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15-17
陈潮祖教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特为素体阳虚,复感寒邪,下而肾阳受困,上而肺气闭郁,内而水气不化,外而表气失宣之证而设,不仅可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证,且对寒凝窍闭的清窍功能障碍及寒阻气化的水肿等证尤有突出疗效,其所针对的中心病机为阳虚寒郁;其辨证要点为神倦、舌淡、苔白、脉弱。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云南伤寒学大家、中医教育家、中医扶阳学术流派重量级代表人物吴佩衡先生于《伤寒论》中对太阳、少阴二经基于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层面的高度认识,和对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证扩大运用进行论述,达到从病机气化层面上对《伤寒论》理论研究的提高,以及进一步扩大经方运用范围的目的。对中医经典临床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芍药、甘草、附子三药组成。原书指出:“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见宋辑本《伤寒论》68条)成无己释云:“今发汗病且不解,又反恶寒者,营卫俱虚也,汗出则营虚,恶寒则卫 相似文献
4.
唐关锐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3)
一、《伤寒论》对四逆汤的用法四逆汤为附片、干姜、甘草所组成,为《伤寒论》少阴篇之主方。论中记载运用四逆汤的主证有以下几条: 1.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 大汗出,热不去,肉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4.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5.既吐且利,大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6.大汗出,若下利而厥者,四逆汤主之。 相似文献
5.
经方多指《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剂,经方立法严明,配伍精当,虽历经千百年,若用之得宜,仍效如桴鼓.何庆勇副教授善用经方,强调方证辨证,指出桂枝附子汤的方证是畏风、肌肉疼痛、阴雨天加重、脉虚浮涩;推崇运用仲景本源相对剂量,特别强调附子的剂量;注重随证活用或叠用经方.临床使用桂枝附子汤治疗痹证,每收良效. 相似文献
6.
王国华老中医临证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强调使用时应把握"表里同病而里虚未甚、阳虚外寒"的病机关键。本文从其方证特点、辨证要点、用法用量、随症配伍及现代药理、功效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7.
沈继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6)
对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的认识沈继泽(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210029)主题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候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以下简称“本证”),出自《金医要略·水气病》篇,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枝枝去芍药加麻... 相似文献
8.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12)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是述少阴病寒化兼表的证治。麻黄附子细辛汤药仅三味,但立法鲜明,功在扶阳散寒,是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有效方剂,后世医家对本方运用多有发挥。笔者临证宗"六经-病机-方证"的辨证方法,选用经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治疗多种病症,疗效确凿。与小青龙汤合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与真武汤合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与苓桂术甘汤合方治疗眩晕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赵光训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95-96
通过对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结合<内经>及中医中药现代研究成果,揭示此方确凿之疗效.太阳少阴一水一火之表里关系;两感于寒,施治常表里兼顾;兼顾者,温经解表也.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上工治其萌芽,防微杜渐为医工之本;了彻方意,临证自可活泼圆通;学古而不忘今,握新信息而充视野. 相似文献
10.
焦树德运用小柴胡汤经验介绍阎小萍北京中日友好医院(100029)吾师焦树德教授从医50余载,在方剂的灵活运用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常把经方、时方、验方、单方融为一炉,创组新方。兹结合3个病例,介绍吾师灵活运用小柴胡汤的经验,供同道参考。[病例1]荣某... 相似文献
11.
12.
张树田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宏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5(1):21-22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出《伤寒论》,由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组成,原方用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温经散寒,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该方配伍严谨,组方巧妙,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使邪去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经通络,增强气化,通达上下, 相似文献
13.
饶宏孝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7,(4)
真武汤(张仲景方)是用茯芩、白术、白芍、炮附子、生姜组成的方剂。有温壮肾中阳气、驱散在里的阴寒水气的功效。 多年来,笔者根据方中茯芩、白术能补脾利水、治疗头眩和心下悸动。生姜能温散在里的寒水。附子温补肾阳、增强散寒逐水的作用。芍药敛阴和营而止腹痛。在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肾阳虚、或脾肾阳虚、或肺脾肾阳虚而致的内伤杂病、常获显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典型病案,介绍戴恩来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突发性耳聋、痿证、痹证等疾病的临床经验,拓展了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导师陈明教授临床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动过缓、过敏性鼻炎、脱发、肾炎水肿等验案四则,提示麻黄细辛附子汤可广泛运用于各类阳虚性疾病,并且其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导师刘平夫教授深通医理,经验丰富,遣方用药,颇为精当,本文仅就刘平夫教授运用附子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唐关锐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1,(4)
银翘温胆汤由银花五钱,连翘三钱,陈皮三钱,法夏三钱,茯苓五钱,枳实二钱,竹茹一团,干姜三钱,大枣五枚,甘草一钱所组成。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陈皮、法夏理气燥湿、降逆除痰,茯苓淡渗利湿,导三焦湿热从小便而出。枳实通利大便,导三焦湿热从大便而出,竹茹通行脉络。合之则为清热解毒,降逆除痰,从二便分消湿热之剂。方中加入姜、枣、草以调和营卫,三焦湿热得到清化,从二便分消,营卫调和,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当以"阳虚寒滞"见畏寒形冷、舌淡或胖、苔白润、脉迟缓为辨证要点。针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运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刘顺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12(3):33-34
附子大辛大热,力专而效宏。明·虞抟论日:“附子察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入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张锡纯认为附子“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胡毓恒主任医师善用附子治急性病和疑难杂症,笔者跟随胡老学习多年,兹就其运用附子的经验初步整理如下。1 窦性心动过缓刘某,男,50岁,1991年12月3日初诊。10年来心悸气短、头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遇寒加剧。心率48次/分,心电图检查确诊“窦性心动过缓,”用阿托品、心宝等治疗月余无效。舌体稍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迟。脉症合参, 相似文献
20.
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炮附子、芍药、茯苓、白术、人参五味药物组成,为温阳散寒、健脾祛湿之剂.现将我们临床辨证运用此方的体会,简介于下:
1 背恶寒
我们以此方治疗冠心病等属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所致的"背恶寒"常可获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