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一些临床报道和中医著作中,时见有将弦与缓两种脉象归于同一部脉中的现象。如称某人脉“弦缓”、“弦细缓”等。笔者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弦与缓都是依据脉象的形态来区分的。“弦”即状如绷紧的弓弦之意,是指脉象手直且长,并较紧张。“缓”即柔缓、缓和之意,在脉学著作中它被形容为“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如初春杨柳舞风之状”。可见缓脉本指一种松弛、缺乏紧张度的脉象。弦与援这两种脉象也和浮沉、近数一样,是一对相反的脉象,不会同时出现在一部脉上。当然,弦缓并提者并非有意自相矛盾,而是没有正确使用“缓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历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对缓脉论述进行分析,指出缓脉原为病脉,并无生理性病理性之分,对平缓脉和病缓脉的认识属于概念上的混乱。缓脉由双因素构成,即脉率一息四至,脉势松弛、懈怠,临床主湿病和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3.
缓脉是较为常见的脉,但对于缓脉的脉象一直有较大争议。国家统编5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缓脉的脉象是"一息四至,来去怠缓"[1]。"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言缓脉有两种情况: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  相似文献   

4.
缓脉     
缓脉属于复合因素所构成的脉象。缓脉有“和缓、纵缓、迟缓”三种含义,并兼有脉率较慢,一息四至。缓脉的客观形象描述有“按之依依”“往来纡缓,呼吸徐徐”“纵缓,中软不急,如丝在经,则弦无力”譬阿阿四至通,一柳梢袅袅飚轻风”“状如琴弦,久失更张,纵而不整”“和缓不紧”“来往和匀,微风轻飚,初春杨柳”“从容和缓,不疾不徐”“”往来和匀,微同轻毡,杨柳初春;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应指散漫,如琴弦久失更张“”若从容和缓,来去舒徐“阿阿软若春杨柳”“宽缓不前”“缓,不逮也”“从容不追”“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如微风轻飚柳梢”“应指柔和”“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洋洋然,从容柔顺,园净分明”等。  相似文献   

