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64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PRA)对于肾移植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641例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术前570例、术后7l例。结果 570例术前检测PRA,阴性49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5例;弱阳性68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6例;12例阳性术后检测仍为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7l例术后检测PRA,阴性5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阳性1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结论 肾移植患者术前检测PRA有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PRA检测法,对34例尸体肾移植患者进行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血清PRA检测,并分析其结果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关系。结果:34例患者中,移植前PRA阳性者(PRA)>10%)9例(26.5%),有5例PRA>50%(51%~80%),术前行血浆置换。PRA阴性者25例(73.5%)。PRA阳性组中,有5例发生急性排异,其中2例切除移植肾恢复血液透析。PRA阴性组中,有4例发生急性排异,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PRA阳性者11例(术前PRA阴性转阳者2例),发生排异6例(1例为术前PRA阴性)。术后PRA阴性者中,有3例发生排异。两组相比排异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患者肾移植术前体内PRA水平对移植肾排异有显著影响;②患者肾移植术后体内PRA水平影响移植肾急性排异的发生和转归。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海鹏  于立新 《广东医学》2008,29(10):1727-1728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60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周和2周的血清PRA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 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者59例,术后20例发生AR(33.9%);术前PRA阴性者301例,术后58例发生AR(1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术前PRA阴性,移植后转为阳性者66例,术后19例发生AR(28.8%);手术前后PRA持续为阴性者235例,术后39例发生AR(1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RA的检测是肾脏移植术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手术前后检测PRA对预测移植肾排斥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是目前临床尤其是器官移植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存在着一些相关因素,如IgA、IgM的存在,IgG不同亚型的作用及非HLA抗体的影响等,PRA的检测结果会产生一些误差,分析PRA的影响因素并正确判断PRA检测的临床意义,可使部分PRA假阳性的患获得移植机会,对于高PRA患的临床处理方法有,使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组织配型、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及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PRA)对于肾移植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641例肾移植患者进行PRA检测:术前570例、术后71例。结果570例术前检测PRA,阴性49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5例;弱阳性68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6例;12例阳性术后检测仍为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71例术后检测PRA,阴性5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阳性1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例。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前检测PRA有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在肾移植中的意义及对高群体反应性抗体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监测544例次肾移植受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并对PRA值≥40%的14例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116例(21.3%),其中PRA≥40%26例;PP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5.0%)高于PRA阴性组(4.9%),术后PRA水平升高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血浆置换组与未行血浆置换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PRA的水平是评价受者致敏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对其动态监测有助于筛选合适供者和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浆置换法处理高致敏状态,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在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 对178例肾移植患进行了术前、术后PRA检测。结果 肾移植术前PRA阳性患有2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为20例。术后PRA阳性受58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有34例。移植前后PRA阴性患有108例,有8例发生排斥。在肾移植患中所产生的抗HLA抗体的频率和与HLA抗原的分布不同。结论 PRA检测对预测移植肾排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动态监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军荣  李辉  曹锐  黄启福  陈勇 《医学争鸣》2002,23(12):F002-F002
肾移植受者高敏状态即HLA抗原体液致敏,是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根本原因。为避免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我们对肾移植受者术前后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动态监测,并按照美国国立器官分配中心(UNOS)制定的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选择供受着,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群体反应性抗体在肾脏移植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在肾脏移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1050例行肾脏移植的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周和2周血清中的PRA水平,并对PRA与肾移植后3个月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以及移植肾切除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移植后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和切肾率移植前PRA阳性组患者显著高于阴性组患者(35.8%、28.4%、17.4% vs 13.8%、10.3%、3.1%,P均<0.01);PRA>30%的患者显著高于PRA值在10%~30%的患者(56.7%、40.0%、23.3% vs 27.8%、24.1%、15.2%,P<0.05、<0.05、<0.01);移植后PRA转为阳性者显著高于PRA持续为阴性者(53.7%、29.6%、14.8% vs8.6%、7.8%、1.6%,P均<0.01).结论 肾移植术前、术后,移植受者体内的PRA水平对移植肾的近期存活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张家口地区固定献血者队伍建设情况,探究固定献血者发展和改进策略。方法根据固定献血者2008-2012年的采供血数据,分年度筛选出固定献血者,并对固定献血者人数及构成、年龄分布、献血年限和职业构成进行统计。结果固定献血者人数从2008年4678名到2012年的7469名,连续固定人数从2008年的2101名到2012年的3306名,归队人数从2009年的518名到2012年的886名,新增人数从2008年的2577名增加到2012年的3277名,3类固定献血人群均呈逐年增长态势,固定献血者献全血、单采血小板人数逐年增长,农民和工人较其他职业人员固定献血人数较多。结论张家口地区固定献者队伍呈增长趋势,但固定全血献血者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大,且每年增长不平衡,应有针对性加强招募宣传力度,保留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深圳市无偿献血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情况和流行特点,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输血安全以及控制献血和输血结核分枝杆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外周血单核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开展召回自检及召回检测,评估召回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成功参与无偿献血的献血者275 652名,经抗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ELISA双试剂检测,对不同试剂检测反应性率、S/CO值等指标进行比较,同时选取ELISA检测单试剂反应性,且距上次献血屏蔽间隔6个月以上自愿参与召回的献血者24名,以面谈的方式进行召回告知,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征询、一般检查和初筛检测合格后,采集血样进行召回自检和召回检测。结果 抗TP ELISA试验共检测275 652名,检出反应性数627例,反应性率为0.23%,其中双试剂反应性率为0.12%,单试剂反应性率为0.11%;双试剂反应性S/CO≥5.00占比73.6%(240/326),单试剂反应性S/CO<5.00占比92.4%(278/301);进入召回流程24名,成功召回20名,3名召回自检不合格,1人召回检测不合格,召回成功率83.3%(20/24)。结论 采供血机构抗TP ELISA检测单试剂假反应性问题突出,通过建立的召回方案对召回意愿强烈的献血者进行召回自检和召回检测,既能保证献血者安全和血液质量,又能提升采供血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4.
