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的近期预后 (住院期间 )及其影响因素 ,国内外研究较多 ,认为心力衰竭、猝死和心源性休克为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占构成比的90 % ) ;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状态又是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决定因素之一[1~ 3 ] 。本文首次将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猝死和心源性休克者做为高危人群 ,利用计算机进行入院指标多因素逐步判别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以期发现高危AMI患者预测因素 ,且能定量的表达预后状态 ,便于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及时对其加强监护和治疗 ,进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猝死风险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85例合并有AF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选取63例AF类型相匹配的患者。根据HCM Risk-SCD猝死风险预测模型,将63例HCM合并AF患者分为中高猝死风险组(n=18)和低猝死风险组(n=45)。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导管射频消融的远期预后。结果:平均随访期为(41.7±36.4)个月。中高猝死风险组患者首次消融成功率明显低于低猝死风险组(22.2%vs 53.3%,P=0.021)。中高猝死风险组患者重复消融后远期预后差于低猝死风险组(33.3%vs 73.3%,P=0.00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直径(OR=1.915,95%CI 1.071~3.445,P=0.006)和患者5年猝死风险(OR=2.901,95% CI 1.203~4.679,P=0.008)是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中高猝死风险HCM患者首次AF消融的有效性和重复消融的远期预后均差于低猝死风险HCM患者;对这些患者实施AF射频消融,尤其是重复消融应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及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是猝死的高危人群~([1]),大约2/3的猝死为冠心病所致,一半以上ACS患者的死亡表现为猝死,在该部分人群中,75%~80%患者是由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2])。AC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促发因素主要有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1])。ACS急性期即24 h内猝死的发生率最高,主要与冠脉病变程度、电解质紊乱、PCI术后缺血再灌注等因素有关~([3]),但是远期猝死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后高血糖多见,国内外资料表明ACI后入院时血糖水平在2型糖尿病与非2型糖尿病患者中均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是一个独立的预测远期病死率的危险因素[1].本研究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及其他因素与ACI患者梗死部位及住院期间预后的相关性,以评价血糖水平对ACI急性期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袁志敏 《新医学》2003,34(5):290-290
为评估用长疗程比索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远期疗效,作者汇总CIBIS和CIBISⅡ两项大型研究资料,共3288例业已确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接受比索洛尔或安慰剂两大组。长程用药并随访观察两组远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如总死亡、心血管病死亡、猝死、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及并发心肌梗死等的差异。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比索洛尔组死亡危险明显下降29.3%(17%比40%,P=0.00003),伴心血管病死亡危险和猝死风险亦明显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或院内死亡危险也减少近18.4%(11%比25%,P=0.00001)。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比索洛尔在防治充血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治疗前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联合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在老年脑梗死远期预后预测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9例老年脑梗死作为研究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35例和重度组32例。同时选取1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研究对象Hcy、FIB、NT-proBNP水平差异。统计研究组远期预后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cy、FIB、NT-proBNP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Hcy、FIB、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中度组和重度组Hcy、FIB、NT-proBNP水平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NIHSS评分、Hcy、FIB、NT-proBNP异常升高均为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Hcy、FIB、NT-proBNP及三者联合预测老年脑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0.812、0.844及0.917,以三者联合最大。结论治疗前Hcy、FIB、NT-proBNP水平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随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且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及相关因素,探讨其与6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老年脑卒中患者275例,连续记录入院后7 d的血压,在发病后6个月时评价预后(远期预后),对急性期血压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6岁,入院NIHSS评分>7分,急性期平均收缩压≥200mm Hg,急性期平均舒张压≥100 mm Hg是老年脑卒中患者6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坚持康复锻炼是老年脑卒中患者6个月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脑卒中急性期收缩压≥200 mm Hg、舒张压≥100 mm Hg、高龄以及NIHSS评分愈高提示预后不良,积极康复锻炼可改善远期(6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高达 130 0多万 ,而其中约 10 %~30 %是猝死 ,心脏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SCD)约占5 0 %。如按病种发生率统计 ,则冠心病为首位 [1 ] 。为了给临床提供预防猝死发生的依据。作者对 2 8例猝死  相似文献   

9.
