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专职化分层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急诊心血管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专职组与传统组各10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急诊护理流程,专职组采用专职化分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工作人员与急救设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预后良好率、重残率、病死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专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其重残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专职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对急诊抢救室护理工作有一定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核心能力,确保急救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专职化分层护理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急诊科2015年9月~2016年8月接收的6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归为对照组,另将2016年9月~2017年8月接收的60例患者归为干预组,分别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及专职化分层护理,比较2组急救效果及急救满意率。结果专职化分层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急救成功率为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为85.00%;干预组的再次入院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3%;且干预组的急诊滞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抢救医师及家属满意率分别为96.67%、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75.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急救护理时实施专职化分层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急救效果及急救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急诊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紧急介入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紧急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按急诊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救治,与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未应用急诊急救护理路径的47例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在急诊科的滞留时间、就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n)、住院时间、患者或家属及接诊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急诊科的滞留时间、就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n)、住院时间,患者或家属及接收科室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结论急诊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缩短了患者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就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n)及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家属及接诊医护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层急救护理小组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18例急性STEMI患者。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分层组各5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分层组采用分层急救护理小组护理,观察两组急救处置效能、满意度、ST段降低率与预后情况。结果分层组急救处置效能(心电图报告、急诊冠状动脉造影、静脉通道、急诊室滞留)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救治5d内,分层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急救护理后,分层组患者满意度、抢救医生满意度、患者ST段降低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分层急救护理小组护理可缩短STEMI患者抢救时间进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与急救医生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流程化护理措施对急诊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急诊科收治的3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采用流程化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诊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为(50.3±5.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达98.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和抢救技术的满意度分别为93.3%和9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程化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急诊患者抢救的效果,大大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科拥挤度的改善在提升危重患者就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12月急诊科抢救室就诊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为拥挤度改善前的抢救室就诊患者;将我院2016年1~12月急诊科抢救室就诊的患者设为实验组,通过采取半封闭式管理抢救室、设置急诊快速处置区(Fast track区)、建设急诊病房、EICU及控制抢救室流动人员数量等措施后抢救室就诊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就诊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门球比、门药比、平均费用、绿色通道停留时间、抢救室患者滞留时间、抢救室噪声指数及医抢救成功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门球比、门药比、平均费用、抢救室患者滞留时间、抢救室噪声指数及抢救成功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患者家属满意度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急诊拥挤程度的改善能提高抢救室医生、护士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能提高危重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能降低抢救室平均费用、门药比、门球比,缩短抢救室患者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诊应用专职层级干预对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抢救室滞留时间及提升抢救成功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9月急诊收治的1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组,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68例病人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68例病人为观察组,行专职层级干预。