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脑石及其混杂品的鉴别南京市第三医院(210008)张玉茹[关键词]鱼脑石,鉴别鱼脑石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或小黄鱼P.polyactisBleeker头骨中的耳石,具有化石、通淋、消炎之功效,主治石淋...  相似文献   

2.
孟科旭  严文坤 《中药材》1990,13(2):21-22
中药鱼脑石具有“化石、通淋、消炎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脑漏等症.”《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收载鱼脑石来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头骨中的耳石.”近年来,我们发现了用同科的黄姑鱼、皮氏叫姑鱼、(鱼免)鱼  相似文献   

3.
石荠苧属药物具发汗解表、利湿止痒、理气止痛等功效,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名实混淆现象。自《本草拾遗》始载石荠苧以来,诸本草共收载19种石荠苧属药物。经查阅文献,对石荠苧属药物的原植物逐一进行考证可知此19种药物实际上为石荠苧属的5种植物,分别为石荠苧、石香薷、小花荠苧、粗齿荠苧、小鱼仙草。其中部分药物与一些中药及植物分类文献等所载植物学名有出入。  相似文献   

4.
七种海产中药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维希  黄宜鹤 《中药材》1989,12(11):35-36
目前,对海产中药材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报道不多,我们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石决明、牡蛎、瓦楞子、海带、海螵蛸、鱼脑石、海藻等七种药材中铜、锌、铁、锰四种元素的含量。其中瓦楞子、鱼脑石、海带等药材中元素含量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溶石、排石类维药的来源、属性、功效、经典方剂等方面的分析,以《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记载的生药为主,探讨其用药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排石、溶石类维药,为科学、安全、有效地提高防治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鱼脑石的生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东  黄云霞 《中药材》1990,13(10):17-19
本文考证了历代药用的鱼脑石为石首鱼科黄鱼属动物大黄鱼头部内耳球囊中的矢耳石(sagitta)及小黄鱼的矢耳石.鱼脑石的药材学名应定为Sagitta Pseudosciaenae.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证明,鱼脑石主要成分为文石型(斜方晶系)碳酸钙,含量为95.54%.  相似文献   

7.
海洋动物药蛤壳、鱼脑石炮制前后砷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蛤壳,始载于《本经》,为软体动物帘蛤科多种海蛤的贝壳,本品上能清泄肺热细化稠痰,下能通利水道而消退水肿,并能软坚散结,煅用内服能制酸止痛,外用能收湿敛疮,故既善治肺热咳喘痰稠,痰火郁结之胸及瘿瘤瘰疬,又可治浮肿,小便不利及胃痛吐酸,外用治湿疹及烫伤。鱼脑石,为石首科动物大黄鱼或小黄鱼鱼头骨中的耳石,具化石通淋,消炎功效,临床用于治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脑漏。蛤壳、鱼脑石其主要成分钙盐、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  相似文献   

8.
赵文金  赵多明  赵华 《陕西中医》2010,31(8):984-986
目的:观察降酸溶石汤治疗痛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痛风降酸溶石汤(金银花、忍冬藤、土茯苓、汉防己、水牛角、地龙、金钱草、鹅不食草、鱼脑石、黄芪等)水煎服加外用药治疗本病46例,并设对照组。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方法对治疗痛风病有清热解毒,散结通络,祛湿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王幼儒(1909~1991)系扬州名中医,幼承庭训,尽得家传,继又从师钱子阳学习针灸,针药并重,行医六十余年。兹就其主要学术经验作一介绍: 一、精通本草,阐发药物功用用药如用兵,临床医家熟悉药物主治和功效,是临证灵活运用的关键。王幼儒精通本草,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不少用药经验,对药物功用颇多阐发。如经期感冒用当归发散;胆囊结石用滑石化石;威灵仙、仙灵脾合用有软坚之功,用于治疗肝硬化;鱼脑石、冰片有通窍之能,用于治疗鼻瘜肉;贯仲、益母草同为收缩子宫药,但贯仲止血,益母草通经,临症须详辨;生蒲黄破血,熟蒲黄止血,生熟蒲黄并用则和血,用于妇科调经。同一药物,炮制程度不同则功用亦异,如豆豉不炒透则发汗,炒透则止汗。王老尤喜用石见穿,认为石见穿有活血健胃之功效,有益于肺、胃、肾,可防癌变,可代替砂仁用,发前人所未发。  相似文献   

10.
<正>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又称金钗石,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为兰科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因其形似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金钗而得名。金钗石斛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强阴滋精之功效,被列为上品。《本草衍义》、《本草纲目拾遗》及《本草从新》等历代本草都倍加推崇,素有"千金草"之称。  相似文献   

