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张家港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学生人格间的相关关系,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张家港市2所重点中学8个班(每校4班)的285名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一般资料调查表的问卷调查。结果张家港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的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1),而父亲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水平低于全国常模(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呈正相关,过度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呈负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保护与子女的精神质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与子女的性格外向性均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其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等人格特点紧密相关,改善教养方式需要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促进个体心理和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某高校568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呈现负偏态分布,其中高分组、中间组、低分组所占比例分别是30.99%,62.32%,6.69%;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为(94.60±12.39)分。大学生自我和谐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负相关(P值均0.01),与父母教养方式所有其他因子呈正相关(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独生子女、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等4个因素是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接受与支持子女,避免过度干涉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农民工子女孤独感和抑郁感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农民工子女孤独,抑郁以及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深圳市218名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孤独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①农民工子女抑郁量表得分高于非农民工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农民工子女中,男性孤独感量表得分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男性被试中,农民工子女孤独感量表和抑郁量表得分均高于非农民工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中父亲情感温暖因子与抑郁呈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和父亲拒绝因子分别与抑郁和孤独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因子与抑郁呈负相关,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和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分别与抑郁和孤独呈正相关.⑤父亲情感温暖因子和母亲拒绝因子对子女抑郁有重要影响.结论 民工子女较非农民工子女更易于抑郁;农民工子女中,男性的孤独和抑郁体验较女性更甚;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民工子女的抑郁、孤独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自尊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整群选取某医学院一~四年级学生369名进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尊量表(SES)的测试。结果父、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偏爱被试等因素得分差异有显性;医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有非常显或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对子女的自尊有负性影响,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子女的自尊有正性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尊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子女自尊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北京市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城乡11所公立普通初中的初一、初二年级5 196名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行设计问题结合形成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拒绝维度平均得分为(9.44±3.88)分,情感温暖维度平均得分为(19.85±5.66)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为(1.92±0.73)分,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男生高[(1.97±0.74)(1.87±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 < 0.01)。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存在线性关系(β值分别为-0.54和1.15,P值均 < 0.0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越大。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相关。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以利于提高其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6.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宁波市4个地区的初中、高中抽取中学生1 939名,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学生抑郁情绪现状,同时调查家庭一般状况、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宁波市中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17.23%;无抑郁组学生在健康状况、学习成绩、伙伴关系、父母和睦程度等均优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中无抑郁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高于有抑郁组,父母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因子低于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抑郁情绪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伙伴关系差、父母陪伴时间少、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父亲惩罚及母亲拒绝否认高、针对问题的解决及积极合理解释得分低、忍耐高(P值均<0.0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影响较明显.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及学生的应对方式,可有效减少中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以贵阳、昆明两地336名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流动儿童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得分为2.06±0.67, 社交焦虑得分为6.90±3.84, 害怕否定评价分量表得分为4.55±2.70, 社会回避苦恼分量表为2.37±1.87, 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为3.42±0.69。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0.01);孤独感与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1), 与父亲偏爱呈显著负相关(P<0.05), 与父亲和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父亲和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P<0.01), 与父亲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培养流动儿童的积极人格特征和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提高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白春玉  张迪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77-4778,4780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焦虑的影响.方法 以沈阳市两所高中和两所初中的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各抽取4个班.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定研究对象的父母教养方式,采用特质焦虑问卷对研究对象焦虑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学生焦虑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焦虑组与高焦虑组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亲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是影响中学生焦虑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是中学生焦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白春玉  张迪  汤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28):4605-4606
