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代医家对中药的煎服方法颇为重视,如李时珍说:"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清代名医徐灵胎也认为:"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全面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临床著作,载方113首,用药91味,组方严谨。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辨证纲领,而且对于方药的应用也有独到之处。其所载方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以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疾病,重在辨证施治,但中药汤剂的正确煎服法是增强疗效的重要环节。我在多年的临床调剂中,深深体会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的)。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伤寒论》中方剂的煎煮法、愈兆及调摄法等,是《伤寒论》理、法、方、药诊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仲景精于辨证施治、善于遣方用药的具体体现之一。现将《伤寒论》中有关煎药方法、欲愈征兆及调摄方法等相关内容分析如下,以供临床参考。1煎药法煎药方法是方药发挥效用的重要环节,正如徐大椿所言"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仲景《伤寒论》中方剂的煎法,并不是单一的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基于对药方及证候等多方面、多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临床遣方用药之圭臬,中医学者对其理、法、方、药之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药物煎煮法方面则不甚详尽,一方之效与不效与药物煎煮法密切相关。故从《伤寒论》五泻心汤所主病机、药物组成与煎煮法的关系切入,探讨"麻沸汤渍之"和"去滓再煎"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6.
龟板、鳖甲先煎法的探讨浙江省平阳县人民医院(325400)黄秀芝【关键词】龟板鳖甲煎服法《医学源流论》云:“煎药之法,最宜深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故正确的煎煮方法是保证临床药物疗效的重要方面,尤其中药先煎、久煎、后下、另炖等许多特殊煎法。龟板、...  相似文献   

7.
汤剂的煎服法恰当与否,对疗效有一定影响,古代医家均予以重视。如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说明煎药方法对药效至关重要。已故名医张锡纯先生,学习前人经验不仅限于医理,而且对古方煎服法等细微之处也善于学习。他对《内经》所载半夏秫米汤的煎法十分赞赏:“观古人每服一方,并其所用之薪与水及其煎法、服法,莫不详细备载,何其用心之周至哉”。在古人的启迪下,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汤剂的煎服法叙述甚详,并有独到之处。兹就其特点,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中药的煎煮法直接影响着疗效。徐灵胎曾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因此准确的掌握中药煎煮法,对每个医者与病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仅对《伤寒论》中的煎煮方法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剂型的选用《伤寒论》是我国古代最早采用多种剂型治疗疾病的医书。全书113方采用了汤、丸、散及肛门拴剂、灌肠剂等五种基本剂型。这五种剂型各俱所长、各有所用。仲景根据病之新久缓急、邪之深浅、禀赋之强弱,药性之寒热  相似文献   

9.
曾宪斌 《江西中医药》2009,40(12):11-12
中药煎煮的质量优劣,直接与疗效相关。清代名医徐灵胎把煎药方法提到很高的位置。他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医学源流论》)火候、水量和煎煮时间等是中药煎煮方法中很重要的方面,其中煎煮火候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一环。诚如李时珍所云:“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相似文献   

10.
中药汤剂是祖国医学使用最早的一种剂型。汤剂具有煎煮方法简单,易于服用,吸收快,适于中医辨证施治等特点;从古至今已应用数千年。汤剂的煎煮方法也是一门科学。历代医学家十分重视煎者人及煎煮药方法的选择。如《伤寒论》95个汤剂及《金匮要略》等方均注明煎煮法。元代名医王好古说:“病人服药必择人煎药,能识煎药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煎药用陶器,除油垢腥秽。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布滤去粗,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相似文献   

11.
1中药的煎法 我国历代名医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这讲的就是煎法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东汉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其条文论述精当,理、法、方、药具备,开后世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针对疾病和患病个体,辨证施治,立法选方而作仲景方,精简不杂、立意明确、疗效突出。并详细叙述了相应方剂的剂型、煎药溶媒、煎煮方法、给药方式、服药频次、服药时间、药后调理方法等,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调护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仲景方的煎服法进行归纳及总结。  相似文献   

13.
浅谈《伤寒论》中方剂的特殊煎煮服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必备环节。《伤寒论》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经典,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迄今中医药学者对《伤寒论》中一整套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但大多侧重其辨证施治原则和经方证要,忽略了有关药物煎煮和服用方法的论述,而药物煎煮法则又是“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若失其中一环,则有失全局之忧。药物煎煮不当,则每有前功尽弃之患,煎煮和用法的正确与否能直接影响方剂的治疗效果。仲景之书,辨证精湛,立法组方皆有真意存乎其间,对方药煎煮服法也寓有深意。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先煎与后下、泡服、去滓再煎、煎煮用水及服药后的调护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方剂的煎煮方法论述非常详细,其中蕴涵着诸多科学的认识且经过后世长期的临床实践检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后人借鉴。学者细心研读,必有心得。  相似文献   

14.
中药汤剂煎煮法与疗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能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具有吸收快、疗效迅速的优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徐灵胎日:"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现代研究更证明了这一点,并用科学的方法已对此加以改进[1].  相似文献   

15.
当前 ,汤剂仍是中医治病的主要剂型。它因适合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 ,具有疗效显著等优点 ,二千多年来 ,久用而不衰。历代医家对中药汤剂煎煮法颇为重视。明·李时珍说 :“凡服汤药 ,虽品物专精 ,修治如法 ,而煎药者卤莽造次 ,水火不良 ,火候失度 ,则药亦无力。”清·徐灵胎说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乎此。”可见 ,中药煎煮法 ,对疗效影响甚大。目前 ,因煎煮方法不当 ,致使中药治疗效果下降 ,药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 ,应强调煎煮法中先煎、后下及复煎问题。现结合笔者体会 ,分述如下。1先煎法需先煎…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经方汤剂的煎法与现代用量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中药的煎煮是影响药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仅在《伤寒论》112个方剂中,汤剂就有98个,并且每方后都注明了详细煎服方法,充分体现了张仲景对煎服法的高度重视。《伤寒论》明确煎煮方法,不但强调了煎煮方法的重要性,更与疗效、有效成分的溶出量有关,而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用量的大小。关于经  相似文献   

17.
古今经方煎服方法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源流论》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煎服方法对疗效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药煎药机煎药法与传统煎药法利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药物剂型 ,可随临床需要加减配伍药物 ,增强疗效或制约毒性 ,具有吸收快 ,发挥疗效迅速 ,制备简便等优点。汤剂煎煮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疗效。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 :“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 ,药之效不效 ,全在乎此”。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对汤药的煎煮除传统的煎煮法外 ,出现了不少新式煎煮法 ,如高压灭菌锅煎法、远红外煎法等 ,其中以韩国中药煎药机较为先进。笔者试就传统煎药法与新式煎煮法作以比较。1 传统煎药法的特点传统煎药法是以水为溶媒 ,直火加热的一种煎药方法。传统煎药法历史悠…  相似文献   

19.
潘金波 《中医杂志》2011,52(12):1013-1015,1022
从溶媒、煎法、煎煮火候与时间、服法、药后调护等方面论述了《伤寒杂病论》汤剂的煎服法,探讨其临床意义。张仲景根据溶媒特性、患者体质、病情轻重、药物气味、病证特点选取合适的煎服方法,使得方剂发挥最大的疗效,减少毒副反应。《伤寒杂病论》汤剂的煎服法对方剂疗效影响重大,奠定了中医煎服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煎煮过程对中药复方汤剂临床效果影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中药的煎煮,不仅是有效成分的溶出过程,而且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分进行化学反应,重新整合的过程。笔者现针对煎煮过程中相关因素对中药复方汤剂临床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