。我科自 2 0 0 1年 9月以来采用S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30例 ,经全面的临床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17- 6 8岁 ,平均 39.3岁。骨折部位 :T12 3例 ,L114例 ,L2 2 9例 ,L3 3例 ,L41例。骨折类型 :压缩型 11例 ,爆裂型 17例 ,脱位 2例。其中截瘫 5例 ,不全瘫 8例。治疗效果 :本组患者均得到满意或较满意复位 ,不全… 相似文献
8.
脊柱后路内固定技术已日趋成熟 ,由于国产内固定器设计合理、价格便宜 ,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 ] 。但国产器械因钢材质量问题 ,疲劳断裂现象时有发生。目前 ,该领域研究大多集中在材料生物力学稳定性上 ,而对其疲劳特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故作者选择两种有代表性的国产脊柱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疲劳特性研究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疲劳实验装置的制作 实验装置由以下部分组成 (图1) :圆柱状钢质夹具 ,以固定脊柱标本 ,夹具两侧焊有平衡杆 ,用于加载的上端夹具底部制作轴承 ,并成偏心状 ,轴承中点距离上端夹具中点为 3cm。为模… 相似文献
9.
10.
Dick手术是治疗脊柱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近年来,我院应用此手术治疗外伤性脊柱不稳定性骨折16例,获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本组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9~53岁,平均36.3岁,致伤原因:坠落伤2例,重物扎伤8例,车祸4例,其他伤2例。骨折类型:屈曲型12例,爆破型2例,骨折伴脱位1例不全截瘫3例,完全截瘫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不稳定腰椎的稳定性效果。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2组,每组6例。测量每组腰椎在8.0 N·m载荷下L2~L5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后将两组腰椎制成腰椎三柱不稳模型,A组以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以SOCON椎弓根螺钉固定,再分别测量两组ROM并进行比较。结果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SOCON椎弓根螺钉均能显著降低腰椎各方向上的ROM,尤其对前屈、后伸提高其稳定程度最大,前屈时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可降低62.8%,SOCON螺钉可降低63.9%,后伸时则分别降低54.9%和51.0%。A、B固定腰椎后ROM在6个方向上无明显差异,两种螺钉的稳定作用相近。结论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能有效提高损伤腰椎各方向上,尤其是前屈和后伸方向上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不稳定腰椎的稳定性效果。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2组,每组6例,测量每组腰椎在8.0N.m载荷下L2-L5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后将两组腰椎制成腰椎三柱不稳模型,A组以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以COCON椎弓根螺钉固定,再分别测量两组ROM并进行比较。结果: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SOCON椎弓根螺钉均能显著降低腰椎各方向上的ROM,尤其为前屈、后伸提高其稳定程度最大,前屈时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可降低62.8%,SOCON螺钉可降低63.9%,后伸时则分别降低54.9%和51.0%,A、B固定腰椎后ROM在6个方向上无明显 差异,两种螺钉的稳定作用相近。结论: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能有效提高损伤腰椎各方向上,尤其是前屈和后伸方向上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3.
经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方法 应用短节段钉棒系统经椎弓根复位、固定,Ⅰ期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2例.有神经损伤或压迫症状者,术中椎管造影,如确定后突骨块复位不满意者,行半椎板切除,椎管扩大减压,椎体间植骨.结果 术后29例基本解剖复位,3例大部分复位,并恢复了正常的脊柱力线.不全瘫者10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完全瘫者3例,2例功能无恢复.26例经随访1~3年,矫正角度基本未丢失,未出现断钉、脱棒等现象,23例植骨融合,融合率达88.5%.结论 该手术方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对椎管的间接减压是有效的,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未损伤的运动节段功能,但患者需另取髂骨,部分患者供区遗留顽固性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术与开放式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对比。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安吉县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开放式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结果、影像学指标以及VAS评分。 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椎体矢状面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obb's角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椎体矢状面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 (视觉模拟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研究组患者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通常是高能量外力诱发的脊柱骨折,在伤情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到马尾神经以及脊髓,而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创内固定术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降低患者疼痛情况,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加压空心钉式外固定架和普通外固定支架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生物力学实验分析.评价两者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8具新鲜人体股骨标本,进行贴片模拟临床生物力学试验,比较两者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加压空心钉式外固定架与普通外固定支架相比,在抗压、抗弯和抗扭等生物力学性能上具有优势。抗压强度提高14%~17%,刚度提高17%~18%,抗扭转强度提高27%,扭转刚度增大25%,失效载荷提高16%。结论应用加压空心钉式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生物力学性能优越。固定可靠,尤其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是十分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股骨髁部不稳定骨折四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治疗股骨髁部不稳定骨折常用的4种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4根尸体股骨,模拟股骨髁T形骨折,分组用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股骨髁解剖钢板(远端为3孔)、动力髁螺钉和95°角钢板固定,进行轴向压缩试验和轴向扭转试验,测量标本的应变、纵向压缩位移、水平分离位移和扭转角度。结果:发现在同等载荷条件下,中心型逆行交锁髓内钉的强度和刚度优于侧方钢板螺钉系统(P<0.01);动力髁螺钉和逆行交锁髓内钉的抗扭强度和刚度优于95°角钢板和股骨髁解剖钢板(P<0.01)。从应力遮挡实验来看,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的应力遮挡率大。结论: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髁螺钉固定股骨髁T形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但应注意它的应力遮挡效应,骨折愈合后及时取出内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对12例上颈椎损伤患者(其中寰枢关节陈旧性脱位3例,寰枢关节新鲜脱位3例,枢椎齿状突骨折2例,C2椎体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2例,C2-3椎体骨折2例)行后路切开、复位、Cervifix内固定,并行自体髂骨植骨。术前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5例,D级1例。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M-5a,平均2.7a。所有病例植骨均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无1例发生Cervifix螺钉及固定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6例。瘫痪分级明显好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Cervifix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维持上颈椎损伤修复所要求的稳定性,固定效果良好,内固定后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