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庭暴力的产生具有异质性,暴力行为不能仅通过一种学说解释。对家庭暴力的分型研究有利于针对各种不同的家庭暴力行为采取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本文对多种家庭暴力的分型方式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与抑郁症自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家庭暴力与抑郁症自杀的联系,并探讨了针对家庭暴力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家庭暴力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的产生具有异质性,暴力行为不能仅通过一种学说解释。对家庭暴力的分型研究有利于针对各种不同的家庭暴力行为采取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本文对多种家庭暴力的分型方式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物质滥用与家庭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物质滥用和家庭暴力的复杂关系 ,以及物质滥用者中家庭暴力的评估和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5.
物质滥用与家庭暴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物质滥用和家庭暴力的复杂关系,以及物质滥用者中家庭暴力的评估和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酒依赖共病双相障碍患者家庭暴力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的酒依赖共病双相障碍患者78例,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根据有无家庭暴力,将患者分为有家庭暴力组(研究组,n=35)和无家庭暴力组(对照组,n=43),采用自制一般资料和家庭暴力情况调查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定,比较两组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征,分析家庭暴力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两组WCST完成分类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及持续性应答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0. 01);两组MoCA总评分、抽象和定向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 01);家庭暴力与MoCA总评分、抽象及定向因子评分呈负相关(r=-0. 265、-0. 326、-0. 273,P均0. 05);家庭暴力与WCST完成分类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数因子评分呈负相关(r=-0. 258、-0. 377、-0. 237,P均0. 05)。结论有家庭暴力的酒依赖共病双相障碍患者较无家庭暴力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更严重,家庭暴力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家庭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婚姻稳定的影响。方法:应用青岛市家庭暴力调查问卷对青岛市两个居民小区等已婚居民采用随机选择的方法入户调查,根据是否存在夫妻暴力行为将所调查对象分为暴力组与非暴力组进行相关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婚龄6~10年的夫妻、家庭收入过低或过高以及夫妻文化程度偏低是发生家庭暴力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家庭暴力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程,把握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文献为分析对象,利用情报学软件CiteSpace对1966年1月-2021年9月发表的20 417篇家庭暴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文献的数量、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结果 (1)2015年以后,关于家庭暴力的文献发表数量增长迅速;(2)在作者中,Kelsey Hegarty、Gene Feder等人的发文数量最多,作者之间的合作形成了部分小型合作团体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团体;(3)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紧密,发表论文数最多的机构是北卡罗莱纳大学,中心性最强的机构是波士顿大学;(4)热点关键词一直在发展变化,当前的热点主要是约会暴力、性暴力以及家庭成员对家庭暴力的感知和实施等。结论 家庭暴力领域研究人员众多且研究范围广泛,并诞生了许多新兴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家庭暴力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家庭暴力与抑郁症自杀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暴力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对 72例抑郁症患者 (有家庭暴力组 38例 ,无家庭暴力组 34例 )进行评定和比较 ;将自杀程度分为轻度 (偶尔有自杀想法 )、中度 (频繁有自杀想法 )和重度 (自杀未遂 )。结果  ( 1)家庭暴力与频繁有自杀想法 [比值比(OR) =11.333,χ2 =9.5 2 8,P =0 .0 0 6 ]和自杀未遂 (OR =16 80 0 ,χ2 =11 386 ,P =0 0 0 1)存在关联 ,且OR值随自杀程度的升高而增大 ;不同性别比较 ,家庭暴力与女性频繁自杀想法和自杀未遂均存在关联 ( χ2 =8 2 2 4和 5 4 90 ,P <0 0 5 ) ,仅与男性自杀未遂存在关联 ( χ2 =6 4 2 9,P <0 0 5 )。 ( 2 )有家庭暴力组的总社会支持分 [( 35 32± 9 5 1)分 ]低于无家庭暴力组 [( 39 6 2± 6 74 )分 ,t=2 19,P <0 0 5 ];EPQ的神经质 (t=- 2 6 4 )、精神质 (t=- 2 10 )和消极应对评分 (t=- 2 5 6 )均高于无家庭暴力组 (均P <0 0 5 )。结论 家庭暴力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呈明显关联 ,且存在性别差异 ;患者的社会支持、个性和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对此关联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人口学资料、既往史、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人格诊断问卷(PDQ4 )早年不良家庭环境问卷等对38例具有家庭暴力行为和40例无家庭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以下各项差异显著:有既往攻击行为史及酒滥用史,早年不良家庭环境,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病史,BPRS总分、敌对猜疑、焦虑抑郁,PDQ4 中人格障碍等因素。结论:精神病理症状、心理社会因素和病理性人格障碍与家庭暴力行为明显关联,可作为其主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饮酒及攻击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心理需求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达州市2所初中和2所高中的1 2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基本心理需要问卷(BPNS)、道德推脱问卷(MDS)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进行调查。通过链式中介效应分析家庭暴力与青少年饮酒及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需求和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结果 CTQ-SF与BPNS评分呈负相关(r=-0.160,P=0.012),与MDS和AHRBI评分均呈正相关(r=0.330、0.250,P均0.01);BPNS与MDS和AHRBI评分均呈负相关(r=-0.220、-0.270,P均0.01);MDS与AHRBI评分呈正相关(r=0.420,P0.01)。家庭暴力对饮酒及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041(P0.05),家庭暴力对心理需求、家庭暴力对道德推脱、心理需求对道德推脱、心理需求对饮酒及攻击行为、道德推脱对饮酒及攻击行为的效应值分别为-0.468、0.536、-0.241、-0.412、0.094(P均0.05),家庭暴力对心理需求至道德推脱对饮酒及攻击行为总效应值为0.295(P0.05)。