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86例头颈部CT增强血管成像的病例,采用常规扫描成像(固定管电流)和Z轴ATCM成像各43例。常规成像组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0岁。ATCM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3岁。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专业人员分别评价图像质量,比较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在扫描范围、扫描参数(kV、mAs、p、TH等)、造影剂注射速率、注射部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种扫描方法的成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Z轴ATCM的DLP是常规扫描成像法的0.74倍。结论采用Z轴ATCM能明显降低总曝光量和累计DLP,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1例胸部CT检查者在同一时间分别行常规剂量(200mAs)与低剂量(25mAs)扫描。评定2种剂量对肺部CT常见征象的显示能力。结果在肺部CT常见征象的显示中,除病灶内结节的显示率低剂量扫描较常规剂量低外,其余征象如:钙化、毛刺、支气管征、形态和边缘等二者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胸部低剂量扫描技术能作为健康体检或肺部疾病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小儿胸部多层螺旋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低剂量扫描在小儿胸部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随机选择肺部感染的患儿30例,先常规剂量(150mAs)扫描,再在感染灶局部加作低剂量扫描,剂量为50,35及15mAs.其他参数为:120kV,床进28.8mm/圈,0.5s/圈,16×1.5mm准直,重建层厚及间隔均为3mm.分别记录不同剂量扫描时的CT权重剂量指数(CTDIw)及剂量长度乘积(DLP).(2)由2位高年资医师按优、良、合格及不合格的等级盲法评价不同剂量的图像质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小儿胸部35mAs和15mAs的CTDIw与常规剂量150mAs的比值分别为23.0%及10.0%,其DLP与常规剂量比值为23.3%和10.0%.(2)图像质量评价结果:150,50,35,15mAs的可诊断图像χ2检验,肺窗P>0.05 ,纵膈窗P<0.05,提示上述剂量肺窗图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纵膈窗图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用150,50,35mAs的可诊断图像进行χ2检验, P>0.05,提示其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适用于小儿胸部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采用35mAs左右的扫描条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kV)技术对腹部扫描辐射剂量及其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12月90例行CT常规全腹部检查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1.6岁。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扫描管电压为120kV,360mA;B组30例,扫描管电压为120kV和电流CAREDose 4D技术;C组30例,扫描管电压为CAREkV技术和电流CAREDose4D技术;3组其他扫描参数和图像重建参数均相同。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3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测量肝门层面肝实质的CT值及图像噪声(SD),比较各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结果图像主观评价A组得分3.73,B组3.50,C组3.6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R,A组0.49,B组0.38,C组0.50;SNR,A组3.53,B组2.81,C组3.31;A组与C组CNR和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CTDIvol、D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ED分别为(13.25±1.3)mSv、(7.57±1.9)mSv、(6.36±1.6)mSv,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E kV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自动选择kV及mA,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9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cm,20例恶性,9例良性)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9.7岁。应用64排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行灌注扫描(造影剂总量100m1,流速4ml/s)。将动态扫描数据输入GE工作站(ADW4.2P),应用工作站随机Perfusion 3-体部肿瘤软件包分析和测定肺内病灶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的数值和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并测量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结节/动脉强化值比。结果肺恶性结节的灌注参数均高于肺良性结节,BF、BV、PS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的差异最显著。以BV≥4ml/100mg为诊断阈值,结节BV≥4ml/100mg的诊断为恶性,敏感性95%、特异性100%。恶性结节的强化值和结节/动脉强化值比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2.P=0.020)。结论动态对比增强CT提供了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可用于无创性的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6.
