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小隐静脉解剖和多普勒超声活体观察在远端蒂皮瓣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与远端蒂皮瓣静脉回流.方法: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例.(1)解剖观察40侧小隐静脉.(2)用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侧人的小隐静脉.结果:解剖观察外踝尖水平上 3~4 cm小隐静脉体表投影与皮瓣轴线基本一致,两者相差(0.5±0.3)cm.40侧中有12侧各有1支与腓静脉的交通支,距外踝尖(3.0±0.7)锄,外径(1.2±0.5)mm;彩超检杳外踝尖水平上3~4cm小隐静脉内径为(2.3±0.7)mm,距体表(3.2±1.0)mm,78.3%正常人的小隐静脉能较显著将远侧的静脉血导入近侧.若足踝部大隐静脉回流障碍,小隐静脉引流将加剧.结论:(1)结扎小隐静脉消除了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的倒灌,可改善皮瓣静脉回流.(2)经超声定位,在外踝尖水平上3~4cm行0.5~1 cm的纵向小切口能准确结扎小隐静脉,操作简单,不会损伤蒂部穿支血管和血管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绎皮缝扎小隐静脉干及其大部分属支以阻断静脉回流对减轻远端蒂腓肠神经黄养血管皮瓣瘀血的优越性。方法对40例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山管皮瓣的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成2组。AN在外踝尖水平以下1cm处将小隐静脉十分离并结扎。B组以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为圆点,半径为2cm的在外踝尖水平以下的半圆周上用1号丝线经皮交叉缝扎(深度至深筋膜层下)以阻断小隐静脉干及其大部分属支的静脉回流。对内组处理蒂部小隐静脉的耗时和皮瓣发生坏死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B组处理蒂部小隐静脉的耗时(平均1.52min)明显少于A组(甲均10.5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有1例皮瓣不完仝坏化(发生率为5%),A组有4例皮瓣不完全坏死(发生率为20%),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蒂的远端经皮缝扎小隐静脉干及其大部分属支减轻静脉血倒灌的效果确切,而且操作更简单、更省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阻断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39例因外伤、感染导致的小腿、踝关节、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3.5 cm×3 cm~9.0 cm×7.2 cm),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19例,结扎组20例,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其中对照组皮瓣面积4 cm×3.5 cm~10 cm×6.5 cm,在皮瓣近端结扎并离断小隐静脉;结扎组皮瓣面积5 cm×3 cm~10 cm×8 cm,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外踝后方分离结扎小隐静脉起始处。术后比较两组皮瓣肿胀发生率、青紫发生率、皮瓣完全成活率。末次随访观察成活皮瓣质地、皮瓣供区愈合、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33.5±8.6)月。5例皮瓣坏死,34例皮瓣完全成活。结扎组皮瓣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比47.37%,P<0.05),皮瓣完全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比73.68%,P<0.05);两组在皮瓣青紫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所有成活皮瓣质地、踝关节功能、皮瓣供区创面愈合及功能良好。结论阻断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岛状筋膜皮瓣模型 ,探讨浅静脉干在远、近端蒂皮瓣中的作用。方法 :将 2 0只兔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个皮瓣 ,面积 6.0cm× 2 .0cm ,蒂宽 1.5cm ,长宽比例 4∶1。组 1为保留小隐静脉 (流出 )的近端蒂皮瓣 ,组 2为结扎小隐静脉的近端蒂皮瓣。组 3为保留小隐静脉 (流入 )的远端蒂皮瓣 ,组 4为结扎小隐静脉的远端蒂皮瓣。结果 :组 1皮瓣成活率 ( 88.8% )与组 2( 62 .6% ,P <0 .0 0 1)和组 3 ( 2 2 .7% ,P <0 .0 0 1)有极显著差别 ,组 4( 5 5 .5 % )与组 3 (P <0 .0 1)有显著差别 ,组 2与组 4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组织切片组 3小隐静脉粗大僵硬 ,管腔充满血栓。结论 :浅静脉干血流导出对皮瓣成活有正向作用 (近端蒂 ) ,浅静脉干血流导入对皮瓣成活有负向作用 (远端蒂 )。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9例。结果:29例中24例全部成活,4例边缘坏死合并有水泡,经换药治愈,1例部分坏死经植皮治愈。