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所致癫(痫)在术前脑电图(EEG)检查对于致(痫)灶定位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的以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资料20例.术前进行1至2周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捕捉至少3次临床发作与其脑异常放电后进行手术,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严格根据癫(痫)手术要求进行定位评估,切除致(痫)灶,对EEG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癫(痫)发作完全消失(满意)12例,癫(痫)发作减少50%以上(良好)6例,效果差2例,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对于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致的EEG定位评估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埋藏电极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疒间)致(疒间)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电极脑电图(EEG)不能明确癫(疒间)致(疒间)灶的3例难治性颞叶癫(疒间)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方法埋置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V-EEG监测进一步定位致(疒间)灶.结果:3例难治性颞叶癫(疒间)患者通过颅内电极V-EEG监测,并依据发作初始期的EEG异常放电特征确定了致(疒间)灶,并进行病灶切除.结论:依据发作初始期颅内电极EEG(疒间)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能够为难治性癫(疒间)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CBZ)与丙戊酸(VPA)控制临床发作后中药辅助修复癫(痫)患者脑部异常灌注灶的疗效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的动态变化.方法:检查200例病人治疗前后的发作间期SPECT显像、长程EEG及CT和(或)MRI,抗癫(痫)药发作控制后加入中药,对比性研究其结果.结果:①CBZ控制组:病因明确者65例,治疗前SPECT异常88例(88%).异常灌注灶143个.V-EEG异常82例(82%),(痫)样放电为86.6%.CT和(或)MRI异常34%.治疗后SPECT正常增加24%(P<0.05),异常灶减少34.3%.V-EEG正常增加19% (P<0.05),(痫)样放电减少28.1%;②VPA控制组:病因明确48例.治疗前SPECT异常90例(90%).异常灌注灶为137个.V-EEG异常90例(90%),(痫)样放电率为97.8%.CT和(或)MRI异常12例(12%).治疗后SPECT正常增加52% (P<0.05),异常灶减少55.5%.V-EEG正常增加46% (P<0.05),(痫)样放电减少70.5%.结论:VPA组修复异常灌注灶和消除、减少(痫)样放电的疗效明显大于CBZ组(SPECT正常增加52∶24例;异常灶减少55.5%:34.3%;(痫)样放电减少70.5%:28.1%);中药修复异常灌注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埋藏电极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电极脑电图(EEG)不能明确癫痫致痫灶的3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方法埋置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V—EEG监测进一步定位致痫灶。结果:3例难治性颡叶癫痫患者通过颅内电极V-EEG监测,并依据发作初始期的EEG异常放电特征确定了致痫灶,并进行病灶切除。结论:依据发作初始期颅内电极EEG痫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能够为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枕叶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9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致痫灶的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OLE)病人,开顷埋置硬脑膜下条状、栅格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确定发作起源区,再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16例埋置硬脑膜下电极,3例联合应用硬脑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V-EEG监测36~192h(平均68h),均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EEG情况。行枕叶致痼灶切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3例发作消失(EngelⅠ级),4例偶发(EngelⅡ级),2例发作减少75%以上(EngelⅢ级)。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OLE中,开颅埋藏硬脑膜下电极、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可精确定位致痫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与皮层脑电图(ECoG)在外科手术切除难治性癫痫致痫灶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难治性癫痫患的临床发作类型,术前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以及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反复多次多点进行检测的结果,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MRI异常8例,正常20例;所有病例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检查中均记录到痫样放电,而且20例(71%)记录到临床发作,痫样放电部位57%位于右额,颞,中央区;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检测全部病例亦见痫样放电,46.5%集中于右颞部,32%位于右额,颞,中央区。结论:难治性癫痫患的手术治疗效果与癫痫灶的定位密切相关,MRI,VEEG,ECoG对难治性癫痫的痫灶定位有重要价值,其中皮层脑电图(ECoG)能更准确地认定痫灶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对颞叶内侧癫癎(MTLE)致痼灶定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MTLE患者的发作间期及发作期V—EEG提供的致癎灶的侧别信息,并与术中深部电极检测到颞叶内侧部位的痫样放电的侧别进行比较。结果:发作间期、发作期V-EEG能定侧的分别是23例(68%),29例(85%)。与术中深部电极检查定侧符合的分别是20例(87%),26例(90%),两者的定侧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LE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呈单侧分布或分布有绝对的侧别优势时,定侧意义较大,与发作期EEG对致癎灶定侧意义相当。  相似文献   

8.
