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颈性眩晕痰湿中阻型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痰湿中阻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联合组(n=30)。对照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ESCV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的ESCV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联合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中药热奄包可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痰湿中阻型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病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痰湿中阻型眩晕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有效率等相关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病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耳穴埋豆联合按摩足三里穴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予耳穴埋豆,按摩足三里穴治疗;对照组42例,予氟桂利嗪片口服。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有效率为59.52%,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埋豆联合按摩足三里穴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比氟桂利嗪片口服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灸法及八字治疗法结合中药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治疗组35例以及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灸法及八字治疗法治疗,连续治疗7 d。观察并比对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以及3个月后复发率。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P<0.05);两组主要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灸法及八字治疗法结合半夏天麻白术汤能改善颈性眩晕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肝阳上亢兼痰湿中阻证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眩晕肝阳上亢兼痰湿中阻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天麻钩藤饮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比较两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痰湿中阻型眩晕症患者的颈椎X线影像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痰湿中阻型眩晕症患者的颈椎五位X线影像学征象。结果:痰湿中阻型眩晕症患者颈椎五位X线表现有共同点,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结论:痰湿中阻型眩晕症患者颈椎五位X线表现有一定规律性,可以帮助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以眩晕、头痛或猝倒、颈项板硬、疼痛、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虽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将该病分为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三个证型,然本病病机多以痰湿变化为基础,故在临床治疗上笔者从痰湿论治,结合脏腑虚损、气血病机等变化而进行相关用药调整,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医内科中眩晕患者病因及诊治情况。方法时间以2018年1—12月为准,回顾江西省吉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75例眩晕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引起眩晕的病因,并从中医内科角度分析患者的证型情况。结果75例眩晕患者中60~69岁的发病率最高,20~29岁发病最少;病因分析得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性眩晕、脑梗死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而其中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情况最多,脑梗死情况最少。从中医内科角度,眩晕分型中痰湿中阻证型数量高于其他证型(P<0.05)。治疗结果,75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或好转出院。结论眩晕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脑供血不足等疾病有关,从中医角度来看,痰湿中阻证居多,治疗要注重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简要总结分析单纯运用中药制剂在治疗青年人眩晕病方面的改进和调整,推进中医治疗理念发展。方法:总结病案2例,分别为瘀血阻络和痰湿中阻两种证型,结合病情加减用药。结果:两方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可在临床获得显著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方可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刘红兵  张同喜  杜国良 《河南中医》2023,(10):1566-1570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眼针治疗痰湿中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痰湿中阻型TIA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眼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 RVA)、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 L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57.1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RVA、LV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大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运用针刺中药结合疗法对眩晕证中的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血亏虚三类证型进行治疗,疗效显著,揭示中药与针灸虽治病手段不一样,但同为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以达到祛雅康体的目的,在内科杂病中中药、针刺兼施到相弥补,有机结合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2.
罗卫平  黄燕 《光明中医》2011,26(11):2202-2204
黄燕教授在治疗眩晕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确切,她认为眩晕一证在临床上应以平肝、补虚、化痰为主。在具体治疗上:痰湿中阻之眩晕治以健脾化痰为主;肝阳上亢之眩晕治以平肝潜阳为主;脾肾两虚之眩晕治以益肾健脾为主;气血不足之眩晕治以补气血为主。  相似文献   

13.
李丁丁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42-843
孙立军主任医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主因肝肾阴阳失调,肾阴亏损,肝阳偏亢,上扰清窍,形成下虚上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多见肝火亢盛、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阴不足及瘀血阻窍等证型。临证常以自制方剂辨证加减治疗,对于肝阳上亢、肾精不足等眩晕证型选用其创制的平肝熄风汤、补肾强骨汤等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蔺菲  赵宏廷 《光明中医》2014,29(1):61-62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病的疗效。方法将65例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治疗,日1剂,水煎分2次服。观察1个月内两组的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湿中阻型眩晕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眩晕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辨证分为肝阳上亢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分别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通窍活血汤加减、归脾汤加减、左归丸加减治疗。结果:痊愈77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9例,痊愈率为64. 17%,有效率为92. 50%,各证型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辨证治疗眩晕疗效显著,更能切合病因病机,较快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肥胖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不同证型针灸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纳入1188例肥胖合并高脂血症受试者,其中脾虚湿阻200例、肝郁脾虚198例、脾肾阳虚197例、痰湿内阻198例、胃肠腑热199例及阴虚夹瘀196例,采取辨证施治针灸疗法。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肥胖指标、脂质指标的变化以评估疗效。结果 (1)针灸疗法可显著改善肥胖指标和脂质指标:减肥总有效率95.96%,降脂总有效率87.37%(均P<0.01);(2)肝郁脾虚患者总有效率、减肥及降脂总有效率均最高[93.5%(187/200),97%(196/200),93.5%(187/200)](P<0.01)。结论 针灸治疗肥胖合并高脂血症具有减肥降脂的双重疗效,且通过辨证施治对于不同证型的患者均有显著疗效,但对肝郁脾虚型疗效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杨中杰  郭爱菊  高敬平 《新中医》2018,50(11):75-77
目的:观察X线、CTA、MRI检查在确定眩晕中医证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140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X线、CTA及MRI检查。记录不同中医证型眩晕患者3种影像学检查阳性率,分析3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于确定眩晕中医证型的应用价值。结果:肝阳上亢眩晕患者X线检查阳性率高于CTA及MRI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窍和痰湿蒙窍证眩晕患者X线、CTA和MRI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种影像学检查平均阳性率痰湿蒙窍证眩晕最高,为91.2%,而后依次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窍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结论:X线、CTA及MRI检查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确定眩晕的中医证型。针对不同证型眩晕患者,3种检查手段的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从痰湿辨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以眩晕、头痛或猝倒、颈项板硬、疼痛、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虽然<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将该病分为痰湿阻络、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三个证型[1],然本病病机多以痰湿变化为基础,故在临床治疗上笔者从痰湿论治,结合脏腑虚损、气血病机等变化而进行相关用药调整,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新乡同盟医院治疗的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眩晕患者100例,脱落3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8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组49例,采用中医药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和眩晕程度。结果:中药治疗组疗效(93.88%,46/49)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77.08%,37/48);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和眩晕程度均优于治疗前,且中药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中医药治疗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医内科对眩晕进行治疗时的患者病因,为眩晕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收入的140例眩晕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眩晕病高发年龄段为40~79岁,占全部患者的88.57%;女性患者偏多;眩晕患者的主要病因有脑供血不足(33.5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7.86%)、脑动脉硬化(13.57%)及高血压病(12.14%);肝阳上亢患者占17.86%,气血亏虚患者占11.43%,痰湿中阻患者占52.85%,肾精不足患者占17.86%,其中痰湿中阻型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病症(P0.05)。头昏和头晕目眩两种类型和中医证型关系无显著差异(X2=3.998,P0.05)。结论:眩晕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均有一定关系,主要病因有脑供血不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病,中医角度以痰湿中阻型为多,临床上应注重对眩晕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