评估统计两组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及抢救成功率、中枢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及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急诊医生接诊所用时间、脑卒中小组接诊用时、影像学检查出报告用时、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88.24%,较对照组的75.00%升高(P<0.05);治疗6 h、24 h以及治疗1周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14.71%,较对照组的4.41%升高(P<0.05);观察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1.47%,较对照组的11.76%降低(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实施急诊专职层级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急救时间,减轻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专职化层级护理模式对急诊脑梗死病人抢救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室进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或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取栓治疗的6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室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或急诊DSA取栓治疗的14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实施专职化层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抢救效果、护理质量、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预检分诊至开始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预检分诊至DSA室静脉取栓时间、病人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区管理、消毒隔离、病历书写、急救药品器材、护理操作、规避纠纷、分级护理、应急能力、病人风险评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家属对急诊预检抢救室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职化层级护理模式用于急诊脑梗死病人,可提高抢救效果和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抢救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医院多发伤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ICU时血乳酸值和血红蛋白值、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核血备血时间、到达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时间、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核血备血时间、到达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ICU时观察组乳酸值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提高了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急诊抢救室护理晨间查房,提升急诊科新护士的综合能力。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对11名新护士培训方法进行改进,在原培训基础上每天8:00~9:00,选择抢救室前1d急危重症抢救病例1—2份进行护理晨间查房,讨论抢救措施是否及时有效、抢救记录是否准确、全面,沟通协调是否到位,讲解该病例的相关知识及急救护理进展,并与未开展该培训方法时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前急诊科新护士理论成绩总分为(67.8±10.8)分,实施后为(81.2±7.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实施前后的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0.05)。结论急诊抢救室护理晨间查房是提升急诊科新护士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的老年病房内科住院患者心理护理临床路径,提高责任护士心理护理胜任力。方法将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心理护理服务,观察组30例按照心理护理路径提供心理护理服务。比较2组患者对责任护士提供的心理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和临床路径对责任护士心理护理胜任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士情绪关注(96.67%)、心理护理内容(86.67%)、放松技巧的掌握(93.33%)、心理支持的感受(100%)及心理护理满意度(96.67%)方面较对照组(分别为63.33%、36.67%、6%、36.67%和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42,15.86,45.06,27.80,4.04,P〈0.05或P〈0.01)。责任护士实施路径护理后,健康教育(94.00±0.42)分、评估干预(87.61±7.09)分、沟通合作(98.40±0.69)分,较实施前(92.80±0.49)分、(61.3.0±9.50)分、(93.70±1.24)分,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6,14.04,20.95,P〈0.01)。结论心理护理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护理胜任力,有利于引导和规范老年病房开展心理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肝胆外科病区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包括改进照护模式、落实分级护理、优化工作流程、科学人力配置及完善护理质量监督体系,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对专科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患者满意度、对责任护士知晓率、院内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护士直接护理时间及护理文件书写时间。结果实施后患者对各专科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及对责任护士知晓率分别为98.22%,93.96%,均高于实施前的96.22%,89.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16,11.84;P〈0.05);实施后危重患者护理、急救技术、基础护理及消毒隔离的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98.00±1.22),(96.56±1.22),(99.10±0.22),(99.30±0.22)分,均高于实施前的(91.58±1.22),(90.70±1.22),(91.84±1.22),(83.72±1.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74,5.01,4.34,6.24;P〈0.05);实施后护士直接护理时间为(368±12)min,高于实施前的(329±21)min,而护理文件书写时间为(20±4)min,低于实施前的(49±1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35,3.02;P〈0.05)。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实施,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无缝隙的护理,促进了住院患者围手术期的专令与舒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病房责任护士分层组合并纳入医疗组与医生同步共同对患者实施医疗护理的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后),与传统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管理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平均(90.18±3.05)分,管理后平均(97.24±2.78)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5.274,P〈0.01);管理前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平均(88.36±4.11)分,管理后平均(96.91±3.53)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12.420,P〈0.01)。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消毒隔离管理、规范化服务、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分级护理、病区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知晓率管理后均比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28,4.773,4.569,5.031,4.983,6.249,7.667;P值均〈0.01)。结论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同质服务理念加强手术室晚夜间、双休日的护理人员配置,以提升护理内涵,优化护理质量,使所有手术患者享受同等、同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方法对手术室90名护士实行同质服务理念下晚夜间、双休日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调查实施同质服务前后各60例患者(主要为晚夜间及节假日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72名手术医生、90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同质服务后,手术医生、患者及护理人员自身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5.23%,93.50%,93.00%,明显高于实施前的90.70%,88.16%,9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59,19.86,15.89;P〈0.05)。