本组病人均为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癫痫,术前脑电图(EEG)检查25例(83%)异常,其中,痫样放电20例(80%),慢波改变5例(20%),皮层电图(ECoG)30例(100%)异常,均为痫样放电。术后3个月—2年随访,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有24例(80%),6例临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复查EEG除4例(13.3%)异常,其余EEG均为正常。术前与术后EEG阳性率相差显著,因此,我们认为ECoG在癫痫灶切除中应用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脑电图(EEG)改变及抗(癎)药物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视频脑电图(V-EEG)改变及抗(癎)药物的治疗.结果:42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以颞叶癫(癎)症状多见,脑部磁共振(MRI)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炎性水肿、或合并出血等破坏性病灶,V-EEG以慢波改变及局灶性 (癎)样放电为主.结论: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V-EEG改变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癫(癎)发作症状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作用,临床需个体化选择抗(癎)药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78例术中采用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病灶切除前对致痫灶区行皮层电极描记,记录有无痼样放电和范围,对痫灶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采用联合手术方法进行病灶切除,之后再次或多次描记,以判断痼样放电有无减少或消失,对有痫样放电的皮层再次进行软膜下横切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78例患者,术前均在预定的致痫灶局部记录到棘波、棘慢波、尖波和尖慢波;致痢灶切除后即时监测结果显示其中有7例痫样放电完全消失,56例痫样放电明显减少、背景波幅降低,15例在病灶周围仍散在有明显痫样放电,经再次处理后减少,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至4年,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精神状态改善。其中发作消失51例(65%),发作明显减少(75%以上)16例(21%),发作减少(50%以上)7例(9%),发作无变化4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在癫痫外科手术中运用颅内电极进行脑电监测,能进一步明确致痂灶部位、监测异常波出现的范围及异常程度,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在不同监测时程记录到的异常放电和临床发作的阳性率,以评价不同时程V-EEG监测在癫(癎)诊断和分型中的意义.方法:对139例V-EEG监测结果分别于记录开始后的20 min及2、4、8、12、24 h等6个时点进行分析,并分别研究所记录到的异常放电和临床发作的阳性率与不同癫(癎)类型、发作频率及睡眠状况的关系.结果:(癎)样放电及临床发作检出率均有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短程(2 h内)V-EEG监测记录到癫(癎)组(癎)样放电者已达71.5%,非癫(癎)组临床发作者为56.5%,而记录到癫(癎)性发作的病例为6.9%.结论:虽然这些阳性率均有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的趋势.但考虑到既能满足癫(癎)的确诊及分型最基本的需要,又可避免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除必须手术治疗者需作更为细致定位外,一般2 h的V-EEG监测时程是切合实际需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痫)的术前致(痫)灶精确定位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36例外科治疗的顽固性癫(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全部随访半年以上,其中按谭启富标准,疗效满意24例(67%),显著改善9例(25%),良好3例(8%),均无永久性神经功能废损,亦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术前各种方法联合应用致(痫)灶的精确定位、术中依据患者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正确的处理是提高顽固性癫(痫)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Xian发作患者致Xian灶病理改变的特点。方法:对6例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Xian发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进行临床、神经电生理、神经心理及头颅CT检查,术中在脑皮层电图监测下作病侧前颞叶切除术,并作致Xian灶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6例病人手术切除致Xian灶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有脑微血管的基底膜增厚与周细胞变性,均为非特异性改变。6例中术后发作减少>50%者1例,发作消失者5例,说明Xian灶定位正确,手术切除成功。结论:难治性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癫Xian病人,其致Xian灶病理学检查多见周细胞变性及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Xian灶切除后可使发作消失或减少,若药物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癫(癎)外科中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癫(癎)发作的起源和定位的作用和意义.方法:120例患者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其中73佣监测中可见明确的局灶性(癎)样放电,结合临床发作形式和发作期脑电图以及影像学检查,73例为症状性癫(癎),且均有手术治疗的意愿,经准确定位癫(癎)灶后,实施手术治疗,手术中均行皮层脑电图监测(CoEEG).23例脑电检测中发现明显(癎)样放电,因放电灶分散或位于功能区或因脑肿瘤伴发癫(癎)或患者发作不太频繁且不愿意接受开颅手术者,行伽玛刀治疗.