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鼻内窥镜外科是鼻科领域划时代的技术进步。自80年代中期以来得到蓬勃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本课件根据临床耳咽喉科医师的再教育学习需要,在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6000余例手术病例和丰富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多媒体编辑工具Authorware为平台,制作了一个图、文、交互性强的鼻内窥镜外科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内容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影像学、手术学三大部分,系统讲解了鼻内窥镜外科学的相关知识,软件配有大量图片和手术录像,具有很强的使用性。本文重点介绍该课件的设计和制作。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全国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新技术应用学术会议于 2 0 0 0年 11月 5日~ 7日在福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协办。 5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功能厅大会场装扮得庄严、大方 ,王直中教授在此致开幕词 ,易自翔教授致辞 ,当地省卫生厅官员到会祝贺。开幕式简捷、热烈 ,随后是大会发言、分组发言 ,一如既往 ,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 6日晚在多功能厅小会议室举行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后综合处理”讨论会。鼻内窥镜手术 (NES)和它…  相似文献   

3.
鼻窦霉菌病的双径路鼻内窥镜手术体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告27例非侵扰性霉菌性鼻窦炎病人应用双径路鼻内窥镜治疗的疗效,经4~36个月随访全部治愈。鼻内窥镜手术可达到根治和微创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 ,研究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 ,术后随访 2 4个月~ 90个月。结果 :2 2例均在鼻内窥镜下完整地切除肿瘤 ,2例术后 18个月内复发 ,其它 2 0例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不仅对局限性的鼻腔前部内翻性乳头状瘤有良好的效果 ,还对病变广泛侵犯到后组筛窦和蝶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术后复发率很低 ,且有最小破坏性和不影响美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发病率很高的慢性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起,鼻内镜外科技术依其微创性和功能性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普及,成为治疗CRS和鼻腔、鼻窦相关疾病的主流术式。然而由于局部或全身炎症等因素的持续存在,约10%~15%的患者即使经过系统的药物或手术治疗,仍存在  相似文献   

6.
内窥镜经鼻内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窥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尤其是巨大垂体腺瘤的可行性。方法:分析1995年9月~2001年2月经鼻-蝶窦内窥镜治疗的50例病人的诊断、手术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微腺瘤3例,局限于鞍内的大腺瘤10例,向鞍上生长未突破蝶窦者7例,向蝶窦内下陷的大腺瘤30例,其中巨大型肿瘤7例,均向上突破鞍膈向下进入蝶窦。病人术后视力视野均好转,内分泌功能异常得到改善,术后短暂性多尿者6例,术后短暂性脑脊液鼻漏者3例,均为肿瘤巨大者,均经保守治疗而治愈。术后均无鼻腔通气障碍、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等鼻腔并发症及血管损伤性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窥镜经鼻-蝶窦手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技术,可完全适用于垂体腺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鼻内窥镜外科最新进展学习班拟于 2 0 0 0年 6月 2 5~ 31日在南昌市举行 ,由韩德民、许庚、李源教授主讲 ,内容以临床为主的鼻窦、鼻眼、鼻颅底外科手术 ,并有尸头解剖与手术录像示教 ,同时介绍鼻内窥镜外科的最新进展。参加学习班者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欲参加者请来信报名(学习班费用 50 0元 ) ,来信请寄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罗伍根收 ,邮编 :330 0 0 6,收到报名信后将发出正式通知鼻内窥镜外科最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相似文献   

8.
随着内窥镜技术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此项技术耳咽喉科-头颈外科亦被用来诊断及治疗,尤其在鼻外科,内窥镜技术不仅取代常规手术,而且独立完成了前、中颅底等部分复杂手术。由于最小创伤外科的需求,内窥间在耳外科手术的操作中已被用做重要的辅助手段。后颅窝,尤其是桥脑小脑角(CPA)手术的特点是路径深、术野小,暴露和接近术区是手术的关键,而实际的手术动作却相对简单,这些特点极适于内窥镜手术。本文就内窥镜技术在此  相似文献   

