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固县于1990年和1995年分别对240例麻风治愈者进行了两次畸残调查,五年中畸残的人次、部位和程度(总分)分别增加了46.75%、53.05%和48.78%;DDS单部治愈组畸残的增加,有非常显著的差异。MDT治愈组则无。作者认为应尽快全面开展麻风康复,并就麻风治愈后畸残加重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的麻风畸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于1990-1992年在全省开展了麻风畸残普查和抽样调查。全省的麻风畸残率为63.08%,在MB为62.15%,PB为64.83%,Ⅰ、Ⅱ、Ⅲ级畸残分别为10.02%、30.78%和22.27%。治疗期、监测期到完成监测后的畸残率依次递增(3824-49.69-71.52%),差异非常显著,畸残程序亦以此顺序递增(Ⅱ+Ⅲ级畸残的构成比分别为76.75-81.85-85.19%),差异显著,表明  相似文献   

3.
四川于1990~1992年在全省开展了麻风畸残普查和抽样调查。全省的麻风畸残率为63.08%,在MB为62.15%,PB为64.83%,Ⅰ、Ⅱ和Ⅲ级畸残分别为10.02%、30.78%和22.27%。治疗期、监测期到完成监测后的畸残率依次递增(38.24%→49.69%→71.52%),差异非常显著,畸残程度亦以此顺序递增(Ⅱ+Ⅲ级畸残的构成比分别为76.75%→81.85%→85.19%),差异显著,表明病人完成治疗后仍可出现新畸残和畸残加重。抽样资料显示,民族、文化程度、职业、麻风型别及治疗的规则性对畸残的发生发展均有明显的影响。麻风反应与手部畸残的关系较与足部和眼部的更为密切;在致视力障碍方面兔眼和角膜感觉障碍分居第1、2位。继发性畸残的比例甚高,达80%以上,程度亦严重,故自我护理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勐腊县近70年麻风新发患者畸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勐腊县历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麻风畸残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分析勐腊县麻风患者391例,麻风新发病例畸残率46.04%(180/391),其中2 级畸残率44.50%(174/391)。延迟期2~5年、5~10年、≥10年的麻风患者发生畸残风险分别是延迟期<2年的2.49倍(P=0.018)、4.8倍(P<0.001)和14.56倍(P<0.001);家外传染的麻风畸残风险是家内传染的1.93倍(P=0.030);有麻风反应的麻风畸残风险是没有反应的2.36倍(P=0.010);神经损害数2~4条和>4条的麻风畸残风险分别是神经损害1条的3.37倍(P=0.029)和5.09倍(P=0.009)。结论:勐腊县麻风畸残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延迟期、家外传染、麻风反应、神经损害数。  相似文献   

5.
1139例麻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39例麻风用MDT。新PB223例,治疗半年时间治愈42例(18.8%),142例有效(63.7%);治疗1年治愈116例(52%),102例有效(45.7%)。用过其它治疗的PB240例,用MDT半年和1年时,治愈数分别为98例(40.8%)和182例(75.8%),有效数分别为131例(54.6%)和54例(22.5%)。单用DDS愈后复发的PB21例,用MDT半年和1年,时治愈分别为0和  相似文献   

6.
调查1522例用MDT的麻风患者中的畸残,发现畸残率为57.9%,其中I组63.3%,Ⅱ-Ⅲ级36.%。Ⅱ-Ⅲ级畸残者在手、脚、眼及面部以爪形指、足底溃疡、兔眼和面瘫的发生率最高分别占39.6%,28.5%、13.6和3.7%、Ⅱ-Ⅲ级畸残主要性在MDT前,在用MDT后发生新畸残的也较多,建议对有畸残者用MDT时并用6个月的强地松。引起畸形主要是无痛性神经炎。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1986 ̄1993年新发现麻风3642例,以线索调查发现的最多(34.4%),其次是门诊和自报。发现率由1986年的2.21/10万,降到1993年的0.84/10万,平均年递减14.82%。MB/PB之比无显著变化。新病人中15岁以上儿童的比例无变化,男女比值由4.8减到3.1,Ⅱ和Ⅲ级畸残在20%左右。贵州省的麻风仍处于流行状态,需加强麻风知识的普及,以早期发现病人并及时给予MDT。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7-1992年的麻风流行资料,用数学模型评价了新疆基本消灭麻风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麻风患病率和发现率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5)。MDT的覆盖率和规则率持续稳定的上升,同时现症病人中的型比和Ⅱ级上畸型亦逐年增高。推测在本世纪末全疆约95%的流行县可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用改良酶联免疫斑点15试验(简称 M-Dot-ELISA)对麻风家内接触者(HC)血清进行了麻风杆菌特异性酚酚糖脂I(PGL-I)抗原检测。75例HC均经麻风杆菌明胶微粒凝集试验(ML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证实为麻风杆菌特异性抗体阳性者。结果表明:①75例HC中抗原阳性者16例,阳性率为21%。接触多菌型麻风(MB)者的抗原阳性率(28%)明显高于接触少菌型麻风(PB)者(0%),两者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01 )。②抗体弱、强阳性组的抗原阳性率和抗原量之间亦有极显著差异(P<0.01)。③40例正常人及10例经MLPA和ELISA检测证实特异性抗体阳性的非麻风患者血清标本,抗原检测均阴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采用rINF-γ皮下注射治疗了27例AD患者,经过3周及4~6周治疗后病情严重度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值均<0.001),而对照组13例患者皮下注射白蛋白后病情严重度积分无明显下降(P均>0.05);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48%)高于对照组(15%),但无统计学意义,4~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22%)(P<0.05)。rINF-γ的主要副作用为:发热、乏力、肌痛或/和关节痛。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rINF-γ皮下注射治疗了27例AD患者,经过3周及4-6周治疗后病情严重度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值均<0.0010,而对照组13例患者皮下注射白蛋白后病情严重度积分无明显下降(P均>0.05);3周后治疗组总效率(48%)高于对照组(15%),但无统计学意义,4-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22%)(P<0.05)。rINF-γ)的主要副作用为:发热、乏力、肌痛或/关  相似文献   