肖瑞卿  林武存  曾杰  许聃  陈英  胡建 《重庆医学》2007,36(24):2473-2474
目的通过对Rh(D)阴性献血者的试验检测,了解DEL表型。方法用盐水法、木瓜酶法3家试剂检测RhD(-)及其RhCcDE4个因子;阴性者用谱细胞进行抗体筛查;红细胞用抗-D作吸收放散试验,观察试验结果;吸收前、后抗-D抗体检测其效价。结果无偿献血者16935例,其中Rh(D)阴性75例,占4.42%;吸收放散试验:75例经吸收放散试验检测,阳性标本47例、占62.67%,阴性28例;吸收前、后抗体效价比较:吸收后抗体效价不变的53例,效价下降的有22例。结论在鉴定Rh(D)阴性中,DEL表型应用血型血清学吸收放散的方法正确鉴定;在临床输血中,含有弱D与DEL的个体,反复多次输血后就有产生抗体的可能。含有弱D与DEL的个体,作为供者应该当成阳性.作为受者应该当成阴性,防止因输血产生免疫性抗体,引起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5.
冯娟 《安徽医学》2018,39(2):170-173
目的 调查分析安阳地区无偿献血者及其中男男性行为(MSM)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阳市中心血站440474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进行抗-HIV初筛与确证试验,调查分析MSM感染HIV的献血者相关资料,分析HIV感染率及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人群感染情况.结果 440474例无偿献血者中,共检出抗-HIV阳性献血者33例,HIV感染率为0.0075%;其中,通过MSM感染HIV 7例,占21.21%;MSM感染 HIV人群结构特征:年龄18 ~29岁占85.71%,大学以上学历占57.14%,在校学生占42.86%,未婚占85.71%;与历年HIV感染率比较,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49,P>0.05);初次献血者MSM人群HIV感染率高于重复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P<0.05).结论 安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总体呈平稳低流行趋势,初次献血者MSM人群HIV感染率高于重复献血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对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作用及治疗效果.方法:57例等待肾脏移植的PRA致敏患者,年龄21~65岁,PRA值为35%~91%,平均为46.7%±29.5%.采用静脉滴注ICIG 5g/d,两周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时间.用药开始前检测1次PRA,疗程结束立即再检测1次PRA.结果:57例中有36例患者(63.2%)用药1个疗程,15例患者(26.3%)用药2个疗程,6例患者(10.5%)用药3个疗程.应用免疫球蛋白后PRA降为非致敏48例(84.2%),完全未降3例(5.2%),部分下降6例(10.6%).用药后PRA下降0~61%(平均38.4%±16.3%),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57例患者均进行肾脏移植手术,术前淋巴细胞毒试验(CDC)<10%,均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患者(3.5%)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加用MP及FK506治疗后,急性排斥逆转,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IVIG能有效降低高敏肾移植患者的PRA值,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调查常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阳性率,探讨单试剂检测和双试剂检测对抗HCV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中的抗HCV抗体,对抗HCV抗体的阳性献血者,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其血清HCV-RNA含量。结果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抗HCV抗体阳性率低于外来人员(χ2=23.59,P<0.01)。单试剂检测抗HCV抗体阳性献血者的HCV-RNA阳性率低于双试剂检测组(χ2=14.09,P<0.01),单试剂检测组的HCV-RNA含量也低于双试剂检测组(t=5.29,P<0.01)。结论在没有核酸检测的条件下,对血小板献血者抗HCV抗体进行双试剂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降低输血风险,分析深圳市工厂无偿献血人群结构,为制定招募安全血源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07年的献血者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及其血液HBsAg、抗-HCV、梅毒抗体、ALT和抗-HIV检测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①14158名献血者血液检测阳检率6.01%,年龄31~40岁或文化程度小学的献血者阳性率最高;②献血者中为18~30岁的年轻人占71.4%,男女比例为2.73:1,男、女的血液检测总阳检率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③ALT的阳性率位居首位。结论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策略中的重要环节;年轻女性是相对安全的献血者;应针对工厂献血者开展无偿献血、献血者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