5.
在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缓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的描述,存在着一个脉名多个含义的的现象,使学生学习起来难以理解。分析原因主要与一字多义有关。那么临床医生在实际切脉诊病时又是如何理解和应用缓脉的?对30位中医专家访谈的访谈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其结果可为进一步澄清、规范缓脉的概念、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提供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生理性缓脉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及其与性别、体型胖瘦、季节的关系。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健康大学生进行缓脉测定。结果:受检者中,缓脉为98例,缓脉在男性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在消瘦体型者、正常体型者、超重或肥胖体型者及四个季节之间出现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缓脉与性别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男性多见是生理性缓脉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脉针疗法”是在中医诊脉和针灸的基础上,探索出的用针刺桡动脉治病的方法,即对各脏腑的疾病分别在其相应的脉上进行针刺。所谓病显于脉而治于脉。我们用此法对44例原发性缓进型高血压病进行了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探讨《伤寒论》脉法中几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脉法被认为是伤寒学研究中的疑难部分,只有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方可揭示其本来面目及其意义所在。如对中风脉缓、伤寒脉数、脉阴阳、脉浮弱的论述,意在从思维方法和临证实践两个方面,分析论证对脉象容易曲解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中医“QieChong”“慢惊风”范畴,病因与情志不遂,外感六淫有关,病变以肝为主导,病理因素以痰火搏结、肝气疏泄太过为主,分为肝风内动、痰火扰神,脾虚肝亢、阴虚动风四型,依次用泻青丸、礞石滚痰丸、缓肝理脾汤,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并介绍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性别差异对脉象的影响。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脉象测定,然后对各种脉象在男女中出现的比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受检者中,迟脉、缓脉、实脉在男性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数脉、细脉在女性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女之间浮脉、沉脉、弦脉、滑脉出现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差异与脉象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多见于男性是生理性迟脉、缓脉、实脉的重要特点,多见于女性是生理性数脉、细脉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寸口三部脉诊法"在肺系疾病临床应用文献中的使用频度,了解"寸口三部脉诊法"的使用情况,掌握中医脉诊方法的进展和现状。方法:应用"万方期刊学位""同方期刊学位""维普期刊""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新版《中医内科学》中"肺系系统疾病"诊断名称为标题,以"中医""辨证"为主题词与关键词,交叉检索1984年1月—2015年1月符合标准的全部可检索文献,分别以"寸脉""关脉"或"尺脉"为查找词,查找文献内应用"寸口三部脉诊法"诊断病症与辨证施治情况。结果:共检出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2984篇,其中使用"三部脉法"进行辨证施治的文献4篇,占所检文献的0.13%;与未应用文献99.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984年—1999年共有2篇,占此年限间所检文章的0.18%,2000年—2015年共有2篇,占0.11%;以2000年为分界点,前15年与后15年文献比较,其使用频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30年中医诊治肺系疾病的文献中,大多数医者将"寸、关、尺"三部视为一部,以不分部的"整体脉法"进行辨证施治,而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的"寸口分候脉法"则仍是寸口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价值可能是针对"寸口整体脉法"无法准确辨证的某些特殊病例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DM)并发症,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家称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消渴目病"。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独特认识,认为"消渴目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气虚血瘀。基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认识和治疗,挖掘古典临床治疗"消渴目病"的常用中药及中药方剂,发现了黄芪、丹参、地黄在古籍中治疗"消渴目病"效果显著,且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可以降低VEGF的水平来抑制视网膜炎症。以期为DR的治疗及新药发现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3.
常变辨证思维,核心理念是"知常达变"。病机的稳定性为"常",病机的非常规性为"变"。仲景既有"浮则为风"之说,又有"浮则为虚"之论,"浮则为风"为浮脉主病之常理,"浮则为虚"为浮脉主病之变法应用,切脉诊病要有"常变"观念,关键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脉证和参,把握病机,辨证施治。强调知常达变,要求中医的临床思维分析,要全面,忌偏执;要动态,忌讳僵死;要联系,忌孤立。总之,善于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临床上,一个浮脉到底对应风还是虚,半夏泻心汤到底是治疗心下痞、腰痛或是下利等等,仅仅有常变观念还不够,还要有脉与证的对应,证与脉的一致,"脉证合参"才是辨证思维和方药准确应用从而取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的基本原则之一,许多篇章的语义都可按此原则去理解.但遗憾的是,后世医家未能理解"凡将用针,必先诊脉"的深刻含义,将<素问·长刺节论>中的"刺家不诊,听病者言"错误的理解成"刺家不必诊脉,但听病者言",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本来描述脉象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理解成针刺手法,同时还将本来描述脉象改善的"气至"理解成"针下气至"等等.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nomenclature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currently unclear resulting in improper usage of terms and subsequent confusion.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is nomenclature confusion.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China should be call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ather than the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The latter term fails to express the "tradition" associated with T.C.M., and also it 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C.M. and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Oriental medicine", another frequently used term for T.C.M., has the same kind of shortcomings. The true colors of T.C.M. should be restored. The author also notes that "herb", "herbology" or "herbal medicine" is not synonymou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Herbal medicine is a type of folk medicine whereas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s a formal bran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acupunctology" be used when referring to the science of acupuncture whereas "acupuncture" should be used with reference to a method or perhaps the therapy of needling.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是解决中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之一,对促进中药市场的优质优价有着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使用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制定在30年以前,中药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已经与现代市场不符。该文综述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文献,认为与单一或少数化学成分相比,生物活性更能反映商品规格等级的内涵;对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使用对象、涵盖范围、功能定位、与需求多样性的协调、与药典标准的关系、尺度等问题进行了商榷,提出了中药材规格等级划分应着重解决中药材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反映主要品质差异,中药材商品规格划分权重应视具体品种而定,等级不应只看大小。该文认为部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可以涵盖切片;以三七为例介绍了规格等级标准范例,对中药材生产、管理和中药经济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脉诊研究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的巨系统,笔者在复杂性科学理论指导下,引进“复杂一简单一复杂”的理念,对中医脉诊信息数字化后按“位、数、形、势”4种特征属性进行多维的提取、降阶分析与升维升阶整合。按此机理进行新型脉诊仪的研制,实现脉诊数字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18.
清末至建国初期的中医大家张简斋是金陵医派的奠基人之一。《张简斋医案》作者邹俊伟先生称其学术思想乃“上承张仲景下继孟河,内外妇儿自成一家”。栝楼薤白剂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乃主治“阳微阴弦”之胸痹病的经典方。张简斋不拘外感病之分类,对于凡在外感病热退之后或热势不显阶段,或因饮食不节而致中焦运化失司,或因素体脾虚而导致湿浊内盛的患者,运用三焦辨证定病位,结合水滑腻苔、苔色或黄或黄白或灰且舌质多淡,脉多濡小,或湿停为水则沉弦,或聚而为痰则脉兼滑者为辨证抓手,皆以该方扩而用之以治疗,此种治疗手段实可启发后学师古而不泥古。  相似文献   

19.
再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针刺补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之本义。方法:用知识考古学的原理,通过对“徐”“疾”所描述的对象以及该词所出现文章的结构分析,对该句含义进行了再次辨识。结论:“徐疾”在《内经》补泻刺法中所描述对象有三:一为脉象,二为留针时间,三为出针速度。“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的“徐疾”应为脉象,而非针法,意为脉由徐变疾,标志着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  相似文献   

20.
从“象思维”到脉象地形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会展现出自己的"象",古代医家根据对"象"的观察,得出中医理论起源的独特认知方式——"象思维",根源于中医理论,采用"象思维"的方式,提出"脉象地形图"概念,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