目的: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3所小学3~6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进行儿童行为问题调查;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1%;行为问题流动男童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分值高于非行为问题流动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行为问题流动女童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分值低于非行为问题流动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璐  桑青松 《中国校医》2011,25(3):161-16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以266名高一和高二学生为被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和亲社会倾向量表(PTM)进行测试。结果年级与是否独生在亲社会行为的利他的和紧急的2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高二年级得分高于高一年级;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积极的,其他因子对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消极的。其中亲社会行为的公开的维度与母亲教养方式中过度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维度呈现极其显著地正相关。结论父母应经常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使孩子更好的发展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为预防暴力伤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社区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共调查案例组81例,对照组304例。结果案例组的父亲FF1(情感温暖与理解)、FF2(惩罚、严厉)、FF5(拒绝否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案例组的母亲MM2(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M3(拒绝、否认)、MM4(惩罚、严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父母共有的5个主因素的一致性比较,每一组父母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社区青少年的暴力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艳红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09-9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为促进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儿童孤独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分别对一般儿童102名和学习不良儿童96名施测。结果学习不良儿童在父母“情感温暖”及“惩罚严厉”2个维度得分和一般儿童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儿童(P〈0.01);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有关,父母应改变其不良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比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对乌鲁木齐市331名四~六年级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心理健康总分比较,维吾尔族学生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总分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讨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改善不良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及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和自编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昆明市3所中学的2 1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2128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抑郁症患者376例,检出率为17.7%,其中女生(19.2%)高于男生(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2,P<0.05);是否为独生子及初、高中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0,0.214,P值均>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6.119,0.865,-5.823,P值均<0.01),其余因子男生均高于女生.除父母亲偏爱被试外,有无抑郁症状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外,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P值均<0.05).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父母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JP值均<0.05),与母亲的过分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手机依赖与人际关系困扰间的关系,为改善学生人际关系,降低手机依赖程度,培养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对943名高职女护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护理学生在父母拒绝否认、父母过度保护、手机依赖及人际困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93、8.796、4.492、3.785、-4.303、3.258,均P0.01);城镇护理学生在父母拒绝否认上的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3、-2.852,均P0.01);是否为独生子女护理学生在父母拒绝否认、父母过度保护、母亲温暖理解及人际困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44、-5.453、-5.054、-4.447、2.901、2.371,均P0.01);不同性格特征的护理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困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654、18.334、13.889、21.023、17.083、12.551、34.504,均P0.01)。护理学生父母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的正相关(r=0.251、0.228、0.230、0.216,均P0.01),父母温暖理解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的负相关(r=-0.213、-0.208,均P0.01);护理学生父母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r=0.464、0.490、0.326、0.291,均P0.01),父母温暖理解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r=-0.318、-0.377,均P0.01);护理学生手机依赖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394,P0.01)。手机依赖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困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护理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有直接影响,而且通过手机依赖产生间接影响;降低护理学生的手机依赖性,鼓励父母采取积极教养方式有助于减少护理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253名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城乡上的差异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安徽300名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尊无性别、城乡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受城乡环境、子女性别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自尊与其感受到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密切;性别、城乡对自尊均无显著影响;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自尊的影响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为医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探究.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对6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得分男生低于女生,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父母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得分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偏爱被试则是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得分市县学生高于乡镇学生,而父母的偏爱被试则是乡镇学生高于市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男生低于女生;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共情性关心市县学生低于乡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反应指数多个因子间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抑制共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郭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3):379-382
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干预.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河南省安阳市5所监测学校共1 5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8.61%,其中轻度为31.67%,中度为6.23%,重度为0.71%.不同性别、学段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P值均<0.01),应对方式除社会支持外,其他各因子均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相关(P值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的幻想否认、发泄情绪、忍耐、积极合理化解释和父亲的惩罚严厉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且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复原力量表,对新疆某大学4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除父亲偏爱因子及母亲偏爱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在不同复原力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复原力量表各维度以及复原力总分呈负相关(P值均0.01);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在与复原力总分及复原力量表各维度的相关关系中,除与稳定性无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可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复原力进行预测,其联合解释量为25.3%。结论大学生所接受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复原力之间密切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发展的影响意义甚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母亲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20.
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1名到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务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进行了测评。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青少年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父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多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两组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干涉过保护、过多的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结论: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