结论心理需求和道德推脱在家庭暴力与饮酒及攻击行为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家和妇女组织已指出家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也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但对这些家庭的孩子关注甚少,目睹父亲侮辱母亲的儿童也可能成为这种暴力的受害者。曾有不少人研究过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普遍认为不和睦的婚姻和暴力对男孩比对女孩的行为障碍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庭男性躯体施暴者的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为进一步干预家庭暴力提供帮助。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56例社区家庭男性躯体施暴者和44例社区正常对照组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家庭功能问卷进行评定。结果家庭暴力男性躯体施暴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他们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养育方式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暴力男性躯体施暴者有较少的社会支持和较多家庭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家庭暴力临床特点及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在我院门诊心理咨询的18例儿童青少年家庭暴力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结果:18例患儿中,男15例,女3例,年龄11~17岁。病程1.2年,发生诱因:18例中8例(44.4%)因升入初中后母亲反复絮叨,4例(22.2%)因竞选班干部落选,3例(16.7%)因考试成绩不理想,2例(11.1%)因学习压力大,1例(5.6%)因受老师批评后发病。临床表现为谩骂父母,以后表现为殴打父母。经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并配合小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后,痊愈12例(66.7%)、好转6例(33.3%)。结论:儿童青少年家庭暴力的发生有一定的诱因,健康教育有利于家庭暴力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疆酒依赖男性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及社会文化学因素,以期为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酒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调查问卷进行访谈.酒依赖患者均来自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戒酒科及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酒依赖诊断标准,均为男性,按其有无家庭施暴史分为施暴组(87例)和无施暴组(84例).结果 酒依赖男性患者中施暴者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汉族酒依赖男性患者施行家庭暴力者比例较高;施暴组年龄、总体收入均低于无施暴组;个体职业者、离婚者明显多于无施暴组(P<0.05);两组受教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暴组中在成长过程中曾经看见或听见父亲打骂家庭成员或在童年期曾被家庭成员打骂者多于无施暴组(P<0.05).结论 酒依赖男性患者施暴组家庭关系不良,收入偏低.在成长经历中接触过暴力史的酒依赖男性患者易实施家庭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气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遗传、免疫、早产、低出生体重、应激、母亲抑郁和焦虑、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养育质量和类型、婚姻质量及家庭暴力等生理及社会心理学因素对婴幼儿气质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16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暴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报告各种精神疾病160例所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结果造成伤害73人,死亡135人,其中精神分裂症占63.8%,精神发育迟滞占10.6%,反应性精神病占7.5%,癫痫占6.3%,伤害夫妻一方者占48.8%,伤害亲属者占23.1%,伤害父母及子女者分别占15.6%及12.5%,资料显示,精神病人实施家庭暴力主要系疾病症状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的家庭暴力行为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家庭暴力调查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戒酒科及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愿意接受研究的138例住院酒依赖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施暴组(n=80)的主观支持得分(25.90±3.70)、客观支持得分(31.39±3.25)、支持利用度得分(7.40±1.67)和社会支持总得分(64.73±5.04)与无施暴组(n=58)的主观支持得分(26.81±3.62)、客观支持得分(31.28±3.18)、支持利用度得分(7.64±1.92)和社会支持总得分(65.72±5.0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暴组积极应对得分(31.94±5.64)、消极应对得分(20.39±4.31)与无施暴组积极应对得分(33.12±6.36)、消极应对得分(19.67±4.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行为与其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学特征及罹患精神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学特征及其罹患精神障碍的状况.方法 对318例家庭暴力施暴者(施暴组)和310名所在地区、家庭结构和家庭身份与施暴组相匹配的无家庭暴力者(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神经症筛选表,以及精神病筛选表进行评估.结果 (1)施暴组的SCL-90总分以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和附加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EPQ中的神经质评分(48.3±10.2)分高于对照组[(45.3±10.0)分,P<0.01];TCSQ中的消极应对分(29.61±8.28)分高于对照组[(26.97±7.28)分,P<0.01];SSRS中的社会支持总分(37.42±8.22)分、客观支持分(12.17±3.54)分、主观支持分(17.79±5.01)分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7.42±2.04)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79±6.56)分、(12.82±3.01)分、(20.15±4.04)分、(7.82±1.96)分;均P<0.05~0.01].(2)精神疾病检出率:施暴组(6.9%,22例)的高于对照组(1.3%,4例;P<0.01).(3)Logistic回归:敌对因子(P=0.011,OR=1.665)、消极应对方式(P=0.037,OR=1.027)和重性精神疾病(P=0.033,OR=9.597)是施暴的危险因子,主观支持是施暴的保护因子(P=0.000,OR=0.909).结论 家庭暴力施暴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和较高的精神障碍检出率,他们也需要心理干预、医学干预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20.
酒精使用障碍(AUD)是当今影响精神心理健康的严重问题,其患病率居高不下,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AUD所带来的社会功能缺陷、司法犯罪、家庭暴力等问题不断增加,并且可导致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造成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AUD的遗传机制涉及众多神经递质,环境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其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AUD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