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囊性肾癌较少见,且其表现特殊,易与单纯性或多发性肾囊肿等良性病变相混淆而延误治疗。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回顾性分析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患者的CT资料,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31~67岁,平均52岁。病程为1周~4年。右肾4例,左肾3例。肾中下极4例,上极2例,中极1例。  相似文献   

2.
囊性肾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苑任  韩萍  史河水 《放射学实践》2001,16(6):400-401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表现,旨在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复习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肿瘤位于左肾8例,右肾3例;肿瘤与肾脏构成“8”字形7例,单囊9例,多囊2例;囊壁厚薄不均8例,伴壁结节7例,囊内见片状物6例;11例肿瘤实性成份均有中度以上强化,肿块超出钙化之外4例。结论:囊性肾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是较有价值的常用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囊性肾癌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囊性病变是一组疾病,周康荣等[1]根据Gleason分类提出的修改方案中将这一组疾病分为9种,多数属良性,其中囊性肾癌(cystic carcinoma of kidney)较为罕见,约占肾癌的2%[2],易被误诊为单纯性或多发性肾囊肿而延误治疗。本研究对12例经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囊性肾癌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囊性肾癌的术前正确诊断率。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2例中,男3例,女9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54岁,临床症状:无痛性肉眼血尿4例,腰背部不适4例,其余4例无症状,在体检时发现。12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证实为透明细胞癌10例,颗粒细胞癌2例。1.2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囊性肾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均行CT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分析CT表现.结果 18例共18个病灶,平扫时18个病灶表现为低或稍低密度、混杂密度,少数为均匀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后16例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动脉期14例病灶囊壁、分隔或壁结节早期明显强化.结论 囊性肾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CT增强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肾复杂良性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5.
小肾癌螺旋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肾癌的CT表现特征。结果:8例小肾癌中,平扫6例呈低密度,稍高密度和等密度各1例。增强扫描皮质期6例全瘤范围明显强化,1例轻中度强化。1例小囊性肾癌,增强后皮质期囊壁及囊内分隔明显强化。实质期及肾盂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肾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囊性肾癌的超声与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及CT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例证实的25例囊性肾癌的超声及CT表现。结果:依据各种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将囊性肾癌分为:单房囊肿型,多房囊肿型,附隔、壁结节型和囊实混合型四类。其特点为:囊壁及囊内间隔局部不规则增厚或附有实性结节,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增厚的囊壁、间隔或附壁结节内可见强化。结论:超声及CT检查对囊性肾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囊性肾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囊性肾癌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癌21例,探讨其CT表现,并对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中15例表现为囊实性肿物,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可见强化,3例显示囊壁不规则增厚,1例表现为囊壁局限性毛糙,1例显示囊液内可见漂浮的云絮状影,1例显示囊内间隔增厚;5例可见实质内钙化,呈点状、线状及外周囊壁弧形钙化。结论:强化的实性成分是确诊恶性病变的主要依据,下列征象也提示恶性病变:①囊壁不均匀增厚,边缘毛糙;②囊液浑浊,可见漂浮物;③囊内间隔的结节状增厚;④囊壁的不规则钙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MS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囊性肾癌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囊性肾癌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囊性肾癌14例,其中多房型9例,单房型5例。有壁结节者6例,无壁结节者8例;壁及分隔厚薄不均匀者12例,囊壁光滑者2例。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明显或中度强化。结论:囊性肾癌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肾囊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囊性肾癌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囊性肾癌的CT和MRI表现。