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D-二聚体异常增高,D-二聚体是能全面反映凝血与纤溶活化的生物标志物,它是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于血管内外交联纤维蛋白所产生的一种降解产物。在肿瘤患者中常有凝血功能激活,而这种凝血功能活化常与肿瘤进展、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毅 《临床医学》2010,30(10):29-30
目的探讨D-二聚体含量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24例、健康者30例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含量UA组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且AMI组D-二聚体含量又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已被广泛用于血栓性病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已被广泛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在肝病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异常,我们对231例肝硬化患者进行检测,以探讨血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各型肝脏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rmer,DD)含量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检测104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别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肝病患者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急性肝炎组P〈0.05,其他组P〈0.001)。结论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定量水平对肝脏疾病患者肝功能的评价、病情的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气道炎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制至今尚不明确。近年来,相关研究[1]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imer)与COPD急性期的病程发展关系密切,但上述指标在COPD急性加重期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仍不明了。本研究拟通过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  相似文献   

7.
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肺癌患者血浆 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 ,我们检测了肺癌 2 4例血浆 D—二聚体水平 ,以了解肺癌患者常伴凝血及纤溶异常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正常对象组 2 0例 ,年龄 32~ 6 8岁 (5 1岁± 3.5岁 )均为我院健康职工体检者。肺癌组 2 4例 ,男 15例 ,女 9例 ,年龄35~ 81岁 (5 5岁± 4 .5岁 ) ,其中 期 8例 , 期 16例 ,均经临床、病理和影像检查确诊。1.2 检查方法 采静脉血与 0 .12 9mol/ L 枸橼酸钠混匀 (9∶ 1比例 ) ,以 4 0 0 0 r/ min速度离心抽取血浆待检。D—二聚体检测采用 EL ISA法 ,试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创伤患者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D-D)和血糖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金湖县中医院骨科住院的骨创伤患者100例作为创伤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动态测定骨创伤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浆D-D和血糖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不同程度创伤的相关性。结果创伤组的血浆D-D和血糖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创伤程度的加重,各时相点血浆D-D和血糖水平也随之增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浆D-D和血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8,P<0.01)。结论骨创伤可使机体发生复杂的应激反应,血浆D D和血糖水平反映了病情轻重及创伤程度,对病情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D 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性降解产物。由于D 二聚体所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故它比FDP具有更强的抗原特异性[1]。D 二聚体的升高,提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记物之一。本文应用ELISA法(酶联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对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80例骨折患者按不同骨折部位分为手足组30例、上肢组30例、下肢组40例、骨盆组40例、脊椎组40例,分别于入院后、术前、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同时选取体检健康者50名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180例骨折患者中有17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未并发DVT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未并发DV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5天2个组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进行性升高,未并发DVT组呈进行性下降。不同部位骨折各组术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时间点,下肢组、骨盆组、脊椎组血浆D-二聚体水明显高于手足组、上肢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预防骨折患者发生DVT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列腺增生(BPH)伴急性尿潴留(AUR)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泌尿外科就诊的 BPH 患者102例,将其分为单纯 BPH 组(56例)和 BPH 伴 AUR(BPH +AUR)组(46例),检测其血浆 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PH+AUR 组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较单纯 BPH 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BPH 伴 AUR 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患者处于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状态,应尽早采取措施解除患者尿潴留症状,保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正>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继发性纤溶所特有的代谢物。当纤溶系统被激活,交联纤维蛋白发生降解形成D-二聚体等复合物[1],因此,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上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2例AECOPD患者入院时、入院治疗1周后、出院前的PCT、Hs-CRP、D-二聚体、FIB水平,并收集60例COPD稳定期患者的上述指标作为对照。结果 AECOPD组患者的入院时PCT、Hs-CRP、D-二聚体、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治疗1周后,PCT、Hs-CRP、D-Dimer、FIB的水平显著下降;至出院前,上述指标均降至最低水平(P0.05)。结论动态监测AECOPD患者的PCT、Hs-CRP、D-二聚体、FIB的变化,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治疗效果的监测、疾病的预后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D-二聚体(D-D)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将90例确诊AP患者分为重症AP(SAP)组42例和轻症AP(MAP)组48例,另将4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血浆ET、D-D浓度。结果 SAP组ET、D-D浓度高于MAP组和对照组(P<0.05),且随着APACHEⅡ评分升高,ET、D-D浓度升高。结论血浆ET和D-D检测对AP病情严重程度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胸心外肿瘤科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3例(食管癌手术组)。另选取5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食管癌手术组患者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5、14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健康对照组于体检时检测。结果食管癌手术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10,P=0.000)。食管癌手术组术前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升至最高,术后5d开始下降,术后2周时D-二聚体明显降低。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食管癌进展而升高,可作为判断食管癌恶性程度的辅助指标,术后D-二聚体的实时动态检测可预防肺栓塞发生。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由德国德灵公司提供试剂,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恶性肿瘤晚期患者(Ⅲ期+Ⅳ期)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Ⅰ期+Ⅱ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明显相关,有助于病情判断、预后估计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首诊胃癌患者的病历,从中提取出患者就诊时的D-二聚体水平和临床特征等信息。比较胃癌患者与80例健康个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个体增高(P0.01)且其水平随患者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级的递进而增加(P0.01)。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增高(P0.01)。D-二聚体与肿瘤大小、癌抗原72-4呈正相关(P0.01)。肿瘤病理类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关。结论胃癌患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均处于活化状态。D-二聚体是潜在的胃癌预后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监测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意义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乳腺癌患者149例(乳腺癌组)和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89例(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女性82例(健康对照组),均检测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25(CA125)及乳腺癌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远处脏器转移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EA、CA15.3、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2、0.027和0.035)。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孕妇与非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及不同孕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凝集法分别测定健康育龄孕妇60例(早孕20例,中孕20例,晚孕20例),同年龄组段健康非孕妇女60例血浆胁二聚体水平,阳性标本经半定量稀释后用同样方法检测,观察各组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组间滴度的差异。结果孕妇组D-二聚体总阳性率为66.7%,3个不同孕期组中,早孕组阳性率45%,中孕组阳性率65%,晚孕组阳性率90%。非孕妇女阳性率为1.6%,孕妇组与非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定量结果发现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并随着孕期的增长其滴度明显增高,而非孕妇女则较低。结论孕妇血液环境处于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所以在孕期有必要监测凝血功能,可以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对指导有危象的孕(产)妇进行抗凝治疗及预防和抢救产科一些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