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原丽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0):2218-2219
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9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58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患儿经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75.9%)明显低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3.1%),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10d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NSE水平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NSE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采用更昔洛韦和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可降低血清和脑脊液NSE,减少神经元损伤,对患儿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但相对来说,更昔洛韦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52-4853
选取69例小儿病毒性脑炎,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对照Ⅰ组采用更昔洛韦、对照Ⅱ组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观察组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以及神经节苷脂治疗。对三组治疗效果及症状、体征改善或消失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100.00%、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症状及体征改善或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缩短(P<0.05)。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以及神经节苷脂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和S-100蛋白(S-100)水平。方法将20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设为观察组(按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112例和重症组93例),将同期门诊体检的200名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受检儿童脑脊液和血清中NSE、MBP、S-100水平。结果观察组入院24 h脑脊液和血清中NSE、MBP、S-100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轻症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NSE、MBP、S-100联合检测的敏感度(91.22%)、准确度(89.14%)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脊液和血清中NSE、MBP、S-100水平与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密切相关,血清NSE、MBP、S-100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3954-3956
观察丙种球蛋白与更昔洛韦联合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疗效。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更昔洛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高热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与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快,显著缩短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病性毒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应用更昔洛韦,对照组30例应用利巴韦林,7~10d为一疗程。结果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和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测定重症EV71脑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和S-100β蛋白的含量,探讨其在EV71脑损伤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5例EV71脑炎患儿(脑炎组,重症16例,危重症9例)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中NSE、MBP、S-100β蛋白含量,并与1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血清与脑脊液的NSE、MBP、S-100β含量经直线相关分析,r值分别为0.806,0.671,0.802(均P<0.01);(2)脑炎组血清NSE(7.46±2.74)ng/mL、S-100β(529.85±192.90)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NSE(4.13±0.68)ng/mL、S-100β(325.61±63.14)pg/mL(均P<0.01),脑炎组血清MBP(1.45±0.79)ng/mL与对照组血清MBP(1.22±0.56)ng/mL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409);(3)与对照组相比,危重症组血清NSE、MBP和S-100β含量显著增高,NSE(10.34±1.50)ng/mL(P< 0.01),MBP(1.95±0.48)ng/mL(P< 0.05),S-100β(744.31±101.57)pg/mL(P< 0.01),重症组血清NSE、S-100β含量增高,NSE(5.80±1.70)ng/mL(P< 0.05)、S-100β(409.22±104.50)pg/mL(P< 0.05).(4)与重症患儿相比,危重症患儿血清NSE、MBP、S-100β含量明显增高(均P<0.01).结论:NSE、MBP、S-100β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检测其血清含量有助于EV71感染后脑损伤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心肌酶谱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变化。方法收集病毒性脑炎患儿123例,根据临床病情分为轻症病脑组(n=87)和重症病脑组(n=36),选取同时期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神经功能指标及心肌酶谱水平差异。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神经功能相关指标S100B、NSE、MBP、NGF水平和心肌酶谱相关指标CK、CK-MB、AST、LD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儿这些指标开始下降,入院后1周、2周S100B、NSE、MBP、NGF、S100B、NSE、MBP、NG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入院时重症病脑组患者血清中神经功能相关指标S100B、NSE、MBP、NGF水平和血清心肌酶谱相关指标CK、CK-MB、AST、LDH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病脑组(P0.05)。结论在病毒性脑炎的诊疗中,神经功能指标和心肌酶活性均能用作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将我院收治的14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更昔洛韦和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更昔洛韦和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差别。方法 小儿病毒脑炎114例随机分成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更昔洛韦(GCV)治疗,对照组应用α-干扰素治疗。结果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症状缓解快,疗效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脊液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specific enolase,NSE)、新喋呤(neopterin,NPT)及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pecific protein 100β,S100β)水平对鉴别儿童病毒性脑炎和不典型化脓性脑炎的价值。方法 56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其中3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病毒性脑炎组,24例不典型化脓性脑炎患儿为化脓性脑炎组;同期经腰椎穿刺检查证实无神经系统损伤患儿26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3组患儿脑脊液NSE、S100β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3组患儿脑脊液NPT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绘制ROC曲线图,评价3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儿童病毒性脑炎与不典型化脓性脑炎的诊断价值。结果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脑脊液NPT水平[(70.86±15.42)nmol/L]高于化脓性脑炎组[(28.24±7.23)nmol/L]和对照组[(25.64±6.18)nmol/L](P0.05),化脓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组、化脓性脑炎组患儿脑脊液S100β[(1.025±0.380、0.936±0.290)μg/L]、NSE水平[(29.64±6.38)、(18.55±5.72)μg/L)高于对照组[(0.370±0.110)μg/L、(9.87±3.46)μg/L](P0.05),病毒性脑炎组NSE水平高于化脓性脑炎组(P0.05),S100β水平与化脓性脑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NPT+S100β联合诊断病毒性脑炎、不典型化脓性脑炎的AUC(0.871、0.715)均大于NSE、NPT、S100β单项指标(0.652、0.609、0.418,0.633、0.365、0.574),诊断病毒性脑炎的AUC大于不典型化脓性脑炎。结论脑脊液中NSE、NPT水平在儿童病毒性脑炎中增高较不典型化脓性脑炎明显,NSE+NPT+S100β联合检测的诊断效率高于NSE、NPT、S100β单项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11.
