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临床特征、相关高危因素、预防及预后。方法:对240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40例热性惊厥患儿中男性发病较女性高,男女比例为1.56:1;初发年龄6个月至3岁者202例,占84.5%;初发体温≥38.5℃者211例,占87.9%;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117例,占73.8%;有惊厥家族史者67例,占27.8%;热性惊厥分型中单纯型149例,占62%,复杂型91例,占38%,有18例(7.5%)转为癫痫,转为癫痫者与热性惊厥复发及分型有关。35例口服安定预防热性惊厥的患儿复发2例,占5.8%。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发作与年龄、体温、惊厥家族史密切相关;对6个月至6岁的发热患儿,当体温≥38.5℃时,应尽快采取降温措施,必要时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高热惊厥患儿脑电图与转归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 ( FC)患儿 EEG与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例 FC患儿随访病例的临床及 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 0例 FC患儿首发中 ,EEG异常 1 38例 ,占 69% ,复发 64例 ,占 32 % ,转为癫痫 1 4例 ,占 7% ,智力低下 5例 ,占 2 .5 % ,无死亡病例。结论 :FC的远期预后良好 ,复发与患儿首发年龄、体温、FC类型及惊厥家族史阳性有关 ,2周后复查 EEG局限性异常对判断其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小儿热性惊厥 (FC)是儿科常见病 ,其引起的原因复杂 ,至今尚不完全清楚。而低钠血症是FC常见的现象[1] ,现将我院近 2年来在我科住院治疗的 118例FC患儿的血钠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8例患儿 (FC组 )均符合 1983年全国第一届小儿神经学术会议关于F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的复发因素.方法:对108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资料统计.结果:108例热性惊厥患儿中有57例为复发患儿,复发率为52.8%.初发年龄<1.5岁者复发率为74.2%,初发体温<38.5℃者复发率为77.4%,有FC阳性家族史者复发率为68.9%,CFC者复发率为65.5%.结论:小儿热惊厥复发与初发年龄、体温、分型及家族史密切相关,对高危患儿应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5.
惊厥是大脑皮质运动神经细胞大量异常放电而使全身或局部肌肉出现暂时不随意收缩。高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 ,也是小儿常见的急症之一。小儿高热惊厥 (Febrile convulsion,FC) ,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 ,可使脑细胞损坏 ,严重者则易引起癫痫及智力低下等不良后果。自1 996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1 2月间救护 98例高热惊厥患儿 ,其中婴幼儿 83例。现就临床救护谈谈体会。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选取高热惊厥患儿 98例 ,其中男 5 7例 ,女 41例。年龄 2月至 7岁 ,其中 6月以内 1 1例 ,6月至 3岁 80例 ,3岁以上 7例 ,有FC复发记录 3 2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发热性惊厥 (FC)时 ,异常脑电图 (EEG)及脑地形图 (BEAM)与以后的癫痫发作、FC再发次数的关系。方法 记录 86例 1 5~ 6岁患儿FC后的EEG及BEAM。结果 首次EEG及BEAM的异常率为30 2 % ;发作一次者的异常率为 2 6 8% ,发作两次者的异常率为 30 6 % ,发作三次者的异常率为 44 4% ;3岁以内FC患儿的EEG及BEAM异常率不明显 ,3岁以后FC患儿EEG及BEAM的异常率渐增 ,其中 2例追踪观察近 4年 ,最后确诊为癫痫。结论 EEG及BEAM的异常与FC的发作年龄、再发次数有关 ,其异常程度与预后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77例FC患儿进行分析,并随访1年至16年。FC占所有儿科住院各类惊厥性疾病的30.13%。引起FC的原因主要为呼吸道感染,3岁内为高发年龄,惊厥多在10min内缓解,70%的病人有复发,90%在6岁内停止复发,33.3%的病人有阳性家族史。起病年龄早、惊厥持续时间长,复发次数多,有阳性家族史者,脑损伤的危险性增加,预后受影响,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意义。60例中,9例转变为癫痫,11例智力低下,2例MBD,对复杂性FC或(和)有高危因素者,应进行预防性服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高热惊厥(FC)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减少癫癎和智力低下的及生.方法 回顾分析240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特点、与发热的关系、惊厥的类型、基础疾病、治疗、惊厥发作次数及复发、家族史.结果 240例中首次发作年龄6个月~5岁占89.6%,其中1~3岁占65.1%,首次发作伴体温>38.5℃占80.2%,多为全身大发作,95.6%惊厥持续时间<10min.其基础疾病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预后大多良好,仅有少数转为癫癎.结论 FC多发生于6个月~5岁患儿,预后多良好,其防治在于控制惊厥,积极降温,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  相似文献   

9.
高热惊厥患儿血清钠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FC)患儿血清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自动生化仪测定48例FC患儿(FC组)、30例发热患儿(发热组)和30例正常儿(正常组)的血清钠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FC组血清钠水平明显低于发热组和正常组(P<0.01).结论 小儿FC时存在低钠血症,在常规治疗FC时应注意纠正低钠血症,以减少FC复发,减轻脑组织和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首次热性惊厥 (febrileconvulsion ,FC)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86例首次FC的患儿进行跟踪、随访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首次发作时惊厥次数超过 2次、发病前已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惊厥为部分性或左右不对称性是FC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工作中对于首次FC发作的患儿 ,如存在上述危险因素 ,可预防使用抗惊厥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了解阐明高热惊厥与血清钠浓度的关系。方法:用电解质分析仪对55例高热惊厥和40例高热无惊厥患儿进行电解质测定。结果:55例高热惊厥组低血钠25例(455%),40例高热无惊厥组低血钠5例(125%),两组比较P<001。而低血钠25例中惊厥≥2次者占56%(14/25),血钠正常30例中惊厥≥2次者占67%(2/30),且惊厥≥2次患儿平均血钠浓度明显低于惊厥1次的患儿。结论:提示高热惊厥患儿血清钠浓度明显降低,并随血钠浓度的降低,惊厥再发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12.