所有涉及足跟、足底负重区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结论:(1)该皮瓣解剖恒定,质地好,有感觉,成活率高,不损伤主干血管,操作简单,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理想方法;(2)结扎小隐静脉后皮瓣肿胀明显减轻,对皮瓣成活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肌皮瓣的临床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报道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以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不同原因所致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男36例,女6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6岁;皮瓣最大面积17.0cm×15.0cm,最小6.0cm×5.0cm,其中12例皮瓣面积在10.0cm×10.0cm以上;6例设计为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瓣最大为10.0cm×7.0cm×2.0cm,最小为6.0cm×5.0cm×1.0cm。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皆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瓣肿胀,暗道较明道者明显。2例大皮瓣经行小隐静脉远端结扎仍出现肿胀、色暗,皮瓣近侧1/3坏死。皮瓣边缘坏死3例,换药治愈。部分坏死需行植皮者3例。36例术后伤口I期愈合,骨外露软件组织缺损覆盖修复满意,6例II期愈合,其中糖尿病,地中海贫血各一例。结论:(1)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缺损创面,极有临床实用价值;(2)设计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填充感染创腔是可行的;(3)但对其皮瓣及所携带的肌瓣究竟切取多大面积是安全的、肌瓣的血运机理以及远端蒂筋膜皮瓣中小隐静脉干是否结扎,何处结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远端处理方法进行改进,以避免静脉危象发生,提高皮瓣成活率.方法:对12例不同原因所致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创面,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术中在外踝尖平面以下切断小隐静脉并使皮瓣蒂部到外踝尖处形成皮岛.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静脉危象.随访6个月~1a,平均7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功能满意.结论:采用改进方法更有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的血供特点,分析比较吻合小隐静脉和不吻合小隐静脉的两种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在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修复21例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病人,其中15例不吻合小隐静脉,6例吻合小隐静脉。结果 21例皮瓣中19例完全成活,2例远端皮缘小部分坏死。皮瓣质地优良,外观与功能均改善满意。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筋膜皮瓣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切取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时,宜采用吻合小隐静脉的皮瓣修复。  相似文献   

9.
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作用的逆向造影研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目的:探讨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筋膜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新西兰大白兔掀起10个远端蒂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岛状皮瓣,对小隐静脉近端插管注射造影剂,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向。结果:放松止血带后,静脉血从足部(爪)倒灌入皮瓣,小隐静脉充盈扩张乃至怒张,造成静脉瓣膜相对关闭不全。在施加压力注射的情况下,造影剂发生逆向回流,去除压力,造影剂不再逆流。1h后造影剂仍积聚于小隐静脉近端,部分扩散进入皮瓣中。结论:浅静脉干近端流出道阻断后,在正常压力下管腔内血流未见逆向反流,但高压下可发生逆向回流。  相似文献   

10.
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胫前区是常见损伤部位,因局部软组织少,血供差,一旦受损,皮肤坏死、骨、肌腱外露,修复困难.自1999年以来,我们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踝部、胫前区缺损5例,3例改进结扎蒂部小隐静脉,术后皮瓣存活良好.  相似文献   

11.
