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在诊断子宫内膜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以10例增生性内膜作对照,对子宫内膜腺癌、不典型增生及腺囊型、腺型增生过长的30例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切片,观察和对比分析细胞核内AgNOR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规律。结果 增生性内膜细胞核内AgNOR核内颗粒均数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AgNOR染色的定量分析在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应用银染技术对老年喉癌、增生、息肉及喉上皮细胞核仁组成区内AgNOR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喉鳞癌、增生、息肉及正常上皮内AgNOR颗粒数目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高分化鳞癌明显低于中、低分化癌,有显著差异(P<0.05)。临床Ⅰ~Ⅱ期和存活组分别低于Ⅲ~Ⅳ期和死亡组,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提示AgNOR颗粒观察对良恶性病变鉴别、恶性肿瘤分级及预后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和细胞形态定量。方法:利用改良的AgNOR 染色和传统的HE染色测定乳腺良恶性病变AgNOR 颗粒面积、数目和细胞形态定量。结果:(1) 细胞面积、核面积、核质比值、细胞周长、AgNOR 颗粒面积及颗粒数目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存在显著差别( P< 0-0005) ;(2) 细胞面积、核面积及颗粒面积在Ⅰ级乳腺癌与Ⅱ级和Ⅲ级乳腺癌之间有显著差别( P< 0-01) ,核质比值在Ⅰ级与Ⅲ级之间有显著差别( P<0-01) ;(3) 颗粒数目在Ⅲ级乳腺癌与Ⅱ级、Ⅰ级乳腺癌有显著差别(P< 0-05 和P< 0-005) ;(4) 细胞形态各参数与颗粒面积和颗粒数目高度相关。结论:AgNOR 和细胞形态定量可作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乳腺癌分级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AgNOR图像定量分析在乳腺针吸细胞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P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32例乳腺癌及5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细针穿刺细胞核内AgNOR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乳腺癌细胞核内的AgNOR面积、AgNOR面积与核面积比值、平均颗粒数均明显高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1)。结论:AgNOR图像定量分析可作为乳腺针吸良恶性细胞的诊断依据,AgNOR在形态及分布上的不同特征也可作为两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和细胞形态定量。方法:利用改良的AgNOR染色和传统的HE染色测定腺良恶性病变AgNOR颗粒面积、数目和细胞开矿定量。结果:(1)细胞面积、核面积、核质比值、吉长、AgNOR颗粒面积及颗粒数目的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存在显著差别(P〈0.0005);(2)细胞面积、核面积及颗粒面积在I级乳腺癌与Ⅱ组和Ⅲ级乳腺癌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核质比在I组与Ⅲ级  相似文献   

6.
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对乳腺小叶增生症19例,乳腺纤维瘤15例,乳腺癌20例穿刺涂片细胞核仁组成区(AgNOR)和细胞核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两者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乳腺良恶性病变AgNOR颗粒数量与DNA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gNOR颗粒数量与DNA含量,超二倍体及超二倍体及超四倍体细胞百分数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r=0.8010,r=0.7802,r=0.8693)。提示:A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颗粒(AgNOR)的计数和异形颗粒分析对区别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针吸细胞技术对乳腺及甲状腺病变穿刺标本进行AgNOR定量和形态分析。结果 43例不同类型乳腺癌,AgNOR平均值4.40(P〈0.01),12例乳腺上皮良性增生,平均值2.90,45例不同类型甲状腺癌,AgNOR平均值3.50(P〈0.01),10例甲状腺上皮良性增生,平均值1.77,良、恶性肿瘤细胞AgNOR颗粒的体积和形态有明显差别。结论 核仁组成嗜银颗粒(AgNOR)的计数对于区别乳腺和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同时对平均值,大中颗粒百分比和异形颗粒百分比等三项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将会大大提高其诊断和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170例肺内各种肿瘤性病变的AgNORs检测结果。结论是:瘤样病变和良性瘤与各恶性瘤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鳞癌和腺癌的高、中、低不同分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肺内易于误诊为腺癌的腺样化生区,其AgNORs值与正常上皮相似,但有明显增生并有一定异型的上皮部分,其AgNORs值与恶性肿瘤相接近。作者认为:肺内瘤样及肿瘤病变的AgNORs测定对肿瘤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170例肺内各种肿瘤性病变的AgNORs检测结果。结论是:瘤样病变和良性瘤与各恶性瘤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鳞癌和腺癌的高、中、低不同分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肺内易于误诊为腺癌的腺样化生区,其AgNORs值与正常上皮相似,但有明显增生并有一定异型的上皮部分,其AgNORs值与恶性肿瘤相接近。作者认为:肺内瘤样及肿瘤病变的AgNORs测定对肿瘤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嗜银染色技术研究正常、炎症和不典型增生胃粘膜以及胃癌和癌旁粘膜(距癌1cm内)组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变化。结果表明,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AgNOR数量相差显著(P<0.05或0.01),胃癌组织AgNOR数量高于胃良性病变,不同分化程度的癌组织AgNOR计数无统计学差异,癌旁组织与正常、炎症胃粘膜组织AgNOR计数无差异。作者认为,AgNOR计数有助于鉴别胃良、恶性组织,提高胃镜活检小组织病理诊断的正确率,AgNOR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探讨良恶性血液病性质上的区别。方法对骨髓细胞行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结果15例正常人组及27例良性血液病组平均每核AgNOR数分别为1.21±0.11、1.19±0.28,阳性颗粒均较少、细小且较规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2例恶性血液病组平均每核AgNOR数为4.37±1.31,阳性颗粒增多且形态变异明显,与正常组及良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骨髓细胞AgNOR染色对良恶性血液病有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12.