结果:囊性肾癌16例,囊壁不规则增厚12例,间隔不规则增厚8例,囊壁结节10例;囊性病变内出现异常软组织影6例,和/或囊性病变周围肾实质内出现异常软组织影4例;钙化2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增强8例,中度增强5例,轻度增强3例。结论:囊性肾癌的CT、MR表现有一定特征,表现典型者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囊性纵隔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囊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纵隔肿瘤的CT资料。其中纵隔囊肿37例,肿块内的囊性改变超过肿块70%以上者21例。将58例病例先按纵隔7分区定位缩窄鉴别诊断范围,后在全面观察肿物的瘤-心脏大血管界面(mass-cardiovascular interface,MCI)、囊壁的厚度、囊内缘清晰度、囊内容物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囊性影像的CT特点。结果:①纵隔囊肿的CT表现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囊壁薄而边缘清晰,无强化或轻度强化;②胸腺类囊性肿瘤多位于前中区,囊壁可厚可薄,除凸出型外,MCI的余三种类型均可见,但灌铸型仅见于此种病例中;畸胎瘤多位于前中区,囊壁多厚而不规则,均为凸出型;前肠源性囊肿多位于中中区,囊壁薄,以平坦型为主;心包囊肿多位于前下区,囊壁薄,均为凹陷型;神经源性囊性肿瘤则均居于后区,多无MCI。结论:囊性纵隔肿瘤定性诊断的征象较少,需全面观察其影像学所见作分析性判断。仔细观察囊性肿瘤的壁、边缘以及MCI的表现无疑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多房囊性肾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与其他复杂性肾囊性病变在临床、病理及影像学方面的不同特点。方法搜集本院2007年至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复杂性肾囊性病变64例,包括MCRCC患者17例,囊性肾癌(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28例,肾脏囊性良性病变19例,回顾性分析三组病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及CT特征。结果 (1)MCRCC组与良性病变组囊液性状均以浆液状为主(分别为82.4%,52.6%),CRCC囊液以浑浊坏死为主(64.3%);MCRCC组临床T分期明显低于CRCC组(P=0.001);(2)MCRCC与肾良性病变主要分布在BosniakⅢ级(64.7%∶57.9%),CRCC主要分布在BosniakⅣ级(67.8%)。CRCC组囊液CT值中位数明显高于MCRCC与良性囊性病变组(30.6∶15.8∶10.6,P=0.019)。MCRCC与CRCC病灶内软组织影大小存在明显差异(P=0.000)。结论 MCRCC在临床、病理及影像学方面均显示其恶性程度低于CRCC,甚至在某些方面与肾脏囊性良性病变有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小肾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小肾癌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0例中病灶呈等密度影3例,稍低密度影6例,稍高密度影1例;增强均有强化,其中2例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结论小肾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能较准确地确诊,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与囊性肾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二者术前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采用盲法研究,回顾性分析6例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及14例囊性肾癌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6例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均为囊实性病变,但实性成分多少不等;其中BosniakⅢ型5例,BosniakⅣ型1例。14例囊性肾癌中,8例为透明细胞癌囊变,BosniakⅢ型7例,BosniakⅣ型1例;6例为多房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均为BosniakⅡF型。增强扫描示: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实性部分在皮髓期呈轻度或中等程度强化,并随时间延迟强化程度增加;多房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皮髓期菲薄间隔轻至中度延迟强化;7例BosniakⅢ型透明细胞癌囊变,皮髓期增厚间隔明显强化,1例BosniakⅣ型透明细胞癌囊变增厚间隔及结节皮髓期显著强化,二者强化程度较高,实质期强化程度均减退。结论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囊性肾癌MSCT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肿瘤实性成分的多少、间隔的形态以及增强方式可以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报道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MRI表现,并与8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相对比。结果肿瘤直径为2.5~8.0cm,乳头状肾细胞癌CT、MRI表现的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有完整的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在CT、MRI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诊断小肾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6例均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8例病灶呈稍低密度,5例为等密度,1例为稍高密度,2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为14例,中度强化为2例。