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Lloyd提出的平均拥挤度M~*、聚集性指数M~*/M及Iwao的平均拥挤度与种群密度之间直线回归方程M~*=α βM,用IBM计算机处理,分析了城市灭鼠达标后,连续18个月内残存鼠在住宅建筑物内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观察到:①住宅建筑物间的残存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的个体呈聚集分布;②三种残存家栖鼠都以个体群呈聚集型空间分布格局。根据目前残存鼠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在时间序列上的平均密度,对正确制订灭鼠措施、选择投药位置、毒饵剂量与剂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在某部营区用九格粉板法观察残存家栖鼠昼夜活动数量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6个月12个昼夜4个场所残存褐家鼠踏格数3312个,踏格率7.52%,平均踏格数11.50%/h;小家鼠踏格数117个,踏格率0.27%,平均踏格数0.41个/h。18时至次晨8时前,褐家鼠均有活动,而18~20时未见有小家鼠活动,但20时后至次晨8时前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活动。白天均未见它们活动。两种残存鼠各有一个活动高峰,即褐家鼠在2~4时前,小家鼠在24~2时前。每昼夜两种残存家柄鼠的活动数量和频次为春夏较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鼠情8年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城乡家鼠组成均以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其次为黑线姬鼠和黄毛鼠;城镇褐家鼠构成比高于农村,黄胸鼠所占比重逐年缩小,小家鼠比重增大。农村户外野栖鼠组成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各县、市家野鼠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农村鼠密度明显高于城镇;8年来全省城乡鼠密度总趋势是家鼠密度明显下降,野栖鼠密度1990~1994年比1987~1989年有所上升。城乡家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波形基本相似,每年有两个数量高峰(3~5月和8~10月),表明家鼠数量在时间分布上基本一致。结果还表明,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的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既有相似性,又有相抗性。农村野栖鼠的季节性数量高峰期年度间不稳定,农村野栖鼠优势种黑线姬鼠的数量变动,与野栖鼠季节性数量变动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广州某部营区臭鼩鼱活动场所、数量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调查表明,其主要活动在办公楼、伙房、鸡舍等处;密度呈季节性变化,每年9~11月最高,12月至次年1~2月份最低,3月份后又逐渐回升。其与家栖鼠的比例受普通灭鼠毒饵的影响,亦随家栖鼠密度的降升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景德镇城区3年来鼠情监测结果,分析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为城市鼠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晚放晨收,每月监测1次。对2009-2011年景德镇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数据显示3年间共捕鼠4种273只。其中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9.34%,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37.36%和2.93%。全年季节消长的平均数据显示,3年内总鼠密度在6、8月呈现两个双高峰,平均每月捕鼠数量达到9.67只,而1、2、11和12月这4个月份捕获鼠数量明显少于其他月份。结论景德镇市区与农村家栖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防治对象,同时夏季灭鼠工作也应该考虑到。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防城港灭鼠达标五年后鼠密度及种群组成的调查结果。防城港1988年3月灭鼠达标,1993年3月调查:鼠密度夹夜法17.34%、粉迹法90.26%。已恢复到达标前的密度(t=0.73 P>0.05);褐家鼠、小家鼠是该港的优势鼠种,与灭鼠达标前相同。作者就该港今后鼠防工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西安市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晚放晨收,每2个月监测1次。结果 2012-2013年共捕获鼠类4种152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33%,其中褐家鼠占51.32%,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39.47%和7.42%,为常见鼠种。密度在8月份呈现高峰。结论 西安市鼠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每年的8月份监测结果较高,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适当在春秋两季加强灭鼠工作可有效降低鼠密度,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赣州市区家栖鼠类群落结构及季节消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赣州市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夹夜法。结果共捕鼠297只,隶属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 小家鼠 臭鼩鼱 黄胸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构成,鼠密度平均为3.09%。市区家栖鼠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出现初春(3~5月)与夏末(8~10月)两个高峰。结论赣州市区鼠类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溴敌隆杀灭家栖鼠的效果,有效地控制鼠密度。方法按照灭鼠达标考核鼠密度的监测方法(粉迹法)测定鼠密度,采用间断投饵法判断杀灭效果。结果灭鼠前鼠密度调查,共布置有效板712块,阳性板265块,阳性率为37.22%。鼠种构成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51.70%(137/265)。0.005%溴敌隆对小家鼠、褐家鼠和黄胸鼠的灭鼠率分别为99.09%、92.70%和9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2,P>0.05)。三种鼠死亡时间基本一致。结论溴敌隆对家栖鼠特别是小家鼠杀灭效果非常理想,适用于大面积灭鼠,是当前安全高效的首选灭鼠剂之一。  相似文献   

