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事件是指亲身经历、目睹、耳闻,以对一些令人厌恶的细节的重复和极端体验等多种方式暴露于一个或多个以下事件:死亡或严重威胁到生命安全的事件;严重的躯体损伤或构成严重躯体损伤威胁的事件;事实或构成威胁的性侵犯[1].近些年来突发事件增多,在校中小学生属未成年人,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水平有限[2],容易受到创伤,产生急性应激障碍(ASD)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3].如何对经历创伤事件后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小学生进行筛检,进行有效健康干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向琴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98-4799
[目的]观察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7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对其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定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评定。调查和观察过程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结果]治疗前后患者SSRS评定客观支持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支持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患者PTSD-SS评定结果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遭受创伤后延迟出现精神障碍,具有接触创伤性事件、重现创伤体验、回避和警觉性增高4个特点,主观支持不足和对支持利用度差,需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适当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西城区低保贫困妇女的应激障碍情况。[方湖以2006年参加免费体检的283名低保妇女为研究对象,以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普通版(PCL-C)量表为筛查工具,调查低保妇女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情况,同时进行生活事件的小组访谈获得影响妇女心情的烦恼事。[结果]①低保妇女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阳性率为20.1%,最高为无业低保妇女,阳性率为29.3%。②80%以上的低保妇女认为一年及以上生活中存在无法自我解决的烦恼事,烦恼事按最为严重的次序排列依次为:就医、子女问题以及住房问题。[结论]低保妇女是妇女中的弱势群体,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疾病的折磨,应设法给予救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有目击伤害经历的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特点。[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学生800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率为97.2%。[结果]曾目击某人被杀死或被严重伤害的大学生有155人,阳性率为20.5%,男生高于女生(P﹤0.05)。有目击伤害经历的大学生,伴有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同伴嘲弄经历的比例均高于没有目击伤害组学生,其自身受创伤的次数较多,认为创伤对自己的影响程度较高(P值均﹤0.05)。目击伤害者最常诉及的偏重和严重症状主要是"反复考虑与目击事件有关的事情(29.0%)"、"看到或听到与目击事件有关的事情担心事件再度发生(21.3%)"及"注意力不集中(21.3%)"。[结论有目击伤害经历的大学生易产生PTSD症状,反复重现体验增多,需要及时干预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任俊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2):1508-1509
汶川大地震在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给灾区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初中生处于心理学意义上人生发展的过渡期,可塑性强,既有发展的重要契机,又面临地震的重大伤害,会形成诸如创伤后应激障碍[1-2]、应付能力降低[3]、灾后综合征[4]等不良后果.应付是人们如何应对压力,减轻不良情绪对身心负面影响的重要心理活动,是近20 a来心理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应付方式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5],在压力和心理疾病方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6],有研究揭示了消极应付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7].应付的各种研究模式中,"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应对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它既承认应对的个体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又承认情境的变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格功能论和情境论的缺陷.本研究采用这一基本的研究取向对重建期灾区初中生的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进行系统研究,力图对震后灾区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指导提供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6.
国外研究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DD)等心理障碍的研究显示,儿童应激或创伤后PTSD的发生率为21%~70%[1-2],如1988年美国地震后的发生率为70%[3],1999年台湾地震后的发生率为21.7%[1],2004年12月泰国南部海啸影响地区儿童有PTSD和DD症状的占72%[4].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创伤性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威胁到个体的生命、身体或是精神世界的完整 ,带来异乎寻常痛苦的人生遭遇称为创伤性事件。创伤性事件并非罕见 ,我国仅各类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就使 2亿人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 ,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构成不容忽视的一个巨大群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带来一系列心理、生理和行为的改变 ,从多方面影响心身健康 ,并可能导致长期存在的严重心理痛苦和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PTSD)是创伤性事件所致的严重后果之一。作为一个诊断类…  相似文献   

8.
<正>创伤性损伤是全球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约上千万人因各类创伤事件导致躯体功能障碍和终身残疾,给医疗卫生带来巨大的压力。据统计,欧盟等发达国家创伤性骨折总量正在以每年4.52%的速度增长,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也将每年增加2.08%[1]。在中国,创伤是导致死亡的第5大常见原因,死亡人数超过糖尿病及传染病[2]。  相似文献   

9.
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不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影响社会的稳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愈来愈引起各国广泛关注[1]。我国尚未建立起网络化、梯次化的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2],卫生部门的危机观念、应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危机前准备普遍不足,已不能顺应新世纪人们对卫生应急的要求。经过20世纪90年代国际减灾10年项目,危机观念已由反应文化转变为预防文化[3],危机管理模式也由过去危机后被动反应为主发展成为讲究科学与效率的一体化危机管理模式[4]。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是一…  相似文献   