结论同质服务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科优势,充分保证了患者享受同等医疗的权利,达到了医、护、患三方共同受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建立健康助理系统对医院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成立健康助理系统,设立专门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主要职责为协助病区护士完成患者的基础护理、外出检查、标本护送、各种医疗用品的上收下送等工作。比较健康助理系统成立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助理员工作的满意度、医务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基础护理质量及医院人力成本支出情况。结果健康助理系统成立后患者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为(98.04±8.62)分高于成立前的(95.35±8.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66,P〈0.01);成立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健康助理员工作的满意度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85.3±1.2),(25.6±1.3),(22.6±1.2)分,均显著高于成立前的(83.2±1.7),(24.8±1.5),(21.9±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3.7741,13.4881,11.7132;P〈0.01);成立后医院管理的月均成本为(1050.21±20.45)元低于成立前社会化管理的(1250.27±23.5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937,P〈0.01)。结论健康助理系统的成立,可以保障患者安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明显降低医院经费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综合培训对产科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运用基础知识分层培训、案例分析、反思讨论等方法对产科25名护士进行系统综合性培训,分别于培训前及培训后6个月采用评判性思维测量表( CTDI-CV)对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并比较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经系统综合培训6个月后,护士的CTDI-CV总评分从(242.6±23.2)分提高至(338.4±2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79,P<0.01)。培训后患者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18.2±1.7),(17.7±1.9)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50,3.174;P<0.01)。结论运用基础知识分层培训、案例分析、反思讨论等方法对护士进行系统综合性培训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提高其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BL教学模式在EICU护理查房中的应用及效果,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方法选取EICU护士32名为研究对象,2010年采用PBL护理查房模式为实验组,2009年采用传统查房模式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终期考核、科研成绩以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91.00±1.89)分与技能操作成绩(93.03±3.1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6.99±6.95)分和(89.03±4.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167,3.569;P〈0.05);实验组发表论文(9篇)高于对照组(2篇);实验组护士对查房方式满意度(93.75%)高于对照组(7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79,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95.83%)高于对照组(8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30,P〈0.05)。结论与传统的护理查房模式相比,PBL查房模式更能提高护理查房的效果,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使护患关系更和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模式对提高肝病区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及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肝病区实施医护合作模式,并与2011年1-12月未实施医护合作模式前进行对比,分析两阶段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医护合作态度及医、护、患三方面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医护合作模式后护士专科知识考核评分(92.36±4.62)分、实操评分(91.25±3.76)分显著高于实施前(85.78±5.02),(85.32±4.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323,4.116;P<0.05)。实施医护合作后医生合作态度评分(65.36±10.46)分、护士合作态度评分(64.33±11.27)分显著高于实施前(52.36±8.28),(51.98±9.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986,6.023;P<0.05)。实施后医生、护士、患者满意度分别为100.00%,93.33%,96.00%显著高于实施前55.56%,53.33%,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986,7.129,9.442;P<0.05)。结论对肝病区应用医护合作模式可提高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增强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医生及患者满意度,促进科室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职业病护理评估方法与模式的研究设计和应用价值。方法构建职业病护理评估方法与标准,分病种进行设计,编制护理量化评估表。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深圳市5种常见职业病(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职业性慢性苯中毒、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肺尘埃沉着病)234名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107例和观察组1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评估方法(统一的职业病科首次护理评估单)及护理,观察组采用新设计的护理评估方法(入院时采用各病种的首次护理评估单,再采用各病种护理量化评估表)进行评估,并相应实施护理干预。比较护理人员采用两种职业病护理评估方法对不同病种、不同等级的职业病患者的身心症状护理评估效果及评估能力,并对患者、护士及医生作满意度调查,对护士职业病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考核。结果观察组护理记录合格率、护理操作指导合格率分别为98.5%,98.4%,对照组为90.5%,9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分别为6.16,5.16;P〈0.05);观察组初级责任护士评估完整率及初级、高级责任护士评估差异率分别为96.9%,1.6%,均优于对照组的89.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06,5.16;P〈0.05);评估设计研究前后患者及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40.35±4.86)分比(47.28±1.99)分、(41.06±3.52)分比(48.21±1.47)分]、护士职业病相关知识技能考核成绩[(82.52±5.24)分比(93.89±0.62)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17.76,13.00;t=10.16;P〈0.01)。结论职业病护理评估方法与模式的构建使专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稳步提高,全面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和二级医院中合理的护理排班方法,以保障维和伤病员护理的开展。方法在维和二级医院护理工作中界定各班次职责,公平排班及安排外出活动,并实行"一岗两编"制和安排助诊班。将排班模式更换前后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综合质量评分、护理文件书写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改进护理排班后,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84.9±4.6)%上升到(96.0±1.0)%,护理综合质量由(90.6±2.4)分上升到(98.4±1.4)分,护理文件书写由(90.6±1.0)分上升到(95.0±3.8)分。结论科学的护理排班有助于调动护士的积极性,营造女队员之间的团结氛围,稳步提高护理质量,有力保障了各项护理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