结果:73例开颅手术者,术中均监测到皮层棘波放电.术后随访6~24个月,发作停止者70例,明显减少者2例,无显著改善者1例,有效率99%.结论: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癫(癎)术前评估定位致(癎)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癎发作患者癎灶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 发作患者致 灶病理改变的特点。方法:对6例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 发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进行临床、神经电生理、神经心理及头颅CT检查,术中在脑皮层电图监测下作病侧前颞叶切除术,并作致 灶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6例病人手术切除致 灶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有脑微血管的基底膜增厚与周细胞变性,均为非特异性改变。6例中术后发作减少>50%者1例,发作消失者5例,说明 灶定位正确,手术切除成功。结论:难治性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癫痫病人,其致 灶病理学检查多见周细胞变性及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灶切除后可使发作消失或减少,若药物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电图(癎)样放电对癫(癎)灶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9例癫(癎)患者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癎)样放电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发作期脑电图(癎)样放电检出率为94%,发作间期为9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对癫(癎)的诊断和癫(癎)灶的定位有重要意义.发作间期脑电图(癎)样放电对癫(癎)灶的定位价值接近于发作期脑电图(癎)样放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癎)(PSE)患者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结果与临床资料的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卒中后癫(癎)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临床发作症状和V-EEG改变特点,同时分析异常放电部位与卒中病变部位、类型以及发作类型的对应关系.结果:V-EEG对卒中后癫(癎)阳性检出率为85.3%,与常规脑电图检出率的30.9%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SE发生与卒中病变部位有明显相关性,脑叶出血或脑梗死累及大脑皮层区的发生率较其他部位的病变明显增高;V-EEG的异常放电部位、程度与卒中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发作类型有高度关联性.结论:V-EEG能显著提高PSE阳性检出率,(癎)样放电与卒中病变部位和性质密切相关,并有助于明确其癫(癎)发作类型,指导临床选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额-中央区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 )所致癫?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癫?术后病理明确为额-中央区FCDⅠ、Ⅱ型的患者共25例,分析发作先兆、发作类型、影像学、脑电图、术后疗效等资料,分析癫?的临床特点。结果:术后随访9~38个月,平均随访(18.68±8.10)个月。84%的患者预后良好。术前每日发作患者占88%,64%的患者起病后可有半年至5年的无发作间歇期。出现发作前先兆者占56%,其表现以肢体的发麻或恐惧感觉为主;发作症状学以运动发作为主要表现。88%的患者发作间期EEG出现病灶侧的慢波活动,28%的患者病灶脑区出现持续性节律性?样放电,68%的发作期 EEG能定位或定侧致?灶。磁共振(M RI)对于FCD的检出率为88%,不完全切除致?灶仍然是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结论:频繁发作、药物难治性是FCD的主要特点;局灶性躯体感觉先兆和运动发作有助于额-中央区致?灶的定位;影像学和EEG能帮助FCD的诊断;致?灶切除不完全仍然是术后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对癫(痫)尤其是夜间发作次数多于白天者的临床诊值.方法:对136例癫(痫)患者(第一组)及92例夜间发作次数多于白天的癫(痫)患者(第二组)的常规图(REEG)与A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一组患者中REEG检出的(痫)样放电率为24例(17.6%),AEEG为79例(58.1%),第二组分别为18例(19.6%)和65例(70.7%),两组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总异常率第一组REEG为33.1%,AEEG为71.3%,第二组分别为41.3%和85.9%,两组两种方法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第一组有42例(30.8%)监测到临床发作,第二组有57例(62.0%)监测到临床发作.结论:AEEG监测对癫(痫)尤其是夜间发作次数多于白天者的诊断,以及鉴别非(痫)性发作性疾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在癫(癎)外科门诊就诊并行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病人的特点,初步筛选可能需要手术的病人.方法: 回顾性总结800例行V-EEG监测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情况、MRI检查及前期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前期均诊断为癫(癎).60.6%为男性病人,74.5%的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下.发病年龄10岁以下者占32.9%,有可能相关病因者占26.9%,76.3%为部分性发作,平均每月发作次数超过4次者占31.3%,癫(癎)合并假性发作者占2.8%.66.4%常规脑电图异常,80.9%的病人描记到发作期脑电活动,从开始监测到出现临床发作平均需要30 h以上,临床以部分性发作为主.30.0%的病人有影像学异常.结论: 癫(癎)外科门诊病人以部分性发作为主.V-EEG监测结果可作局部(癎)灶定位,尤其是发作期EEG,对发作性质的鉴别、癫(癎)类型判断以及致(癎)灶定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