赵静  蔡永兰 《医学信息》2008,21(3):368-371
目的 探讨八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25例患者均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心率均在60-75次/分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在心动周期R-R间期的75%的心电相位上进行横断面重建.然后采集的 数据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客积重建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内窥镜、曲面重建,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结果 25例患者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100%,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近段均清楚显示,其中11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后:前降支5例、回旋支3例、前降支回旋支各一例、右冠状动脉2例,在MIP、VR、MPR上均能显示支架的位置和形态:8例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前降支呈阶段性狭窄4例、回旋支狭窄2例、右冠状动脉2例、对8例冠状动脉CT成像提示有狭窄的患者进行了有创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三维成像均相对应;2例搭桥手术后吻合口通常:3例冠脉平扫显示钙化而造影后三维成像均未引起狭窄;1例扫描失败,由于心率不齐无法扫描.结论 25例冠状动脉造影经三维重建技术不仅显示冠状动脉的钙化、狭窄、斑块,而且还能观查桥血管是否通常,支架位置形态,远端血管的情况.与有创冠状动脉相比较.安全、快捷且经济,X射线少,是进行手术后评价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也是一种重要无创筛查手段.越来越多的被患者和临床医生接受.  相似文献   

7.
低剂量CT就是利用降低管电流的方法,来减少CT射线的剂量的方法,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又降低患者受辐射水平,对儿童检查中应用低剂量CT扫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疑似肺栓塞(PE)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45)和小剂量组(n=45),常规组行常规模式(120 kV,50 mL对比剂)的CTPA扫描,小剂量组行低管电压小剂量对比剂(80 kV或100 kV,30 mL对比剂)的CTPA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CT值和SNR在两组肺动脉主干和右肺S10段肺动脉中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NR在两组肺动脉主干和右肺S10段肺动脉中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肺S1段肺动脉中,常规组的CNR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分析有着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65, P<0.001)。常规组CTDIvol、DLP、ED值分别为(8.89±1.96) mGy、(296.5±78.4) mGy[?cm、(4.45±1.76) mSv,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的(3.12±0.68) mGy、(99.6±17.3) mGy[?cm、(1.09±0.27) mSv(P<0.05),小剂量组的ED值相比常规组降低约76%。结论:小剂量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应用于CTPA中是可行的,在获取满足诊断需求图像质量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提高检查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PET—CT)与MRI对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从1989年1月至2013年5月收录的PET-CT与MRI诊断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临床文献.对纳入文献采用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人文献5篇,共6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诊断鼻咽癌转移95%可信区间(CI)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分别为35%(33%。37%)、94%(91%~96%),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7.标准误(SE)(AUC)为0.2399;而MRI诊断鼻咽癌转移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84%(80%~87%).SROCAUC为0.7654,SE(AUC)为0.1154。以上结果表明.与MRI相比,PET-CT在中国人鼻咽癌转移诊断中具有较低的误诊率.但诊断价值稍低。结论根据现有的临床诊断文献.PET—CT和MRI均是诊断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有效技术手段。在误诊率方面.PET—CT优于MRI;但诊断价值稍低。因此,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鼻咽癌转移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5岁)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的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资料,每一患儿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2mm,间隔1~2mm,螺距1~2,电压120kV,电流200mA),重建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 P)和CT仿真内窥镜(CTVE)技术(重建层厚1mm,间隔0.5mm)。使气管、支气管清晰显示,观察非金属异物的有无、位置及其并发症。结果气管异物3例;右侧支气管异物23例,其中右主支气管异物10例.