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皮质期扫描应作为小肾癌CT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癌囊性改变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对此类肾癌的鉴别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囊性改变肾癌,包括多房囊性肾癌10例、透明细胞癌21例、乳头状细胞癌13例,比较3组病例的CT征象。结果10例多房囊性肾癌均呈多房性改变,囊液平均CT值为(15.8±5.6) HU,囊壁及分隔较薄,4例壁结节直径>5 mm,8例囊壁及间隔呈早期中度强化。21例透明细胞癌中,9例呈多房性改变,囊液平均CT值为(32.5±6.7)HU,囊壁及间隔较厚,19例壁结节直径>5 mm,20例呈“快进快出”明显强化。13例乳头状细胞癌中,4例呈多房性改变,囊液平均CT值为(26.1±5.6)HU,囊壁及间隔较厚,12例壁结节直径>5 mm,12例呈轻至中度延迟强化。结论肾癌囊性改变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肿瘤有无假包膜、囊液CT值、囊壁及分隔厚度、附壁结节大小、边界及强化方式均有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肾癌的CT诊断(附3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分期及与肾盂癌的鉴别。方法:对3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行常规平扫及静脉闭注法增强CT,其中5例行动态CT扫描。观察其CT征象并分期。结果:典型肾癌表现为大小不等肾肿块,混杂密度占多数(16例),含高密度成分11例。增强后其实质及边缘不同程度一过性强化。少见有囊性、脂性和致密性肿块及全肾受累者。根据Robson分法,Ⅰ~Ⅳ期各有9、12、7、7例。诊断正确率91%。结论:依据典型表现可准确诊断及分期,邻近肾盂及广泛浸润者宜与肾盂癌鉴别。  相似文献   

18.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恺  凌爱香  陈再智  徐忠飞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34-1035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CT图像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病变位于右肾8例,左肾5例。病灶直径4~25cm,平均13cm。病灶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5例伴附壁结节,2例见囊壁钙化,增强后囊壁、分隔和壁结节可有强化。结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鉴别时仍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包括50例透明细胞癌、17例乳头状癌、8例嫌色细胞癌和2例集合管癌,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肾皮髓期和肾实质期),测量肿瘤、腹主动脉及邻近正常肾实质的CT值,并计算肿瘤与主动脉、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同时评价肿瘤的强化方式,对不同病理亚型肿瘤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透明细胞癌在皮髓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时肿瘤与主动脉、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0.01),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均匀强化常见于透明细胞癌(92%)、乳头状癌(82.4%)和集合管癌(100%);而均匀强化常见于嫌色细胞癌(62.5%),其与透明细胞癌(P=0.010)和乳头状癌(P=0.017)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CT增强扫描时分析肿瘤与主动脉和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及强化的均匀度对肾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雁  张谨  戴景蕊  周纯武   《放射学实践》2010,25(1):71-74
目的:测定正常肾脏皮质的各灌注参数,探讨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灌注表现,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灌注是否有差异。方法:73例肾细胞癌,其中透明细胞癌65例、乳头状癌3例、嫌色细胞癌5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分别测量肾癌病灶、患侧肾脏及对侧肾脏正常皮质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肾脏皮质BV、BF、MTT及PS分别为(23.53±5.71)ml/100g、(454.32±110.90)ml/(min·100g)、(3.62±1.38)S、(63.95±18.85)ml/(min·100g)。肾癌病灶BV、BF、MTT及PS分别为(17.17±8.34)ml/100g,(261.96±175.86)ml/(min·100g)、(7.08±3.42)s、(25.07±13.20)ml/(min·100g)。其中透明细胞癌BV、BF、MTT及PS分别为(17.97±8.30)ml/100g,(279.61±177.02)ml/(min·100g)、(6.85±3.39)S、(25.78±12.94)ml/(min·100g);乳头状癌BV、BF、MTT及PS分别为(4.82±2.93)ml/100g,(52.00±51.77)ml/(min·100g)、(11.74±3.63)s、(11.90±5.12)ml/(min·100g);嫌色细胞癌BV、BF、MTT及PS分别为(14.22±3.21)ml/100g,(158.49±49.79)ml/(min·100g)、(7.26±1.77)s、(23.69±17.41)ml/(min·100g),肾细胞癌BV、BF、PS较正常肾脏皮质减低(P〈0.01),MTT较正常肾皮质增加(P〈0.01)。透明细胞癌BV、BF均较乳头状癌高(P〈0.05),透明细胞癌MTT较乳头状癌低(P〈0.05),透明细胞癌BV、BF均较嫌色细胞癌高(P〈0.05),透明细胞癌BV、BF均较非透明细胞癌高(P〈0.05),余各病理亚型间各参数无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可以直观地反映肾细胞癌与正常肾脏组织的灌注差异,且各病理亚型的血流灌注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