兔耳远端蒂浅静脉-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浅静脉干对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以30只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Ⅰ组静脉-神经组、Ⅱ组神经组及Ⅲ组对照组。另外2只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对照。于兔耳根部中央区设计远端蒂皮瓣1.2cm×3.8cm,Ⅰ组保留静脉和神经;Ⅱ组保留神经;Ⅲ组动、静脉和神经均不保留,皮瓣制备完成后即刻原位缝合。术后1h对3组皮瓣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测定皮瓣的丙二醛(MDA)含量。术后1周,测量3组皮瓣的成活面积。结果术后1h,各组皮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肿,其中Ⅰ组反应相对较轻;MDA含量Ⅰ组与Ⅱ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周,各组皮瓣的成活率以Ⅰ组最高。结论保留浅静脉干没有增加兔耳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回流负荷,对皮瓣的成活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清创后VSD负压封闭引流后延期行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远端蒂筋膜皮瓣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1年10月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行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远端蒂筋膜皮瓣移植术病例37例,采用急诊清创后即行皮瓣移植18例为对照组;采用急诊清创、VSD负压封闭引流后延期行皮瓣移植19例为观察组,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并发感染情况,皮瓣成活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程度。结果两组抗感染能力、皮瓣成活率、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VSD技术加延期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远端蒂筋膜皮瓣移植术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以大大降低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感染的发生率,并提高了皮瓣的成活率,改善了患者的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背组织缺损临床效果。 方法 在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1月以来,临床采用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治疗踝足背外伤患者11例。 结果 修复足背、跟腱区创面计11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最大11.0 cm×6.0 cm,最小7.0 cm× 4.0 cm.。经6~10个月随访,皮瓣柔软,可塑性好,色泽与受区接近,部分病例感觉有不同程度恢复。 结论 小腿内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是构成低位远端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低位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适宜踝足部及其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4.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究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要点。方法对20例因小腿下段、踝周及足部皮肤缺损而采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有3例出现远端边缘坏死,其余全部成活,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本皮瓣成活率高,操作简便,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小腿胫前、踝周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应用时不切断蒂部皮肤并采用明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PPO技术结合解剖型锁定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1~87岁(平均71.4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8例,均使用MIPPO技术结合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在术后2~4个月达到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未发生感染、内固定失效、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功能按Neer评分:优10例(二部分骨折8例,三部分骨折2例),良12例(二部分骨折1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2例),可8例(三部分骨折2例,四部分骨折6例),平均分数78.96±5.62分。结论使用MIPPO技术结合解剖型锁定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愈合率高的优点,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11月~2014年6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52例,男性41例, 女性11例。年龄最小5岁, 最大64岁,平均37.3岁。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4.5 cm~6.0 cm×12.0 cm,皮瓣切取面积4.5 cm×5.0 cm~7.0 cm×15.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45d。利用已经损伤的腓肠神经切取皮瓣21例。52例皮瓣蒂部均未结扎小隐静脉。 结果 术后皮瓣无水肿、淤血、起水泡等静脉瘀滞表现,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39例,3例出现皮瓣下轻度感染,经换药治疗控制。伤口无再破溃,皮瓣颜色正常,外形满意,皮瓣质地良好。随访8~24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感觉恢复,无溃疡, 色泽好,功能良好。 结论 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并且无论腓肠神经损伤与否均可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是否有发出交感纤维支配其伴行血管及腓肠神经切段后近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流动力学会出现何种相应变化。 方法 在探明兔下肢腓肠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相应解剖后,取17只白兔,其中2只白兔直接处死,取腓肠神经血管束。其余15只(30侧后肢)随机等分入神经保留组与神经切断组。神经保留组白兔在行皮瓣切取术后,不对腓肠神经进行处理;神经切断组则在皮瓣掀起后将腓肠神经在其起点处切断。在相应时间点处死两组动物,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束行乙醛酸染色。利用红外热像仪对上述两组皮瓣术后24 h皮瓣的平均温度进行测量。 结果 神经切断组术后3、5及7 d 3个时间点腓肠神经内荧光点及其伴行动脉外膜荧光出现高度一致性的下降,组间荧光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F=13.563, P=0.004)。神经保留组在术后整个过程中荧光强度未出现明显改变。术后2 h起,神经保留组皮瓣平均温度低于神经切断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腓肠神经有发出交感纤维至其伴行血管,调节其伴行血管张力。腓肠神经切段后,近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微循环会出现相应改善,皮瓣存活率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