9.
内窥镜鼻窦手术与传统鼻窦手术对中鼻甲及嗅觉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与传统鼻腔、鼻窦手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 型 2期 , 型 2期 )中的手术疗效对中鼻甲形态及嗅觉的影响。方法 :对 1997年 9月~ 1999年 9月间参加该项研究并随访半年以上的二组病例 85例 (16 3侧 ) ,经冠状位鼻窦 CT扫描 ,术前、术后鼻内窥镜检查及嗅觉测试。二组分别施行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及传统鼻腔、鼻窦手术 ,对中鼻甲病变采取完整保留和部分切除二类方式。结果 :经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 ,随访半年以上的 5 2例(10 1侧 )患者鼻窦炎治愈、好转、无效率分别是 6 4.4%、2 9.7%、5 .9% ;相应中鼻甲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6 3.1%、30 .0 %、0 .0 % ;嗅觉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6 6 .2 %、36 .7%、0 .0 %。33例 (6 2侧 )经传统鼻腔、鼻窦手术患者鼻窦炎治愈、好转、无效率分别是 30 .6 %、48.4%、2 1.0 % ;相应中鼻甲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47.4%、3.3%、0 .0 % ;嗅觉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6 3.2 %、2 3.3%、0 .0 %。结论 :内窥镜鼻窦手术较传统鼻窦手术更有效地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 ,从而提高 型、 型鼻窦炎治愈率。本研究表明中鼻甲形态的转归 ,嗅觉恢复与鼻窦炎治愈率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鼻内窥镜外科技术及其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以来,现代鼻内窥镜外科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为主要治疗对象的鼻内窥镜手术,促进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诸多疾病诊治水平的明显提高;相关专著也不断问世。国内各大、中型医院均成功地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其中有手术逾6000例的大宗病案。近来又有在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下,利用鼻内窥镜手术成功切除巨大颅底(侧颅底)囊肿的报告;手术范围已涉及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诸多领域。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鼻内窥镜鼻窦外科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鼻内窥镜外科技术迅速发展并已趋于…  相似文献   

11.
儿童喉气管狭窄的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儿童喉气管狭窄、闭锁的治疗效果,总结了不同部位和范围的狭窄、闭锁患儿的手术方法。方法:共分析了58例儿童喉气管狭窄,年龄15个月-15岁,最多见病因是气管切开术后,其次有喉气管外伤;复发性喉乳头状瘤术后;气管内插管等。全部病例依靠气管切开通道呼吸。根据喉气管狭窄的范围和程度,采用了不同的喉气管重建术。结果:58例中53例(91.4%)经1-5次手术后治愈,拔除气管套管,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随访1-10年,手术效果巩固,儿童发育正常。结论:正确的掌握气管切开技术可以减少儿童喉气管狭窄的发病率。由于儿童喉气管狭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术中应根据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方能获得满意效果,重建喉气管支架和消除粘膜创面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患者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45例(76侧)≥65岁老年鼻息肉、慢性耳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总有效率93.3%(42/45),其中治愈率66.7%(30/45),好转率26.6%(12/45)。结论:鼻内镜手术同样适合于老年患者,可望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EBV潜伏膜蛋白-1表达与鼻咽癌增殖和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EBV基因EBER-1和LMP1的表达,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Fas和Fas-L,Caspase 3表达及其与p53蛋白的积聚、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和凋亡原位标记(TUNEL)技术研究NPC组织中EBV表达、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肿瘤增殖活性和凋亡活性。结果:87例NPC中,EBER1原位杂交(ISH)检出率为100%,EBV-LMP1阳性率63.2%(55/87),p53蛋白阳性率95.4%(83/87),肿瘤细胞Ki67核阳性率96.6%(84/87),鼻咽癌p53阳性强度与EBV-LMP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005)。本组NPC病例Bcl-2和Bax阳性率分别为69.0%(60/87)和6.2%(57/87),Fas和Fas-L阳性率分别为87.2%(75/86)和54.7%(47/86),Caspase 3阳性率为62.1%(54/87)。NPC组织 Bcl-2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明显负相关(P<0.005),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Ki67的表达)与p53蛋白积聚显著正相关(P<0.0005)。Caspase 3表达与EBV-LMP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01),但与Fas-L的表达呈正相关(P相似文献   

