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受检人员尤其是高危人群(结节性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采用多方位,多角度检查,以清晰显示肝内小肝癌的声像图特征及血流情况。结果:健康体检中经腹部超声检查发现无临床症状的小肝癌发病率逐年增多。结论:健康体检超声检查可发现无临床症状的早期小肝癌,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
张树恒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37(3)
目的 评价超声体检对无症状的早期肾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近年来我院超声检查中所发现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无症状的、29例早期肾癌病例的全
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无症的早期肾癌中有27例是在超声体检中被发现占93.3%,有两例是非体检超声检查中偶然发现占0.06%.结论 超声体检是
目前发现无症状的早期肾癌的有效方法,对该病具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许春梅综述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09,(5):476-479
探讨小肝癌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进展。随着仪器的改进,灵敏度的提高,高分辨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诊断小肝癌有较大的进展,目前超声发展较快的三维成像技术、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小肝癌有较大的价值,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能迅速、灵活、准确地对肝脏肿瘤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肝胆肿瘤科的住院患者,共发现病灶96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超声造影,观察肝癌病灶造影前与造影后的良恶性评分以及小肝癌病灶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结果造影前以及造影后评定为1~5分病灶分别为0、10、32、38、26和0、0、4、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高分化癌及透明细胞癌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13.2±4.8)s、(65.1±12.2)s和(43.4±4.2)s、(276.5±54.3)s及(27.4±9.8)s、(143.2±23.3)s,高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最长,低分化癌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造影下肝硬化小肝癌病灶不同病理分型与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开始消退时间有明显关系。超声造影能明显提高对肝硬化小肝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二维超声对原发性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提高二维超声对小肝癌的的早期发现及诊断率.方法 对20例直径小于3.0 cm小肝癌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T、MRI及血清甲胎蛋白检测结果对比,最后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结果 超声对小肝癌检出率极高,20例小肝癌声像图表明,直径小于1.0 cm的肝癌,肿块多为低回声型,大于2.0 cm者,肿块多为稍高回声或混合回声型;小肝癌甲胎蛋白检测率不高.结论 超声是早期发现小肝癌的重要筛选工具,且优于其它检查方法,并能为临床提供早期信号. 相似文献
6.
特殊部位小肝癌超声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选择2003-06/2008—12我院健康体检经超声诊断为特殊部位小肝癌患者28(男25,女3)例,年龄22~69岁.其中有肝病史者11例(结节性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采用B超诊断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4.5MHz,多方位,多角度检查,以清晰显示肝内特殊部位小肝癌的声像图特征及血流情况.患者空腹,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行肋缘下、肋间依次探查.尽量缩小超声探测盲区,提高近膈顶区病变的显示率,检测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采取①从肋缘下斜切并侧动探头进行连续扫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经超声、甲胎蛋白(AFP)检测及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47例。结果 超声发现47例小肝癌患者中,术前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89.4%,AFP〉500 ng/v为标准,检出率为31.3%。结论 超声检查是早期诊断小肝癌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发性肝癌应用超声微创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临床资料采集广东省中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肿瘤科治疗的70例复发性肝癌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施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行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相较于对照组68.57%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无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疼痛(65.02±7.41)分、生理功能(62.85±8.75)分、总体健康(60.45±8.57)分等相较于对照组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生存率85.71%比对照组62.86%高(P<0.05)。结论:复发性肝癌使用超声微创介入治疗的疗效显著,能控制病灶进展,改善生存质量,提升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张立涛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28(3):47-4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孤立性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孤立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特征,造影后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9例病变中,6例动脉期快速强化,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模式 2例呈“快进慢出”模式 1例呈“慢进慢出”模式.造影前仅4个病灶诊断为恶性或恶性倾向 造影后7个病灶获得定性诊断,诊断的正确率达78%.结论:超声造影中小肝癌的增强模式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部分病灶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仍需结合其它影像学方法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30例,分析其超声影像资料。结果 CDFI显示病变周边Vmax(80.30±9.10)cm/s,RI(0.70±0.11),28个(75.68%)可探及动脉频谱;病变内部Vmax(58.17±8.24)cm/s,RI(0.72±0.13),32个(86.49%)可探及动脉频谱。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动脉相均呈高增强,动脉中晚期或门脉早期快速廓清,呈快进快退表象。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而分化程度高者的开始廓清时间明显晚于分化程度低者(P〈0.05)。结论小肝癌CDFI和超声造影具有特殊的征象,超声造影并能初步评价其病理分化程度,可以提高正确诊断率,因此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小肝癌共39例及肝脏良性小肿瘤18例进行分析。结果肝脏良性、恶性小肿瘤的二维图像表现有一定区别,但部分病例表现相似,并有部分小肝癌在二维图像上难以显示,组织谐波显像(THI)对小肝癌的图像显示清晰,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能量多普勒(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CDE血流显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率,小肝癌病灶内及周边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S)及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P〈0.01),小肝癌患者的肝动脉PS及RI明显高于良性小肿瘤的患者。