10.
突击灭鼠后家栖鼠密度回升因素分析孟风英近几年来在灭家栖鼠方面开展的“一役达标”活动,使家栖鼠的数量在大范围内锐减。但灭后家栖鼠数量的复升速度各地快慢不一,而复升因素众说纷云,然灭田问鼠不力,是多数同志一致的意见,这就给人们一个提示,即在灭家栖鼠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城镇不同生境鼠类密度和种群分布情况 ,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 2 0 0 2年金山区 14个街道 (镇 )在春季灭鼠前、后于不同生境各调查 1次鼠密度 ,对捕获鼠进行鼠种鉴定。 [结果 ]灭鼠前重点行业鼠密度最高 ,一般行业最低 ,灭鼠后外环境鼠密度最高 ,平均鼠密度灭鼠后较灭鼠前下降 77 91% ;小家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黄胸鼠最少。 [结论 ]金山区外环境和城镇重点行业室内鼠密度较高。小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宁波市农村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整理1996-2011年间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年来共捕获6个种的2 390只鼠形动物,其中褐家鼠为优势种,小家鼠和臭鼩鼱为常见种.农村野栖鼠种主要为褐家鼠.农村地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在3~4月和9~10月呈现两次高峰.结论: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选择杀灭效果较好的毒饵,采用合理的投饵方式,分别开展一次主要针对褐家鼠的灭鼠活动,以降低鼠类的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城镇不同生境鼠类密度和种群分布情况,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金山区14个街道(镇)在春季灭鼠前、后于不同生境各调查1次鼠密度,对捕获鼠进行鼠种鉴定。[结果]灭鼠前重点行业鼠密度最高,一般行业最低,灭鼠后外环境鼠密度最高,平均鼠密度灭鼠后较灭鼠前下降77.91%;小家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黄胸鼠最少.[结论]金山区外环境和城镇重点行业室内鼠密度较高。小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全面掌握上海地区家栖鼠对第一代和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水平,为科学选用化学灭鼠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无选择性摄毒试验方法,观察死亡时间与致死剂量分布。结果在实验的187只褐家鼠中,未检测到抗杀鼠灵的褐家鼠个体,73只黄胸鼠中8.22%的个体对杀鼠灵产生抗性,小家鼠在供食0.05%杀鼠灵毒饵后在整个实验期限内均死亡;在实验的203只褐家鼠、104只黄胸鼠以及25只小家鼠中,未检测到抗溴敌隆的褐家鼠个体;5.77%的黄胸鼠对溴敌隆产生抗性;小家鼠在供毒0.01%溴敌隆后,整个实验期限内均死亡;家栖鼠摄毒后死亡时间分布多数呈基本正态曲线分布,致死剂量多数偏度系数大于1。结论上海市范围内褐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性水平呈明显的衰退趋势,黄胸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的抗性水平稳中有降;小家鼠对杀鼠灵和溴敌隆仍属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城市残存鼠的分布特点及防制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上海市大规模灭鼠达标巩固一年后的连片居民住宅区、不同地带的宾馆、现代化建筑物和一些行业中的所谓残存鼠,从分布、行为特点和防制措施等方面作了广泛调查和研究分析。观察到:①目前上海地区住宅内主要残存鼠是小家鼠,厨房是残存鼠的主要活动和觅食场所;②残存鼠的分布和种类数量组成与环境关系密切;③防灭残存鼠应根据鼠改变着的习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强调指出,灭鼠除害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应重视、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摸清贵州省余庆县鼠种及优势种,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86—2001年每月定期在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统计鼠密度和鼠种组成。结果:余庆县家栖鼠和农田鼠种有8种,褐家鼠为家栖鼠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83.97%;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占总捕鼠数的95.16%。家栖鼠类在每年3、10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农田鼠类在每年5—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数量高峰。结论:黑线姬鼠、褐家鼠是我县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月和8月为防制的关键时期,化学防治是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宁波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整理1990-2005年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年中共捕获鼠形动物5种3779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小家鼠、臭为常见种。市区褐家鼠的构成比高于农村,农村野栖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1995年以后市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逐渐在3-4月和9-10月呈现2次高峰。结论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开展1次灭鼠活动,消灭对象应以褐家鼠为主,选择对其杀灭效果较好的毒饵和投饵方式。  相似文献   

18.
苏州市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根据苏州市区10年来鼠情监测结果,分析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特征,为城市鼠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夹夜法.结果苏州市家栖鼠类群落由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和臭NFDA6NFDA5组成,优势种为小家鼠.特殊场所和重点行业鼠密度较高( 2.34%、 1.41%),居民区最低( 0.41%);城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73.27%),城郊地区以小家鼠为优势种( 81.25%).结论苏州市不同区域家栖鼠的群落结构相似,不同生境中群落结构略有差别,而密度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288.97,P< 0.001).  相似文献   

19.
北京首都机场地区野外鼠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84—1994年对北京首都机场跑道周围草地为监测点的野外鼠鼠情进行了监测.鼠种计3科、6属、7种,即小家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大仓鼠、背纹仓鼠、中华鼢鼠和达乌尔黄鼠。小家鼠为优势种,黑线姬鼠,大仓鼠和背纹仓鼠在监测期间数量比例变化较大,与人为控制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变化有关。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10月.用综合防治的办法在机场地区大规模地灭鼠,可有效地控制鼠密度.灭鼠前后鼠密度间有显著性差异;环境、气候变化均可影响鼠密度.曾经从黑线姬鼠.小家鼠和褐家鼠体内检出HFRS血清抗体阳性个体.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广州市所辖9区内捕获的130只褐家鼠、31只黄胸鼠、1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8.5%、45.2%和27.8%,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7.72、278.46和1164.24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