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2.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热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相似文献   

3.
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热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相似文献   

4.
论《金匮要略》黄疸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学难点出发,依据古今注家、医家的观点,重点对《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1条中的“风、痹、瘀热”进行了分析。在湿热黄疸的发病过程中,“风”邪仅为诱发因素,脾“湿”郁遏,是为基本因素,“瘀热”乃为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茵陈蒿汤是一首治疗湿热黄疸(又称“阳黄”)的卓效方剂,出自《伤寒论》,并见于《金匮要略·谷疸病》篇。 湿热黄疸的发病,多因饮食不洁,病毒乘机入侵,致使热(毒)与湿相合,郁结在内(胃肠),不得泄越,从而引起黄疸。《伤寒》和《金匮》分别指出:湿热黄疸病初起,在黄疸出现以前,常先表现有“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以及“身无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等。  相似文献   

6.
黄疸的分类始自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之分,称为五疸。仲景对黄疸的治法亦所述甚详,法度严谨,现总其大要,概述如下。1邪气郁表,解表发汗退黄黄疸初起,邪气都于肌表,当分辨其虚实。若病耶在表,表虚不固,伴见汗出、脉浮等症,治当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方用桂枝加黄芪汤。正如“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蒉要略·黄疸病》篇)。若阳黄兼有表实,此外有表邪而里有湿热之证,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等症,治当解表散邪,清利湿热,选用麻黄连翘…  相似文献   

7.
从教学难点出发,依据古今注家、医家的观点,重点对<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1条中的"风、痹、瘀热"进行了分析.在湿热黄疸的发病过程中,"风"邪仅为诱发因素,脾"湿"郁遏,是为基本因素,"瘀热"乃为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将《金匮》黄疸病扁黄疸的分类及证治联系现代临床病毒性肝炎黄疸及中医证治进行分析,并对其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可为《金匮》黄疸病篇的现代研究提供临床线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原文]脾脉……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集注]明·张介宾:脾脉宜缓,而缓甚则热,脾主肌肉四肢,故脾热则为肉痿及为厥逆。若微缓而为风痿四肢不用者,以土弱则生风也。痿弱在经而藏无恙,故心慧然若无病。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黄疸,是一种以身目发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疾病,尤以目黄为主要依据,其名首见于《内经》。如《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目黄者,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随着时代的进展,后人将黄疸一病进行了愈来愈细致的分类。《金匮》黄疸病篇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黑疸五种。《诸病源候论》有二十八候之说,《圣济总录》有九疸,三十六黄之分;后世医家又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沿用至今。本文所述仅限于阳黄范围即《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九条所说:“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金匮·中风历节病章》说:“风为面病之长,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相引,癖不遂”。面瘫病病因多因风邪而起,看临床询问其病史,多因受风所引起,故而此症属于中风范畴。  相似文献   

12.
《金匮·水气病篇》第八条曰:"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相似文献   

13.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张仲景把黄疸分为五类,治有十一法。先谈分类: 黄疸:脾积湿热,溢于体表,必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频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贫血”这个名称,但根据各类贫血的临床特征,历代医家不仅对本病有其名、而且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侯及治疗方法均可散见于中医文献之中。《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素问·腹中论》又说:“病名血枯此得自年少时,有所大脱血”。《金匮·血痹虚劳》篇云  相似文献   

15.
仲景《伤寒杂病论》,文词简约,义蕴深奥。例如“烦”字,全书运用134次,涉及原文120余条,因置于不同语言环境中,其用法和含义则不尽相同。时而指症候,时而作形容,时而通用假借,灵活多变。在导师指点下,参阅前贤注释,归纳仲景对“烦”字的用法如次,以就正于高明。一、热也。许慎认为此字“从火从页”与火(热)无不有关,故曰:“烦,热头痛也”。”验之临床,“烦”因热邪所致者多见,故金·成无己,明·王肯堂,当代的刘渡舟等人都有“烦者,热也”之训。因此,《金匮》第六篇“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之“烦”字,《金匮集解》、《医宗  相似文献   

16.
小便不利是指小便滴沥不爽,点滴短少而言。在古籍中亦称之为“癃”。《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膀胱不利为癃”。《类证治裁·闭癃遗溺篇》亦云:“癃者,小便不利”。《金匮》中凡小便不利的原文达36条,方剂20首,共涉及《水气病》等九篇。详细论述了小便不利的证治体系。本文试就该书中有关小便不利的病理机制及其辨治,归纳探析如下:1 气化失司 水停下焦 如“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上述小便不利,皆为外邪随经入  相似文献   

17.
解 一词首见于《内经》中,《素问》五则、《灵枢》二篇录之如次,意当纲审。 一、《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曰:“尺脉缓涩,谓之解协。”(王冰注:尺为阴部,腹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故解 ,并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伫(守)不可名,谓之解协也。《脉要精微论》日:“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则腹肾主尺之义也。) 二、《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谓:“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日: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若饥,耻不清,脊中痛,少腹满,小…  相似文献   

18.
胸痺病是以胸痛为主证,是胸痛病的一个类型。《金匮》在《灵枢·本藏篇》:“脉大则多饮,善病胸痺”提出的病名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完整而丰富的论述,提出了独特的论点,原文见《胸痺、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内。(引用原文、篇章及条文次  相似文献   

19.
中风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对于本病的认识,虽在《内经》中早有论述,但有论无方。及至东汉·张仲景才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本症的症因脉治,他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发病主要从“内虚邪中”立论,偏重于“外风”。论中提出了治疗中风的7首方剂。统观这些方剂,多以  相似文献   

20.
黄疸也称黄癉,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其中目黄是确定本病的主要依据,若仅身黄而目不黄者不属于黄疸病。《内经》中对本病早有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癉。”又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也明确指出“目黄者,日黄疸”。黄疸病的分类始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分黄疸、谷疸、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