结论THI能为小肝癌提供高清晰度的声像图,结合CDFI及CDE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 (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HCC患者34例,均采用MSCT平扫以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并比较病灶的表现。结果34例患者中共检出40个病灶,平扫检出率为65.00%(26/40),动脉期为92.50%(37/40),门静脉期为70.00%(28/40),延迟期为90.00%(36/40);动脉期以高密度影为主(92.50%),静脉期以低密度影为主(67.60%),延迟期以低密度影为主(80.00%),动脉期与延迟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门静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期联合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92.50%(37/40)。结论 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能够准确反映SHCC病灶强化的特征,对SHCC的早期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446例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难治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中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及策略,讨论此类肝癌行规范化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在超声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引导下,对大体积肿瘤、富血供肿瘤及邻近周围解剖结构肿瘤采用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及策略规范化RFA,共治疗HCC 468例,其中有22例因肿瘤巨大、弥漫多发或明显侵犯周围脏器而行姑息性RFA,余446例HCC为本文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7例,女性79例。共680人次(828个病灶)行经皮RFA治疗,平均大小(3.6±1.4)cm,规律性随访时间3~119个月。结果:1个月总体灭活率为97%(803/828灶),复发率为7.2%(60/828灶),总体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3%、61.3%、47.0%。其中>3.5 cm肿瘤灭活率为90.8%(275/303灶),3.1~5.0 cm和>5.0 cm肿瘤5年生存率分别为45.1%、35.9%。邻近胆囊、膈肌、肠管及大血管肿瘤占总体病灶40.3%(334/828灶),邻近胆囊肿瘤灭活率为93.5%(58/62灶),邻近膈肌为92.5%(123/133灶),邻近肠管为92.4%(61/66灶),邻近大血管为93.2%(68/73灶)。本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3.1%(21/680人次),包括腹腔内出血5例、胆管损伤4例、血性胸水2例、肠穿孔3例、针道种植转移7例,仅1例发生肠穿孔相关死亡。结论:规范化RFA治疗方案及个体化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大肿瘤、特殊部位肿瘤的灭活率并降低并发症,从而提高射频疗效及安全性,并拓展RFA对中国肝癌治疗的适应证范围,具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消融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通过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大小、数目及分布,探讨其对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164例确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并符合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入选标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81例射频消融前采用SonoVue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CEUS组),83例射频消融前未行超声造影检查(对照组).男121例、女43例;年龄38~72岁,平均52.4岁.造影前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平均直径超声造影组3.6 cm,对照组3.5 cm.治疗后采用常规超声,增强CT和/或超声造影等影像检查进行规律性随访.结果超声造影组81例造影后9例(11.1%)因发现肿瘤数目 〉5个 (5例)、范围测量〉8 cm(2例)、侵及2支大血管或肠管(2例)被确定为非射频消融适应证,余72例101灶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超声造影新发现≤1.7 cm 8例12灶中,5例为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治疗后随访病例,3例7个灶为肝细胞癌卫星灶.另有16灶为常规超声不能定性或误诊良性,经超声造影确认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两组随访6~36个月,超声造影组与对照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5.0%和89.6%(P〉0.05).对照组新生率高于超声造影组(22.9% vs 9.7%,P〈0.05).结论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有助于筛选适应证,显著减少新生转移病例.造影所获信息为早期检出微小癌灶提供了手段和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射频消融对肝癌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小肝癌的声像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早期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个小肝癌的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表现,主要分析肿块的边缘回声、侧方回声、内部回声、后方回声、肿块与周边血管的关系及肿块周边与内部的血流性质、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发现45个病灶具有明显团块效应,多为低回声,周边可有声晕,侧方可有声影,后方回声可增强,周边血管可受压、中断。病灶最大为3cm,最小为1.1cm,另有3个病灶未检出,总的检出率93.8%。所检出病灶周边及内部均有血流信号,其中88.9%为动脉,11.1%为门静脉。动脉显示为高速低阻型。肿瘤体积与血流速度有一定关系,即肿瘤越大,肿瘤内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越高。结论:小肝癌具有较典型的声像图特征,超声可作为诊断小肝癌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30例肝内胆管癌(ICC)患者,30例乙肝后肝硬化(LC)患者,30例转移性肝癌(MCA)患者,30例健康者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蛋白的含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含量。 HCC组患者血清GPC3蛋白、AFP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当以3.5μg/L为诊断界值时,GPC3对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76.7%。 AFP联合GPC3后能将HCC的检出率由73.3%提高到88.3%。血清GPC3的浓度与患者HBV感染情况以及肿瘤大小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肿瘤数目以及门脉癌栓无关。血清GPC3对HCC的诊断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联合AFP检测可以提高HCC的检出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 2 (angiopoietin 2 ,Ang 2 )在肝细胞性肝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ng 2、CD 34在 34例人HCC及其癌旁组织的表达 ,并分析Ang 2、CD 34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1)CD 34在HCC表达明显 (P <0 0 1) ,而在癌旁组基本弱阳性表达 ;(2 )Ang 2在HCC组织明显表达 ,而在癌旁组织表达较少。 结论 :人HCC血管生成增加 ,Ang 2和肝癌的血管生成相关 ,可能参与肝癌的血管生成的调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