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中央型肺癌 (CLC)肺门及纵隔血管侵犯的准确度 ,并评价横断面图像及其 4种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0例临床确诊及 2 1例疑诊的CLC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 ,并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表面遮盖显示 (SSD)、容积再现 (VR)技术对肺门、纵隔血管及肿瘤进行图像后处理。根据横断面图像和不同的重组图像分别评价CLC对肺门、纵隔血管侵犯的程度。其中 12例行手术患者 ,以术中观察结果为参照标准。结果 :3 8例CLC中 ,血管未侵及 5例 ,Ⅰ~Ⅲ级分别为 8、12和 13例 ;12例有术中观察结果者 ,横断面CT判断肺门、纵隔血管侵犯的符合率为 83 .3 % ,MSCTA的符合率为 10 0 % ,两组间经 χ2 检验 ,χ2 =7.15 ,P <0 .0 1。结论 :MSCTA能比较准确地显示CLC肺门、纵隔血管侵犯的程度与范围 ;MPR为首选应用的技术 ,SSD对显示肿瘤与受累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有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于等于3厘米实性周围型肺癌的MS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3 cm实性周围型肺癌的MSCT 征象,以提高肺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病理证实的3 cm以下实性肺癌的基本临床资料、病灶大小及MSCT征象(病灶形态、边缘形态、瘤肺界面、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用Fisher确切概率法、R×C列联表χ2检验、χ2分割法、非参数Mann-Whitney U、 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5例结节中圆形或类圆形 101例(96.19%),瘤肺界面清楚毛糙100例(95.24%),分叶85例(80.95%),毛刺60例(57.14%),棘状突起33例(31.43%),空泡征12例(11.43%),支气管扩张扭曲或截断的共55例(52.38%),胸膜凹陷征59例(56.19%),血管集束征35例(33.33%).≤1 cm肺癌的分叶(12例)明显低于2~≤3 cm组(29例) (χ2值=8.13,P<0.0125).鳞癌的男女比例(14GA9552)及病灶大小(2.12 cm±0.63 cm)均高于腺癌(45GA95542、1.72 cm±0.62 cm)(P=0.008 vs 0.032<0.05).腺癌与鳞癌间仅胸膜凹陷征有统计学差异(54例vs 4例,χ2值7.55,P=0.006<0.05).结论 3 cm以下实性周围型肺癌具有一定的MSCT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和肺鳞癌对支气管改变的特征性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胸部CT图像,根据病理分为两组:小细胞肺癌组(43例)、鳞癌组(46例).根据受累支气管在肿块中阻断点的情况分为三型:Ⅰ型,阻断点深入肿块不到1/3;Ⅱ型,阻断点深入肿块1/3至2/3处;Ⅲ型,阻断点深入肿块的2/...  相似文献   

4.
由于肺癌早期大多无明显症状,而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以至造成误诊而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1],导致治疗后的生存率显著下降。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增加患者治疗后生存期,给临床及医技科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要求[2]。现将我院研究的多层螺旋CT(MSCT)对早期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于监测中央型肺癌术后局部复发及胸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对55例110人次中央型肺癌术后胸部增强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支气管残端或吻合口复发9例,12人次。胸内淋巴结26例33人次淋巴结短径≥1 cm,其中14例结合临床及CT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中央型肺癌术后复发的监测,螺旋CT是最好手段之一,但对肿大淋巴结性质的评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增强MSCT与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92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均行MSCT增强扫描与HRCT扫描检查,以最终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MSCT增强扫描与HRCT扫描检查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9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55例。HRCT对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棘突征、细支气管相、短毛刺征、分叶征检出率均高于MS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明显低于HR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的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SCT增强扫描与HRCT扫描在诊断周围型肺癌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横断面及其 4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评价中央型肺癌 (centrallungcancer ,CLC)对气管、支气管树侵犯中的价值。方法  3 8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CLC者 ,全部在MX80 0 0MSCT扫描仪上进行扫描。扫描层厚 3 .2mm ,重建间隔 1.6mm ,螺距 1.0。全部病例均进行多平面重建法 (multiplanarreformation ,MPR)、表面遮盖显示法 (shadedsurfacedisplay ,SSD)、容积重建技术 (volumerendering ,VR)、仿真内窥镜 (virtualendoscopy ,VE)进行重建。由 2名医生共同评价CLC对气管、支气管树侵犯的情况。 12例手术者以手术结果为对照。结果  3 8例中 ,横断面CT评价 0~Ⅳ级分别为 0例、8例、14例、11例、5例 ,而MSCT图像后处理显示为 0例、10例、11例、12例、5例。 12例手术者 ,横断面CT的符合率为 75 % (n =9) ,MSCT图像后处理的符合率为 10 0 % (n =12 ) ,经检验 ,χ2 =6.0 ,Ρ <0 .0 1。结论 MSCT能更为准确评价CLC对气管、支气管树侵犯的范围和程度 ;MPR和VR技术应为首选应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张宏  余玉盛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2086+2089
