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食亦     
导师张琪教授擅长治疗疑难杂症,随同出诊受益非浅,体会甚深,现举一食亦病,以供参考.食亦谓病人能食易饥而瘦,首见于<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简明中医辞典>:"食逪古病名……又称食亦.  相似文献   

2.
肝气郁结证的PET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医理论历来有"肝与脑相关"的认识,肝主谋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生理上,<辨证奇闻>中云"目之系,下通于肝,而上实属于脑";经络上,<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病理上,<辨证奇闻>中云"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大虚,不能应脑","肝气实则怒,虚则悲",此都说明了中医肝与脑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痰、瘀、虚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属于中医"咳嗽"、"哮病"、"喘证"、"肺胀"等范畴,是以肺脏病变为主的肺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论述,<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经脉篇>又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诸病源候论·气病源候论>云:肺主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塞,故气上喘逆.<金匮要略>有"痰饮咳嗽","咳嗽上气"等专篇论述,用小青龙汤治疗"咳逆倚息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支饮不得息";射干麻黄汤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咳而上逆……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等等.  相似文献   

4.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经>对咳嗽已有较深刻认识,<素问·咳论>所云"皮毛者,肺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形寒饮冷伤肺为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及"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两篇,从表里寒热虚实例述咳嗽病证,既体现咳嗽病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也说明凡邪气如疲饮、热邪、燥邪、风邪等伤肺即可致咳,所列诸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喜用.金元时代,刘完素对咳嗽的病因病理有进一步的研究,<河间六书·咳嗽论>指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行,止于肺则为咳嗽",强调湿在咳嗽发病中的作用,提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厥"首见于<内经>,其中关于厥证的论述总的来说不外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手足厥冷为主要表现,如热厥,寒厥;二是以昏迷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如煎厥,薄厥.而在<伤寒论>中则主要论述了前者,该文阐述了张仲景关于厥证的辨治规律.  相似文献   

7.
当归,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干归,列于中品.<神农本草经>较早的记载了本药的功能:"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张仲景在其著作中,配有当归的方多达十余方.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崩漏下血,妊娠腹痛,胎动不安以及血虚受寒,手足厥冷等病证.  相似文献   

8.
"大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1].又<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相似文献   

9.
“厥”在《内经》中出现较多,除有专篇论述外,还散在于许多篇章中,其含义较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指导致气机厥逆的病邪《灵枢·邪客》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类经·不卧多卧》注:“邪气逆于藏腑”,可见,此“厥气”即指“邪气”。本段论述的失眠证,是由于邪气客于脏腑,迫使卫气只行于阳分而不能入于阴分,导致阴阳不和所致。《素问·调经论》亦说:“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类经·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注:“厥气,寒厥之气也。或寒气伤藏,或食饮寒凉。”说明这里的“厥气”亦乃“邪气”之义,原文系指下焦阴寒之气过盛,则寒气上逆而积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以干支纪年为庚午。按照运气理论以天干定运,以地支定气。乙庚化金,庚为奇数,故本年大运为岁金太过,子午化少阴君火,故本年司天之气为少阴君火,在泉之气为与之相应的阳明燥金。初之气客太阳寒水加主厥阴风木,二之气客厥阴风木加主少阴君火,三之气客少阴君火加主少阳相火,四之气客太阴湿土加主太阴湿土,五之气客少阳相火加主阳明燥金,六之气客阳明燥金加主太阳寒水。大寒节交于  相似文献   

11.
失眠的论述最早见于《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1] 152,说明阴阳失和是失眠的关键.《灵枢·邪客》阐述了失眠的病机,“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1]126,治则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方剂为“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可见,阳之所以不得入于阴,是因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而厥气又有虚实之分,根据虚实补不足、泻有余,使阴阳相通,失眠可愈.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噫气郭树苗,李凤云(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噫者饱食之息即暖气也,噫为胃气因阻郁而上升有声之证,《灵枢·口问》篇:“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其病机主要是胃气上逆,胃主降,以通降下行为顺,若遇外邪,饮食不节等因...  相似文献   

13.
心痛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谓,<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则首次正式提出胸痹之名.对于心痛的治疗历来就众说纷纭.现就心痛从肝论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素问·厥论篇>云:"太阴之厥,则腹胀后不利."其中"大便难"、"后不利",即指大便不通或不畅.<素问·举痛论篇>还提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认为便秘的病机属热闭津亏.至清代沈金鳌著<杂病源流犀烛>专设"大便秘结源流",系统阐释便秘的病机有胃虚、热秘、冷秘、风秘、血热、血分枯燥、津液亡失之分.本院魏品康教授从医40余年,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独特见解,认为患者此病经年,多数迭经清热利下之品乏效,故临证当重视健脾治本,辅以通腑治标,兼施润法增液行舟,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于侧,受益匪浅.现将魏师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梦交,即梦中性交。又称梦接纳,梦与鬼交,梦与邪交。本病临床并非鲜见,但现有妇科文献专篇涉及则少。早在《内经》就有梦交的论述。《灵枢·淫邪发梦》说:“厥气……客于阴器,则梦接纳。”并根据“有余于外,不足于内”的病机特点,提出了“补之立已”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解酒刍议     
于大猛 《光明中医》2007,22(12):55-56
1 解酒的原则 酒虽出于谷,却与谷之性味迥异.<灵枢>云:"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酒不必经胃腐熟运化,随即游溢于脾,散布于肺,外达于皮毛而为面赤身热,下输膀胱而为溲多而黄.  相似文献   

17.
《灵枢·邪客篇》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足乔)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之奈何?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秫米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又《素问·逆调论篇》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  相似文献   

18.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景岳全书·杂证论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护胃,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如胃气受戕则内伤难复,故经有上损及胃,下损及中皆在难治之例.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信有 《世界中医药》2007,2(2):101-102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痛、痞满、嘈杂范畴。系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性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病理上主要表现为黏膜腺体萎缩,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当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在中度以上时则有癌变可能。1病因病机本病发病原因,不外寒邪客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3个方面。寒邪客胃系指腹部受凉,或恣食生冷,致寒凝气滞,胃失和降,收引作痛。《素问.举痛论》谓:“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饮食不节系指暴饮暴食,恣食肥甘,损伤脾胃,食滞不化,气滞络阻,则痞满疼痛。情…  相似文献   

20.
气厥乃厥证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本病多因强烈精神刺激使气暴逆于上,而致碎然仆倒,不省人事.为常见急症之一.笔者多年来采用手法抢救数例,不用药物及其他疗法,均应手取效.本法简便易行,不受条件限制,取效快捷.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