丁文茂  李岚 《临床荟萃》2012,27(21):1897-1898,19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危及人民生命最危险的心血管疾病[1].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而致局部坏死,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猝死是其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对AMI患者发生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对预测猝死、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等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我院冠心病监护室近1年收治的AMI患者中发生猝死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探讨AMI患者发生猝死的可能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肱指数是否与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相关,在引入新的预后指标后,传统的监测指标是否还有意义。方法 纳入住院患者35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在出院后进行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倾向评分匹配分析血管功能指标是否为心血管病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中53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11例患者死亡。与无事件组患者比较,有事件组患者心力衰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者较多,踝肱指数较小。与存活组患者比较,全因死亡组患者踝肱指数较小。心力衰竭及ACEI/ARB类药物是影响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踝肱指数是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倾向评分匹配后结果表明心力衰竭及踝肱指数为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冠心病变亚组分析中,性别、心力衰竭、脑卒中、ACEI/ARB类药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踝肱指数是心血管病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踝肱指数是影响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引入血管功能监测指标后,仅踝肱指数及心力衰竭对心血管病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而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预后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后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锦和  杨振平 《临床荟萃》1992,7(11):491-493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渡过最初危险期后,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可发生顽固性心绞痛,再梗塞、恶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者(如高龄、高血压、高血疑状态、频发室早、梗塞范围大、左心功能较差、残余心肌缺血、多支冠脉病等),其病死率较低危亚组要高4~8倍。因此,为改善预后,提高AMI的远期存活率,就必须对AMI后患者特别是高危亚组采取积极的二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完整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是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的重要保护因素。肥胖会导致心血管病及病死率的增加。肥胖者比非肥胖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肥胖是猝死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极高,是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猝死的主要原因.监护室护士是主要观察和抢救措施实施者,需了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和重点监护内容,以及早识别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这对于成功抢救患者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59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随访1 a,比较患者急性期与随访1 a后的主要症状发生率。采用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末次随访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51例和预后不佳组(mRS评分2分)8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1 a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mRS评分0分)23例(39.0%),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评分1~2分)28例(47.4%),遗留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mRS评分3~5分)3例(5.1%),死亡(mRS评分6分)5例(8.5%);随访1 a后患者癫痫(6.8%)、精神行为异常(33.9%)、认知功能减退(32.2%)发生率明显低于急性期(72.9%、69.5%、71.2%)(P0.05),且未见癫痫持续状态、意识障碍或不自主运动发生;预后不佳组免疫治疗时机[35.0(18.0,52.0)d]长于预后良好组[13.0(7.0,28.5)d],发病后1、6个月mRS评分[4.00(3.25,4.75)、5.00(3.25,5.75)]均高于预后良好组[2.00(1.00,3.00)、1.00(0,2.00)](P0.05);发病后1个月mRS评分增高是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7.228,95%CI:1.845~28.310,P=0.005)。结论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预后较好,免疫治疗时机延迟与远期预后不佳有关,急性期后神经功能未恢复提示长期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取卡培他滨化疗方案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分析其与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5例行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治疗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化疗前后CEA、CA199水平,分析2项指标与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化疗前,CEA、CA199基线水平正常和升高患者在平均无进展生存期和平均总生存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与化疗前基线水平比较,CEA、CA199水平下降幅度≥25%的患者平均无进展生存期和平均总生存期均长于下降幅度25%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对CEA、CA199水平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患者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化疗前后对患者CEA、CA199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变化情况,对化疗疗效及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甘氨双唑钠对接受化疗的局部晚期喉癌放疗增敏作用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局部晚期喉癌60例,分为甘氨双唑钠加放疗组(观察组)30例和单纯放疗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甘氨双唑钠700 mg/m2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20 min内滴完,每周3次,共21次,药物滴完后30 min内进行常规放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加0.9%氯化钠注射液,方法同观察组。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和远期毒性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7例、24例完成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9、1.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7、2.2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两组均未出现远期严重毒性及不良反应。多因素分析提示N分期及肿瘤位置是无进展生存的预后影响因素,风险比(HR)分别为1.86、3.33;T分期和N分期是总生存期的预后影响因素,HR分别为3.08、1.95。结论甘氨双唑钠对局部晚期喉癌有明显的放疗增敏作用,可以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院前猝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院前猝死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是66-75岁(36%)和45—55岁(19%);既往有明确心血管病史者41例(66%);有前驱症状者22例(36%),院前抢救仅1例获得Ⅰ期复苏成功。结论:院前猝死以心源性猝死为主,应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注意识别高危患者及前驱危险信号.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合理调配院前急救资源,缩短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存期预测及临床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生存期预测和临床分期,对病情估计及疗效预测有重要意义。它取决于瘤细胞负荷、贫血、肾功能、骨髓浸润和骨损害等,可通过化验指标及 X 线反映。在估计有关参数时还应注意有无合并症的影响。单一参数的生存期预测  相似文献   

19.
丁文茂  李岚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1):3548-3550
目的:探讨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猝死的理化因素. 方法:将我院冠心病监护室近一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猝死64例患者列为猝死组,同时收集2011年6-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情稳定出院者69例归入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并整理,包括年龄、性别、心肌酶谱及血液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猝死组患者年龄高于对照组[(68.6±10.1)岁vs(61.7±14.0)岁,P<0.01];两组中男性年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67.7±10.7)岁vs(60.0±14.0)岁,P<0.05],而两组中女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70.8±8.5)岁vs (68.5±12.0)岁,P> 0.05].两组生化指标在白细胞总数、超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血肌酐(CRE)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脑尿钠肽(BNP)、尿素氮(BUN)、血糖(GLU)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其他指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年龄增加是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一个预测因子;血液指标的变化也可为患者预后提供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定量指标构建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并且探讨此模型对不良预后的预测最佳界值。方法:纳入SAH后CVS患者43例,开展回顾性分析。记录治疗第1、3、7、14天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Vm)及Lindegaard指数(LDGI),统计近期及远期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TCD监测指标中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利用分析结果构建预后风险评估模型,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其预测价值,并且确定其最佳界值。结果: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第1天MCA-Vm、第3天MCA-Vm、第1天LDGI,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为风险评分=1.3×第1天MCA-Vm+3.5×第3天MCA-Vm+1.1×LDGI,该模型对预测患者近期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0.849,最佳界值11.24分;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第1天MCA-Vm及第1天LDGI,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为风险评分=2.2×第1天MCA-Vm+1.5×第1天LDGI,该模型对预测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0.703,最佳界值8.55分。结论:对SAH后CVS患者持续开展TCD监测,有助于早期预测患者预后,以指导治疗;患者近期预后风险评估模型为风险评分=1.3×第1天MCA-Vm+3.5×第3天MCA-Vm+1.1×LDGI,最佳界值为11.24分;患者远期预后风险评估模型为风险评分=2.2×第1天MCA-Vm+1.5×第1天LDGI,最佳界值为8.55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