本文收集2010年2月~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23例孤立性周围型原发性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周围型原肺癌的诊断价值[1~3],提高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本组23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48~82岁,平均66.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血丝等,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肺癌.其中鳞癌13例,腺癌7例,小细胞肺癌3例.  相似文献   

9.
肺癌按解剖学部位分为中央型与周围型,本文通过分析93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表现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相关性,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8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3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43例,年龄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成像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CT资料,CT扫描采用16层螺旋机,平扫加强化,随后进行1mm重建,传输到工作站进行SSD、MPR成像。结果SSD、MPR技术可多方位、立体、直观的清楚显示肺结节表面征象及空间关系,确切显示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肺血管集束征等周围型小肺癌的特征,SSD成像对分叶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SSD、MPR、2D横断图像三者结合可明显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毁损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32个病灶)行16层螺旋CT引导下射频毁损治疗.治疗中,利用多层CT软件功能,对病灶处进行二维多层面和三维重组,观察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治疗后1月或半年后再行CT扫描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显示明确,特别是利用三维重组技术更能清晰观察针尖所处的位置,病灶毁损较为完全.治疗后即行CT扫描,32个病灶周边都有渗出;有25个病灶密度减低;7个病灶密度变化不大.有18个病灶内部呈单个或多个小气泡影.1月或半年后CT复查显示,有2个病灶完全消失,25个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个无变化,3个增大.8例有肺部症状及体征者治疗后消失或减轻好转.结论:射频毁损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有确切疗效,16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组图像能准确引导治疗针进入目的位置,特别是对靠近心脏主动脉等重要器官的病灶射频毁损治疗比普通CT定位更精确、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成像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行CT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并与手术、纤维支气管镜(FOB)所见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VR能观察中央型肺癌癌肿累及气管、支气管腔的部位、形态、程度和狭窄的范围等形态改变,但不能充分显示病变本身;MPR能观察肿瘤的实质部分,肿瘤与气管、支气管的关系。结论MPR重建可显示病变本身以及病变与气管、支气管的关系;VR气管、支气管树图像直观显示气管、支气管与病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髂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患者行髂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方案为经患侧足背浅静脉以2.5~3.0ml/s注射浓度为150mgI/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延迟16~22s后开始扫描。利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重建。分析髂静脉的成像质量以及髂静脉疾病的影像特点。结果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CT血管造影。其中31例完全阻塞,9例管腔狭窄或见局部充盈缺损,10例完全通畅。图像质量优良率:优24%(12/50),良60%(30/50),差16%(8/50),总体优良率84%(42/50)。结论多层螺旋CT髂静脉成像对诊断静脉疾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9例乳腺癌平扫、增强以及重建图像。结果29例乳腺癌均为肿块型,2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9例边缘见毛刺,4例有皮肤改变,2例见乳头内陷,周围侵犯5例,16例见腋窝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及肺内转移3例,增强后肿块强化明显,CT值升高(49.85±32.65)HU;并行重建使肿块、周边结构呈立体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牛玉军  王忠彬  王志铭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33-113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其三维重组对中央型肺癌(CLC)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CLC患者,经MSCT平扫,增强动、静脉期扫描,二维多平面及曲面重组(MPR及CPR),三维容积重组(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窥镜重组(CTVE),同时均经支气管镜及其病理检查,44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并将各种重组诊断结果与横断面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58例CLC MSCT三维重组、支气管镜及手术分三型:腔内结节型5例,环状狭窄型19例,偏心狭窄截断型34例。