10.
彭丹  邓红  张强  赵高锋  庞艳  江国帼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411-3414
[目的]客观分析汶川大地震后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影响因素,为地震后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运用多水平模型对极重灾区45个中小学校的4282名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9.2统计软件的PROC MIXED过程分析实现。[结果]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得分确实在学校水平存在聚集性;汶川大地震中、小学生PTSD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是否有亲人朋友遇难、是否看到遗体和残肢、是否受伤、震前震后一起生活的人是否一样,前4个因素对PTSD症状得分的影响在学校水平上有差异。[结论]具有层次结构的心理研究资料运用多水平模型进行分析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不应忽视学校环境对灾区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韦波  唐峥华  苏莉  凌小凤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06-4408
[目的]探讨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中少数民族人群的认知、行为以及情绪反应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反应调查问卷,》在事发后d 5对事件相关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19份。[结果]面对食物中毒事件,64.4%的人感知可怕,62.6%者渴望得到心理支持。8.7%的人出现焦虑障碍。壮、瑶族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进食者的躯体化因子分高于其他人群,进食者亲友的敌对因子分高于其他人群。[结论]在处理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过程中,有必要实施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个体经历强烈精神创伤后出现的精神障碍[1],主要表现为反复闯入意识、梦境的创伤体验、高度惊觉状态、与社会隔离和回避行为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创伤性事件回忆困难等.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有的终身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本研究以从地震灾区因伤残转运到医院住院治疗的儿童少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为对象,探讨PTSD检出率、症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张雪琴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13-1114
创伤性事件如袭击、强奸、抢劫、严重车祸、亲人突然死亡、暴力恐吓等频繁发生已经使得创伤后应激障碍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一般人群中,有75%的人暴露于各种类型的创伤事件中,而在这些人中又有25%的人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且有50%未接受过治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会在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各种障碍症状。创伤会破坏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感觉,会粉碎个体对现实世界的安全感和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如果创伤是由他人所造成,还会逐步破坏个体对他人的基本信任,甚至瓦解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因此,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帮助个体了解自己反常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并正确应对,对个体恢复身心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目前广泛使用的干预手段有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松弛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生物反馈)、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和团体治疗等。其中团体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际交流平台,通过团体成员内部的人际互动而形成一种彼此理解、相互支持的情感氛围,在帮助个体克服创伤后的疏离感和不信任感等方面效果很好,因此使用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灾后人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身反应,其中相当比例的人会出现心理应激障碍,针对这些问题应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以创伤后危机干预为思路,以缓解应激反应障碍相关症状、预防应激反应障碍发生为主要目标,采取心理急救、严重事件应激晤谈、认知-行为疗法、眼动技术等方法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正1创伤后应激障碍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遭受重大的、威胁性的、灾难性的损伤,并致使其职业能力和社会功能受损的、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最早源自战争中对战斗应激相关精神行为的描述[1]。随着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巨大破坏力和震慑力增加,以及某些特殊战场环境对军人心理造成巨大压力,容易引发心理与生理应激  相似文献   

16.
王迎春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291-1293,1295
[目的]了解感染HIV孕妇的心理应激现状,探讨其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德宏州HIV感染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感染HIV孕妇作为样本,采用自编的感染HIV孕妇产妇人口学及社会心理情况调查问卷、Buffalo艾滋病相关生活事件调查表(BHLES)、事件影响量表(IES)、中文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大五人格简易问卷、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结果]88.6%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43.2%压力水平达到了危险程度。总体上,人口学、感染特征及怀孕特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不显著。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关系事件、屈服应对方式、以及神经质、尽责性、开放性人格特征对知觉心理压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宗教事件、屈服应对方式、神经质人格特征对心理应激障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该人群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心理应激状态变量与社会支持并无关联。[结论]感染HIV孕妇的心理应激状况较为严重,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吕晨霞 《中国校医》2011,25(8):622-625
<正>创伤性事件,是指导致死亡、严重损害、威胁人的生命和躯体安全,或是个体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的事件。危机事件,是指任何对个体或者团体产生足够大的压力而超过他们应对能力极限的冲击性事件。创伤事件后可引发危机事件。创伤和危机事件发生后可能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ASD)、创  相似文献   

18.
《慢性病学杂志》2013,(6):476-477
<正>颅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40%以上[1],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最大限度地恢复颅脑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是临床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颅脑创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河南省安阳市灯塔医院神经外科因颅脑创伤、自发性脑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5.12"汶川地震灾害后德阳地震灾区卫生防疫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方法]通过对"5.12"特大地震灾害后,德阳地震灾区不同时期卫生防疫面临的状况、突出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对不同时期防疫策略、措施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可对今后应对类似重大突发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借鉴和启迪。[结果]震后10个月,德阳地区未发生与地震相关的重大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疫情、饮用水污染事件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区卫生防疫体系恢复常态,卫生防疫应急能力在实战中得到提升。[结论]一系列防控措施行之有效,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地震给灾区儿童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相关研究发现,儿童在经历地震灾难后的2周,甚至1~3 a期间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1-3];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具有较高的并发性[4];有些儿童甚至可能会伴随出现怨恨、报复、自杀等问题[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