张银珠 《中原医刊》2006,33(22):33-34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的发作次数与脑电图的关系。方法对436例儿童热性惊厥的发热原因、发作次数及脑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86例儿童热性惊厥有明确病因,分别为呼吸道感染212例,消化道感染74例,原因不详150例。热性惊厥发作1~2次者154例,脑电图异常60例,其中30例出现癫痫样放电;发作3~4次者72例,脑电图异常56例,其中36例出现癫痫样放电;发作5次以上者210例,脑电图异常202例,其中150例出现癫痫样放电。结论脑电图异常率随发作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加;发作次数越多,脑电图出现癫痫样放电的机会越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小儿预后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崩自编问卷收集2010年8月~2011年8月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43例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研究入选的43例患儿巾,35例患儿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率为81.40%,而预后不良葺墨为18.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次发作年龄〈1岁.高热惊厥持续时间≥15min、高热惊厥次数≥2次和脑电图异常是高热惊厥患儿预后差危险因素。结论高热惊厥患儿总体预后欠佳,预后影响因素较多,在对高热惊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积极治疗高热惊厥,发作时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止痉,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救与护理对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12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通过本院急救及护理措施后根据治愈情况、复发情况及后期随访的资料来研究针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急救与护理的重要性。结果调查发现病因中上呼吸道感染人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家属焦虑等负面情绪及临床医务人员对患儿配合医疗的满意度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后的护理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积极急救与治疗后患儿无死亡病例;经过2年追踪随访调查,复发率近23.97%(29/121)。结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因素复杂、复发率高、针对小儿脑组织损害严重。在发病初期急救与护理是救治该病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方法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锦兴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50-151
目的探讨布洛芬混合液直肠给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疗效。方法70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肛门注入布洛芬和安定混合液,对照组肌肉注射安痛定注射液。结果治疗组的止惊效果和退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电图异常20例(28.6%),其中10例为慢波爆发,5例出现棘波/尖波,基本节律慢化5例。结论布洛芬混合液对直肠粘膜没有明显刺激是高热惊厥患儿退热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首次热性惊厥与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首次热性惊厥与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采用PCR技术对75名首次发生热性惊厥的患儿进行HHV 6检测,并对比患儿HHV-6感染与否的临床特征。结果75名首次热性惊厥患儿中有26人感染HHV-6,感染 HHV-6患儿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未感染者(P<0.01)。首次热性惊厥合并HHV-6感染患儿丛集性发作、持续性发作、部分性发作、和发作后麻痹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未感染者(P<0.05)。小于1岁的感染HHV-6的首次热性惊厥患儿非典型发作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未感染患儿(P<0.05)。结论HHV-6感染与婴幼儿首次热性惊厥发作密切相关,可导致更严重惊厥形式的产生,并可能是继发性癫痫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3 年10 月-2015 年10 月收治的78 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 组(常规对症治疗+ 复方小儿退热栓组)、B 组(常 规对症治疗+ 安脑丸组)和C 组(常规对症治疗+ 安脑丸联合复方小儿退热栓组),每组各26 例。对各组患 儿高热时间、惊厥时间、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控制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3 组患儿在高 热时间、惊厥时间、发热、惊厥症状、脑电图和白细胞计数等临床症状积分以及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B、C 组与A 组比较高热和惊厥时间缩短,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减少,其中C 组均优于B 组; C 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A 组增加。结论 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以安脑丸和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高 热惊厥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两者联合使用能使缩短高热惊厥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以及提高临床疗效, 因此可将安脑丸联合复方小儿退热栓作为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APAAP法检测82例热性惊厥患儿,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及40例正常小儿T淋巴细胞亚群,CD25抗原在自然状态和PHA激活后的活化状态的百分率。结果:热性惊厥患儿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比值,均显低于两对照组;热性惊厥患儿在自然状态下的CD25抗原表达率明显低于两对照组,经PHA刺激后,CD25抗原表达在各组显增多,但热性惊厥组仍仍于两对照组。结论:热性惊厥患儿存在着细胞免疫损害,这可能是热性惊厥发生和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预防热性惊厥复发,必须从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着手。  相似文献   

19.
李鸽  付毅 《罕少疾病杂志》2020,27(2):81-82,95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应用于高热惊厥患儿的效果。方法将82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41例。常规组患儿予以降温、休息、饮食、监测生命体征等基础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针对临床表现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儿疗效、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观察护理干预前后患儿家属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常规组(80.49%),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高热惊厥患儿采取个性化护理不仅可改善症状,促进病情转归,缩短住院时间,也可缓解患儿家属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FS)患儿脑脊液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探讨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FS)发作后脑损伤与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22例单纯型FS、19例复杂型FS和20例发热而无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发热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患儿的血清、脑脊液中IL-2、IL-7和NSE进行测定。结果复杂型和单纯型FS组脑脊液IL-2、IL-7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杂型FS组较单纯型FS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白细胞介素2(IL-2)、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