MPR及CPR、MIP、CTVE诊断结果与横断面扫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VR差异则有显著性。结论:MSCT三维重组能准确分型诊断CLC,评价气管、支气管树肿瘤侵犯程度与范围,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输尿管微小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输尿管重建中显示输尿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实验组:27个取自患者的泌尿系结石,分别经设置不同扫描参数的单层螺旋CT(SSCT)和MSCT扫描。比较在设置不同扫描参数下SSCT和MSCT的结石检出率,检验不同扫描层厚与检出结石数的关系。临床组:35例腹部平片(KUB)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输尿管结石患者均行B超和MSCT扫描及输尿管重建。输尿管重建方法有: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表面遮盖成像。结果 实验组MSCT 5mm和10mm层厚扫描,然后分别以0.62.5mm和1.25mm层厚重建所得的图像,其质量及其显示出的结石数与MSCT相应同等薄层扫描(0.625mm和1.25mm层厚扫描)所得的结果完全一致。临床组35例40个输尿管结石,B超发现23例25个,检出率为62.5%;MSCT薄层重建结合输尿管重建后结石检出率为100%。并能清楚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及输尿管梗阻扩张的程度及范围。结论 MSCT常规平扫结合薄层重建特别是CT尿路造影(CTU)可提高结石检出率及评价输尿管有元梗阻及其程度。必要时增强扫描可评价患侧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中心肌桥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确诊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而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病例875例,男579例,女296例,年龄30~87岁,平均60岁。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心率>75次/min,重建相位区间为30%~40%,心率<75次/min,重建相位区间为40%~50%,获得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容积重组图像,从多角度显示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各主要分支。结果检出89例心肌桥患者,检出率10.2%。其中36例(40.5%)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50%)。发生于前降支中段者71例(79.8%),肌桥厚度0.06~0.55cm,其中20例近段伴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均接近50%。单纯心肌桥患者有心绞痛症状者39例,心肌桥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有心绞痛症状23例。结论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可以明确检出心肌桥,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具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64层CT及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CT及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R检查阴性而64层CT或MRI诊断骨折的51例外伤患者的多层CT及MRI表现.51例均行64层CT检查,28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64层CT显示骨皮质/骨小梁中断47例(47/51).22例(22/28)MR T1WI见骨皮质下或松质骨内不规则线状、条状低信号带,T2WI对应于T1WI低信号带仍可见形态相似的低信号;28例(28/28)MR T2WI对应于T1WI低信号带或64层CT显示的骨折线周围均见片状高信号水肿;6例(6/28)MR T1WI未见低信号带,64层CT显示骨皮质中断;4例(4/28)MRT1WI见松质骨内低信号带,64层CT检查未明确骨折线.结论:多层CT显示骨皮质细微骨折优于MRI,可作为隐匿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MRI对部分多层CT显示不明确的松质骨骨折的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部分阵发性房颤起源于肺静脉,肺静脉变异如一侧肺静脉共干及独立肺静脉是房颤异位起搏重要来源[1~3];肺静脉心肌袖在房颤触发和驱动中起着重要作用[4].应用多层螺旋CT对肺静脉进行影像学评价,已引起一些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后处理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34例骨肿瘤患者行MSCT扫描后,做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三维重建(3D),四维重建(4D)4种后处理。结果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了所有的肿瘤。MPR准确显示了肿瘤的范围及细微结构;MIP及3D能立体显示骨改变;4D能立体显示骨改变及肿瘤的范围和细微结构。4种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层面原始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骨改变及骨膜反应的形态。结论MSCT后处理对病变的显示全面准确,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对骨肿瘤做出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