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气管导管一般带有气囊,目的是施行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时提供无漏气条件,防止呕吐物等沿导管壁与气管壁之间的空隙流入呼吸道。但气囊内压力过高会对气管黏膜形成压迫,当压力超过气管环和气管黏膜毛细血管正常平均动脉压时,局部黏膜和纤毛出现压迫性缺血,造成缺血性损害,拔管后局部可形成溃疡、瘢痕,严重者造成穿孔。相反,充气不足则导致漏气而致潮气量损失、误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呼吸机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各种呼吸衰竭并提供麻醉及手术后呼吸支持的重要仪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机械通气可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但由此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亦不容忽视。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防止机械通气时气道漏气,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入气道,防止气体由上呼吸道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防止气道黏膜损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人工气道管理包括对气囊放气、充气以及气囊压力等的管理。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会损伤气管黏膜的重要因素:压力过大,将导致气管黏膜缺血性损伤甚至坏死,随后瘢痕形成而致气管狭窄,严… 相似文献
8.
带囊气管导管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使用可以减少漏气,从而减少更换气管导管的几率并保证正常的吸入潮气量;减少误吸,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此外还可以使呼吸末二氧化碳、潮气量、肺顺应性的监测更加准确[1]。带囊气管导管广泛应用的同时,正确管理气囊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笔者从气囊内压力影响因素、气囊充气方式、压力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气道是保障危重患者呼吸道畅通,机体供氧需求与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措施,是连接呼吸机实行正压通气的主要方式.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气囊压力的管理又是气囊管理的重要部分.气囊压力过高可引起气管黏膜水肿、淤血和缺血,出现黏膜糜烂、溃疡;气囊压力过低出现气道漏气,不能保证患者的有效潮气量[1]. 相似文献
10.
经检索万方、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10年至2018年,检索大约200余篇有关文献,分析汇总了影响气囊压力管理的相关因素,包含插管及套管的型号、插管留置时间、声门下吸引、体位、呼气末正压等方面,临床上也是围绕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其重点在于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护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护理要点。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1~6月109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的气囊管理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9例患者发生相关感染21例(19.27%);气管导管滑出或移位3例,其中2例为气囊充气不足所致,1例为气囊破裂所致;无1例发生气道黏膜损伤、坏死及气管食管瘘。结论掌握好气囊压力的调整(即气囊的充气量)、把握好气囊放气的时机以及应用气流冲击法有效地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是人工气道的气囊管理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人工气道是保障危重患者呼吸道畅通,机体供氧需求与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措施,是连接呼吸机实行正压通气的主要方式。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气囊压力的管理又是气囊管理的重要部分。气囊压力过高可引起气管黏膜水肿、淤血和缺血,出现黏膜糜烂、溃疡;气囊压力过低出现气道漏气,不能保证患者的有效潮气量,现将近几年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管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如今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已经广泛用于ICU危重症患者,是ICU主要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气管内导管气囊压力的科学管理是机械通气治疗的重要部分,既要阻断气囊与气管壁间的漏气,又要防止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性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口咽部污染分泌物、胃内反流物易在气管内导管气囊上积聚,通过气囊与气管周围缝隙误吸入下呼吸道,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enti- 相似文献
14.
<正>机械通气患者维持适当的人工气道气囊封闭压,对防止机械通气时气道漏气,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入气道,避免气道黏膜损伤具有重要意义[1-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发布了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推荐气囊充气后压力应维持在25~30 cmH_2O[4]。但调整好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受诸多因素影响,从而发生变化,因此做好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5]。本研究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气囊采用个性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积极影响,服务于临床。方法成立品管圈,设立"提高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为主题,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本院ICU所有需要人工气道通气患者,2015年12月所有ICU患者为A组,2016年1~5月所有ICU患者为B组,观察A组人工气道通气中气囊压力合格率、因气囊原因产生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对B组执行改进措施并观察记录气囊压力合格率。结果 A组气囊压力合格率28.46%;B组为50.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有助于提高ICU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应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患者11例,将人工气道气囊连接三通,三通一端连接气囊压力表,另一端接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并连接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气囊压力。每小时记录两种监测方法所测得的气囊压力值,比较两者差异。分别将压力传感器置于气囊水平,高于气囊10cm、20cm、50cm及低于气囊10cm、20cm、50cm,监测气囊压力,分析压力传感器位置对监测的气囊压力的影响。结果一次性压力传感器监测的气囊内压力略低于气囊压力表监测的气囊压力。一次性压力传感器位置在气囊上下50cm内对测得的气囊压力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压力传感器可以准确、持续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 相似文献
18.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防止机械通气时气道漏气,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入气道,防止气体由上呼吸道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防止气道黏膜损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会损伤气道黏膜的重要因素,压力过高则容易出现气管黏膜的缺血坏死等;压力过低会影响呼吸机通气,引起误吸,导致口咽部病原菌自由地进入下呼吸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医用三通管在人工气道持续吸氧及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ICU建立人工气道后脱机且需持续吸氧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医用三通将氧气、湿化液合二为一输入气道内进行给氧与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双管置入方法,即将吸氧管和湿化管分别接上去掉针头的一次性头皮针管后同时插入人工气道内.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人工气道后持续吸氧及气道湿化的患者中,使用医用三通管将氧气、湿化液合二为一输入气道内,提高湿化效果,减小气道阻力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连续监测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建立其压力衰减的数学模型,探讨气囊压力的最佳监测频率。方法选取呼吸重症监护室辅助通气患者158例,根据指南推荐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最高限,调整压力到30 cmH2 O,采用PORTEX压力监测表,每小时监测并记录实际压力,基于测得的压力数据,使用曲线拟合法建立压力衰减数学模型,计算获得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合适频率。结果取每小时测取的气囊压力平均值做曲线拟合,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最佳间隔时间为4.24 h;取每小时测取的气囊压力的下限做曲线拟合,则得出最佳间隔时间为3.06 h。结论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至少间隔4.24 h监测并校正气囊压力一次;若基于更为安全的角度考虑,以防止气囊漏气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应间隔3.06 h监测并校正气囊压力一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