更昔洛韦与纳洛酮联合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与纳洛酮联合应用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更昔洛韦纳洛酮组(治疗组)和更昔洛韦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都采用静脉给药,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更昔洛韦纳洛酮组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头痛、呕吐、抽搐、意识恢复的时间明显较更昔洛韦组缩短,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更昔洛韦与纳洛酮联合应用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作用迅速、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应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度中枢神经受损患者后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11月该院收治的117例中枢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0d后血清NSE、S100B蛋白、MMP-9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评分)、简易智力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0d血清NSE、S100B蛋白、MMP-9表达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0d后GCS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0d后MMSE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0d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2.41%(42/58),高于对照组的55.93%(3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中枢神经损伤患者血清NSE、S100B蛋白及MMP-9水平呈高表达,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能降低血清NSE、S100B蛋白及MMP-9水平,有效治疗各种类型颅内出血、感染、脑梗死等引发的重度中枢神经损伤,但其作用效果有限,大多数患者无法达到完全康复。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选取到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PICU治疗的8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轻症组(n=38例)与重症组(n=42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非颅内感染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进行NSE、S-100b蛋白检测。结果重症组、轻症组脑脊液、血清的S-100B蛋白、NSE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恢复期、急性期患儿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患儿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恢复期(P0.05)。结论检测脑脊液、血清NSE、S-100b蛋白变化可了解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β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69.5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消失时间、惊厥消失时间、昏迷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7天,两组患儿血清NSE、S100β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第3天和第7天时血清NSE、S100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病程,保护患儿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病毒性脑炎140例,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70例,两组综合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用加味犀角地黄汤和西药更昔洛韦、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用更昔洛韦、利巴韦林治疗,追踪观察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时间及转归。结果:治疗组临床表现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O.01),转归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脑炎,明显改变临床表现,降低病残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将11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少于对照组.提示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探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在病毒性角膜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选取病毒性角膜炎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使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干扰素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疼痛减轻时间、角膜溃疡时间。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减轻时间和角膜溃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干扰素治疗可有效提高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疼痛时间和角膜溃疡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更昔洛韦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儿92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更昔洛韦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视力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白介素-8、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干扰素-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儿,可调节血清白介素-8、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视力改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黄洁  罗小珍  樊翠珍 《全科护理》2013,11(17):1559-1559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醒脑静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的抗感染、抗病毒、脱水对症等综合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神经节苷脂和醒脑静,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醒脑静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效果好,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单唾酸神经节苷脂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单穿微创组61例(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联合治疗组(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单唾酸神经节苷脂静脉注射)60例。治疗14 d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IL-1β和C-反应蛋白(CRP);氨基酸类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肽类神经递质:神经肽Y(NPY)和P物质(SP);神经损伤指标: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治疗后4个月,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2组的PCT、IL-6、IL-1β、CRP、Glu、NPY、SP、S100B蛋白、MBP、NSE和GFAP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穿微创组(P0.05),2组的GABA水平增高,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单穿微创组(P0.05)。治疗4个月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穿微创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单唾酸神经节苷脂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可明显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神经递质指标,缓解神经功能损伤,疗效优于单用微创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