AgNOR法检查恶性胸腹水60例,良性胸腹水70例,共130例。两组每核AgNOR颗粒均值分别为4.35±2.18和1.80±0.79,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该法对良恶性胸腹水有鉴别诊断价值。作者用AgNOR法诊断恶性胸腹水的敏感性为75.00%,特异性为86.54%,其敏感性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敏感性36.67%(P<0.01)。另外,良性组中,40例渗出液和20例漏出液的AgNOR颗粒均值分别为1.93±0.90及1.53±0.48,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该法可能有渗、漏出液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浆膜腔积液中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颗粒在浆膜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80例浆膜腔积液进行了颗粒的计数及形态观察。结果:恶性肿瘤、核异质及良性病变3组颗粒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颗粒的分布及形态亦不相同。结论:AgNOR染色对浆膜腔积液的良恶性病变鉴别及动态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Ploton改良的一步胶银染色法,对49例弥漫性B细胞系N+L、6N弥漫性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石蜡片进行研究,结果示;AgNOR颗粒数>2.96±0.44为恶性NHL,AgNOR颗粒<1.97±0.81为良性病变,两者之间为“灰区”.良恶性间有一定重合。同时,AgNOR颗粒数对恶性度的分类有意义:低恶性度NHL其AgNOR颗粒数为2.96±0.44,中恶性度为4.67±0.73,高恶性度为6.60±1.38,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果还提示,AgNOR瞩位数的多少及颗粒大小有助于NHL的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15.
对137例肝脏良恶性病变分别进行嗜银蛋白核仁形成区(AgNORs)定量计数及其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结果显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和不典型增生肝细胞(LCD)的AgNORs数量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慢性持续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p<0.001),HCC与肝硬化之间差异也非常显著(p<0.001),提示AgNORs定量对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而有无HBV感染与AgNORs定量无明显关系,故可能HBV不影响核仁形成区而致癌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特殊染色方法研究了核仁组成体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和间质反应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表明,胃癌细胞中的AgNORs数量(2.35±0.85)明显多于正常幽门腺细胞(1.21±0.42),直径明显小于正常幽门腺细胞(P<0.01);淋巴结转移组癌细胞AgNORs数量(2.29±0.80)明显多于无转移组者(1.76±0.33)(P<0.01);淋巴结转移组癌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和胶原纤维反应程度明显低于无转移组(P<0.01)。提示AgNORs数目与癌细胞增殖活性及转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13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按国际工作分类分低、中、高度恶性(LG、MG、HG)3组。对NHL和14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RLH)作核分裂计数(MF),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计数,并用MBC法检测部分病例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_67抗原。MF、AgNORs、PCNA及Ki_67检测结果有较好相关性(r值0.612,P<0.01),均和NHL恶性度呈正相关,LG、MG、HG及RLH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LG和RLH组P>0.05),表明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有助于了解NHL恶性度,但不能区分LG和RLH。MG中弥漫小裂细胞型(DSC)细胞增殖活性低于同组其它类型(P<0.05),但与LG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后相对较好,拟属LG。MF、AgNORs和PCNA值越高,生存期越短,表明细胞增殖活性有助于预测NHL预后。MF和AgNORs经济易行;Ki67全面反映增殖细胞的数量,仅用于冰冻切片;PCNA可用于石蜡切片,便于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55例喉良性及恶性病变组织进行了Ag-NORs染色。结果表明喉癌组癌细胞内Ag-NORs颗粒形态、大小不等,散布于细胞核内,均值为3.29±0.63;非典型增生组上皮细胞内Ag-NORs颗粒大小不同,部分散在于核内,均值为2.11±0.34; 喉乳头状瘤细胞Ag-NORs颗粒大小均匀,多数位于核仁内,均值为1.72±0.17。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提示Ag-NORs计数对喉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检测癌前病变及观察肿瘤生物学行为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55例喉良性及恶性病变组织进行了Ag-NORs染色。结果表明喉癌组癌细胞内Ag-NORs颗粒形态、大小不等,散布于细胞核内,均值为3.29±0.63;非典型增生组上皮细胞内Ag-NORs颗粒大小不同,部分散在于核内,均值为2.11±0.34; 喉乳头状瘤细胞Ag-NORs颗粒大小均匀,多数位于核仁内,均值为1.72±0.17。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提示Ag-NORs计数对喉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检测癌前病变及观察肿瘤生物学行为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定量法对大肠良恶性病变100例以及正常粘膜、癌旁粘膜各10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正常粘膜、慢性炎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癌旁粘膜到大肠癌4项定量指标(平均每核AgNOR颗粒数、AgNOR平均最大直径、异形率及靠边率)逐渐增加。良恶性上皮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绒毛状腺瘤、癌旁粘膜呈重度不典型者与高分化腺癌之间某些定量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大肠癌低分化组织学级别高者和高分化组织学级别低者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说明大肠上皮AgNOR检测在早期发现癌前病变,鉴别良恶性病变以及判断大肠癌良恶性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