14.
113例鼻咽癌病人放疗前后鼻疾病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报道鼻咽癌病人放疗前后鼻疾病的发病率、发病高峰期、临床转归。方法:观察113例鼻咽癌病人放疗前、放疗后半年至3年鼻部的临床资料。结果:放疗前有鼻窦炎30.97%。放疗后鼻窦炎、放射性鼻炎、鼻粘连、萎缩性鼻炎、严重鼻出血的总发病率分别为92.92%、36.28%、29.2%、7.96%、0.88%。在放疗后半年时的发病率及到3年时实际存在的病例,鼻窦炎为79.65%、43.36%,放射性鼻炎为36.28%、0.0%,鼻粘连为23.89%、0.0%,萎缩性鼻炎为0.88%、7.96%。结论:鼻咽癌病人容易并发鼻疾病,放疗前为鼻窦炎,放疗后常见鼻窦炎、放射性鼻炎、鼻粘连,少见萎缩性鼻炎及严重鼻出血。发病高峰期以上3种常见并发症均在半年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治疗的干预,放射性鼻炎、鼻粘连完全缓解,鼻窦炎渐渐减少,萎缩性鼻炎不断发生且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蜗转基因表达的方法及意义。方法:经圆窗将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含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注入豚鼠一侧耳蜗(接种耳)鼓阶,1周后观察接种耳及对侧耳蜗(非接种耳)转基因表达及听力情况。结果:接种耳蜗及对侧耳蜗均有Ad.LacZ表达,其分布相似,但对侧耳蜗中Ad.LacZ基因表达相对较弱,双侧耳接种Ad.LacZ前后听力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侧耳蜗的转基因表达可能对某些内耳疾病的转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晚期喉癌、下咽癌喉大部切除后,喉发音功能的重建效果。方法:对我院自1994年4月~200O年4月的48例晚期喉癌、下咽癌患者,实行喉大部分切除发音重建术,观察他们的发音及误吸情况。结果:晚期喉癌、下咽癌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基础上,保留自身粘膜,形成发音管,发音及吞咽功能良好,无误吸现象。发音功能丧失率为10.49%,五年生存率为66.7%,1997年至今其中1例T_4N_3M_0患者因颈部淋巴转移而拒绝再治疗而死亡外,其余全部存活。结论:此术式适合于晚期喉癌、下咽癌,避免了其他发音装置的老化、经常更换及因咽缩肌的作用而致发音困难。手术时间短,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7.
喉结核5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临床上对喉结核的认识。方法:对52例喉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仅13例有活动性肺结核,73.7%的病例首次就诊时误诊为急性会厌炎、急性喉炎或慢性喉炎,4例误诊为喉恶性肿瘤,全部病例经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痊愈。结论:了解近年来喉结核的病理变化以及加强临床医师对本病的重视可以减少喉结核的误诊。  相似文献   

18.
吸人性烧伤气管切开的时机选择与指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有吸入性损伤时气管切开的时机与指征。方法:对180例大面积烧伤(其中石油天然气烧伤144例,轻质油烧伤26例,热蒸汽烧伤10例),合并有呼吸道吸入性损伤的病人,在烧伤后进行气管切开的依据、必要性、时机、指征及手术要点进行总结。结果:180例大面积烧伤合并有呼吸道吸入性损伤病人,烧伤后1-24小时进行气管开术124例,其中轻度85例(气管切开后死亡4例),中度22例(气管切开后死亡9例),重度17例(气管切开后死亡11例),超过24小时后进行气管切开术51例,其中轻度12例(气管切开后死亡8例),中度34例(气管切开后死亡15例),重度5例(气管切开后死亡5例)。有5例重度吸入性损伤未及气管切开即死亡。气管切开时颈部有环状或半环状焦痂21例,伴头面部严重烧伤90例,口呈鱼嘴状者32例,口鼻内大量血清性渗出者37例。结论:吸入性损伤时喉梗阻危象的发生是引起烧伤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强调大面积烧伤伴有呼吸道吸入性损伤时,应在烧伤后早期及时进行气管切开术,可以降低病人喉梗阻危象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咽喉部梅毒8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以咽喉部疼痛、声嘶为首发症状的梅毒的临床特点,以避免对该病的误诊、误治。方法:对2000年8月-2002年6月作者在援助喀麦隆医疗队工作期间就诊于Guider医院首诊于耳鼻喉科的8例梅毒病进行了总结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有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白色病损,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进行梅毒血清血检查均呈阳性。经治疗1-2个疗程后均痊愈,复查RPR转阴,TPHA滴度下降,随访半年未复发。结论:咽喉部梅毒根据病史、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检查均可确诊,不必取活组织病理检查。耳鼻喉科医生对本病应有足够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