12.
ELISA法检测13例PSS患者血浆DD水平,其浓度增高(P<0.05),并与血浆TAT是显著正相关(P<0.05),得回归方程,但与血浆PIC无关(P>0.05)。提示患者交联性纤维蛋白降解加速,纤溶作用增强,反映了凝血、纤溶系统活化、作用增强及动态平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ELISA法检测13例PSS患者血浆PIC水平.其浓度增高(P<0.05)。血浆PIC、TAT与DD均无直线相关性(P>0.05)。提示患者纤溶酶灭活增加,潜在性纤溶作用降低,易于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玉溪市现有存活麻风患者的畸残状况及康复需求,为今后制定畸残康复计划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全国麻风畸残康复需求调查表采用现场调查方式对玉溪市现有存活的麻风病人进行畸残登记,并了解其需求。结果本次调查了玉溪市现有存活的麻风病患者1024例,畸残率高达62.5%,Ⅱ-Ⅲ级畸残率达49.6%;畸残率随着发病年龄增加而略有所增加,45~54岁年龄较高;不同型别畸残率相同(P〉0.05);随着病期延长,畸残率略有所增加;面部畸残表现以脱眉最多(〉26.0%),手部以猿手最多(〉14.8%);麻风畸残患者需求包括生活、经济、防护用具、手术治疗等方面的需求。结论玉溪市现有存活病人中畸残率高,畸残患者需求是多方面的,麻风病康复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对193例麻风患者及治愈者作了口腔病治疗,其中MB132例,PB61例,现症29例,治愈者164例;男性138人,女性55人;年龄19-84岁,平均55.8岁,50岁以上的占76.1%,60岁以上的占36.2%。患龋齿者91人,其中MB组52人(39.4%),PB39人(63.9%)(P<0.01);有残根者181人(93.8%),其中MB组129人(97.7%),PB组52人(85.2%)(P<  相似文献   

16.
ELISA法检测13例PSS患者血浆DD水平,其浓度增高(P<0.05),并与血浆TAT是显著正相关(P<0.05),得回归方程,但与血浆PIC无关(P>0.05)。提示患者交联性纤维蛋白降解加速,纤溶作用增强,反映了凝血、纤溶系统活化、作用增强及动态平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ELISA法检测13例PSS患者血浆PIC水平,其浓度增高(P<0.05)。血浆PIC.TAT与DD均无直线相关性(P>0.05)。提示患者纤溶酶灭活增加,潜在性纤溶作用降低,易于成血栓。  相似文献   

18.
1480例麻风的畸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摸清麻风畸残的基本情况,于1987年对两个麻风病院、一个市和一个县的全部麻风现症患者及治愈者进行了畸残调查。调查用作者稍加改进的WHO畸残分级登记表,对畸残原因也作了调查。共检查1480人(男1108,女372,年龄8~92岁,平均49.48岁).结果:畸残者999人,畸残发生率为67.5%,其中现症患者及治愈者的畸残率分别为73.48%(241/328)及65.88%(753/1143);畸残发生于抗麻风治疗开始之前者达65.8%(340/609);2级及3级畸残者为80.95%(809/999),而1级者仅12.01%(120/999)。畸残发生之有关因素中最常见的是麻风反应及神经痛。麻风发病到发生畸残的时间在4年以内者占36.5%(365/999)。上述情况皆说明我国麻风畸残问题的严重性。作者强调,麻风病的静止不等于畸残的静止,控制麻风必须控制畸残,因此必须树立全面控制麻风的观念,必须把控制麻风的三个目标作为工作的主要目的:1,降低发病率,2、治愈患者并使之全面康复,3、预防畸残。此外强调了开展麻风康复工作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并对畸残调查工作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诊断延迟期与发生2级畸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麻风患者,分析诊断延迟与畸残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麻风患者130例,2级畸残组37例,非2级畸残组93例,麻风患者诊断延迟期和2级畸残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r=0.70,P<0.05)。诊断延迟期≥6个月的患者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是诊断延迟期<6个月患者的6.64倍。结论:诊断延迟是麻风患者发生2级畸残的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斑点试验改良法(M-Dot-ELIS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0例多菌型麻风患者治疗前后的99份血清进行了PGL-I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后及治疗中各段时间的抗原下降速度远快于抗体,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U=9.05,>2.58,P<0,01)。抗原量的下降以治疗后第1个月最快(79.14%),治疗第3个月时已下降99%以上,这提示抗原的检测可用于监测多菌型麻风的早期疗效,在发现耐药和抗麻风新药筛选方面亦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