11.
通过本草学考证,结合现代研究结果,表明本草文献中关于三七功效的记载有不完整性,三七除有本草记载的“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还有“生血,补血”之功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西河柳进行始载年代、古名称、原植物、产地和药性功效等的考证.方法:查阅并考证古代文献记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西河柳始载于<尔雅>,本草始载于<本草拾遗>;历代本草记载的名称有15余种,古代西河柳原植物的主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古今产地基本一致.现代西河柳的主要药性、功效和主治与本草相似,但有差异.结论:古今西河柳的来源、产地和药性功效等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红药子别名“赤药”,始载于《图经本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多用于肠胃炎、菌痢,扁桃体炎、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治外伤出血、烫火伤、痈疖等。黄药子始载于《开宝本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瘿的功效,用以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甲状腺肿等。白药子始见于《开宝本草》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多用于痈疽肿毒、腮腺炎、毒蛇咬伤、跌打肿痛、咽痛喉痹、瘰疬等。以上3种药物其功效及应用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4.
鱼脑石,顾名思义,长在鱼脑子里的石头,但并非所有鱼类的脑子里都"长"有石头,唯独我国四大海产之大黄鱼、小黄鱼的脑子里"长"有石头。  相似文献   

15.
高春华  李江秋 《中药材》1999,22(6):312-313
《本草求真》系清乾隆年间黄宫绣所著,与许多转抄前人之言的本草有很大不同。该书处处从实际出发,辨析药物功效、主治,颇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从临床实践,验证药材混伪与炮制功效等方面论述了黄氏不迷信,重事实,敢于疑古,指出谬误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6.
莱菔子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莱菔子是十字花科植物萝卜 Raphanas Sativas.L 的干燥成熟种子 [1 ] ,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一些古籍又称之为温菘子、土酥子、羌精子、登松子、楚菘子、芦菔子、紫花松子、萝白子等。其主要功效是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咳喘等病症 [1 ]。对于莱菔子的不同功效 ,前人有不同的论述。《本草蒙筌》尤为推崇莱菔子降气化痰的功效 ,称其可“却喘咳下气 ,功诚倒壁冲墙”,朱丹溪也赞同这一观点 ;对于莱菔子消食除胀的功效 ,《本草求真》和《本草从新》有同样的记载 ,称其具有“消食宽膨”的功…  相似文献   

17.
张娟  刘美  李先宽  张坚  马琳 《中国现代中药》2017,19(9):1318-1321
通过本草考证的方法,整理现存本草与历代古籍文献,对侧柏叶的植物名称、资源分布、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药剂选方进行了考证。在本草中多以侧柏叶记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性味苦、微温、微寒,主归肺、肝、脾经。具凉血止血、祛风利湿、生发乌发等药效,现代临床多沿用其凉血止血的功效进行选方配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薄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及性味功效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历代主流以“薄荷”一名为正名,尚有多个异名,多源于方音讹传、产地及功效等。历代文献记载有薄荷、龙脑薄荷、胡薄荷、石薄荷、大叶薄荷、野薄荷、南薄荷等多个品种,经考证,其中薄荷、龙脑薄荷、野薄荷与今薄荷Mentha haplocalyx一致,为主流品种,龙脑薄荷为薄荷因产地形态而命名,石薄荷为石香薷Mosla chinensis,大叶薄荷为今藿香Agastache rugosa,南薄荷为皱叶留兰香Mentha crispata。薄荷自唐代以来便已广泛人工种植,至明清时期多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以江苏为道地产区。其品质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薄荷常于夏秋采茎、叶,晒干,与现代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记载基本一致,古今薄荷常以生品入药。关于薄荷的性味功效记载,宋代以前均记载为味辛性温,至《履巉岩本草》始将薄荷订作“极凉”,可能早期认为与白苏、水苏、香薷及石香葇等性温药材外形相似,皆有辛散之功,故记载为性温,至清代后主流本草多记载为性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薄荷味辛性凉,功效为消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古今功效记载基本一致。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薄荷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M. haplocalyx为其药用基原,且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历代本草、现代药典为基础,对丝瓜络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功效、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丝瓜络的基原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主要功效为通经活络、止血,以栽培为主,分布广泛,没有特定产区,直至近现代本草著作中才有详细记载其产地,南北均有,以浙江、江苏所产者质量为佳。丝瓜络在民间验方中应用较多,应更深入探索其临床功效,充分挖掘其有效成分,从而更好地开发利用该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20.
徐长卿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清  闫萍 《中医研究》2005,18(6):54-57
本文对徐长卿的名称、原植物、产地、采收时间、药用部位、加工炮制、临床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名称众多,多源于人名、植物形态、功效等;其原植物曾一度发生混乱,可能曾包含有其同属多种植物;分布范围较广,山东属于道地产区;本草记载主要以根部药用;各时期本草均称味辛、性温,但未见归经记载,功效主治多沿用<神农本草经>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