右中间段支气管异物9例,右下叶支气管异物3例,右中叶支气管异物1例;左主支气管异物3例,左下叶支气管异物1例。4种显示方法对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6.7%(26/30)、83.3%(25/30)、70.0%(21/30)、53.3%(16/30)。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苦、安全、易为小儿所接受的检查方法,对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诊断、术前筛选、定位、了解手术路径及术后复查等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在胸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中的应用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AEC技术和根据经验设置曝光条件法,分别采集50张胸部后前位X射线图像,分为2组。试验组使用AEC技术: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9-81岁,平均年龄43.6岁。对照组使用手动选择曝光条件: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5.3岁。记录每次成像的曝光指数(EU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1.00vs1961.80,P〉0.05),且绝大多数图像质量都在可诊断范围之内。但AEC技术EI的标准差较小.说明AEC技术能更精确地控制曝光量。结论AEC技术可以减少因曝光量不足引起的图像质量下降.也可以避免因曝光过度而产生不必要的患者辐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和评估受检儿童在全身PET/CT显像中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并讨论其可能受到的辐射损伤。方法:选取60例接受全身PET/CT显像儿童患者(<18岁),在自动曝光技术下通过公式估算出CT和PET的全身有效剂量值,将估算结果与国外类似报道结果比较。结果:单次PET/CT显像,受检儿童所受CT有效剂量为(2.8~10.8)mSv,平均(5.9±1.8)mSv;PET有效剂量为(4.5~12.4)mSv,平均(7.2±2.0)mSv;PET/CT总有效剂量为(8.55~20.2)mSv,平均(13.1±2.9)mSv;CT有效剂量占总有效剂量比例为45.2%;年龄越大,CT所导致的辐射剂量也越大;自动曝光技术下儿童全身PET/CT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固定能量PET/CT扫描。结论:配备有AEC技术的PET/CT单次检查所致辐射剂量对受检儿童来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肠系膜淋巴结在薄层螺旋CT图像上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55岁。用Siemens Definition AS 128层螺旋CT进行腹部扫描,成像参数:120 kV,280 mA,128 i×0.6 mm,0.5 s/r,螺距0.6,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8 mm。由3名放射学工作者应用同一图像贮存和传输系统(PACS)工作站阅读所有CT图像,记录所有短轴大于3 mm的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位置(肠系膜根部、周边肠系膜或右下腹肠系膜区)。结果有54例检测到短轴直径大于3 mm肠系膜淋巴结,其中12例(22.2%)检测到10个以上淋巴结,31例(57.4%)检测到5个以上淋巴结,其余11例(20.4%)检测到5个以下淋巴结。同时所有体检者都检测到多个短轴直径小于3 mm的肠系膜淋巴结,短轴直径多为2 mm左右。在所有检测到的淋巴结中,最大淋巴结直径范围为5.4~9.2 mm,平均直径范围为3.5~6.5 mm。54例中,肠系膜根部发现较多淋巴结者25例(46.3%),右下腹肠系膜区22例(40.7%),肠系膜周边部7例(13.0%)。结论128层螺旋CT能检出更多、更小的肠系膜淋巴结。这些淋巴结直径可小于3 mm。在健康人群中发现这些淋巴结,无临床意义,不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比较CT引导下经皮肺针吸及切割活检的诊断价值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170例肺内孤立及多发结节病灶行CT引导下经皮肺针吸和/或切割活检(小于2cm者针吸活检;大于2cm者根据病情针吸和/或切割活检)。对采集的标本行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术后对患者行常规CT扫描明确是否有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对针吸及切割两种不同活检方法的确诊率和安全性进行卡方检验。结果针吸活检122例中明确病因诊断者96例,确诊率78.6%.气胸、咯血并发症发生率22.1%;切割活检114例,明确病因诊断者104例,确诊率91.2%,气胸、咯血并发症发生率28.1%。针吸及切割活检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切割与针吸活检病因确诊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7.1682,P〈0.01),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1.1086,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具有较高的病因确诊率,且并发症较少、较轻,安全性较高。大于2cm病灶者切割活检确诊率明显高于针吸活检,且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CT表现及其对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2例证实的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程、不同时期的CT和预后,观察CT征象、病变范围变化。结果CT表现主要为脑积水、脑萎缩、脑膜结核瘤、血管周围异常强化、脑梗塞等,后遗症期包括脑积水、局限脑软化灶、脑膜钙化等。其中脑积水是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最早的异常表现,其程度与病程持续时间成正比,与年龄大小成反比。结论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CT征象具有特征性,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结合临床可对预后作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