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摘要目的评估动态CT灌注成像(P-CT)对肝硬化病人肝细胞肝癌(HCC)检测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收集怀疑HCC的肝硬化病人26例[男19例,平均年龄(69±10)岁,利用双源系统的4D螺旋模态(100/80 k V;150/175 m As/rot)行肝脏P-CT检查。2名阅片者评估:1分别独立评估动脉期肝脏灌注(ALP)、门静脉期肝脏灌注(PLP)、肝脏灌注指数  相似文献   

2.
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常见于晚期肝癌患者,其生存率较无分流的患者明显低,动静脉分流的正确处理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肝癌介入治疗中对动-静脉分流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正常肝实质、肝硬化和肝硬化基础上肝癌患者的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进行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基础上肝癌肝血流变化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无肝脏疾病的3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包括49例肝硬化疾病患者,其中27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HCC)。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选择癌灶中心层面或肝门层面行CT灌注扫描,采用低剂量扫描:120 kV,60 mA,扫描范围为40 mm。以4~5 ml/s流率,按照1.0ml/kg体重用量静脉团注对比剂。在注入对比剂5 s后行50 s连续的扫描,360°旋转/s,5 mm层厚进行图像重组,矩阵大小512×512像素。利用去卷积数学模型获得与肝血流变化相关的灌注参数值: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肝动脉灌注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对不同的感兴趣区进行三次灌注参数测量后取平均值进行灌注结果分析。感兴趣区包括:对照组的正常肝实质、癌灶边缘区、癌灶周围的肝实质和无癌灶的肝硬化肝实质。结果与对照组灌注参数比较,癌周围肝实质的HBF、HAP、HPP、HBV及癌灶边缘区的HBF、HAP、HPP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对应灌注参数比较,癌周的HAP、HPP及对照组的HBF、HAP、HPP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癌边缘区HAF对比,癌灶周围肝实质、对照组和无癌灶的肝硬化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无癌灶的肝硬化组间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很好地反映肝硬化基础上肝癌的肝血流变化信息,为肝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像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肝内富血管性假性病灶,如动脉门静脉短路(AP)并非少见。作者回顾了1995~1996年间的9例肝硬化伴富血管性假性病灶的单层动态高分辨肝动脉造影CT(D-CTA),其中1个假性病灶(42mm)是因为血管造影前3天作肝脏细针活检而引起的AP短路,2个病灶(20及16mm)为继发于海绵状血管瘤的AP短路,余6个病灶(14~20mm)经影像随访至少1年后证实。同时有9例因肝硬化作D-CTA,该组织学证实为HCC(13~43mm,平均27.8mm)。该组病例是经过超声、CT、MRI已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采用既往CT灌注的时间-密度曲线制定双能CT对比增强扫描方案,前瞻性评价肝细胞肝癌(HCC)病人双能CT碘强化指标与CT灌注各参数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经审查委员会和当地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病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其中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以往20例HCC病人CT灌注资料,以时间-密度曲线为基础,制定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癌演化过程中,肝脏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规律. 材料与方法 2~3月龄的雄性Wistar大鼠105只,随机分成4组:A、B 、A1、B1.A组为肝硬化组(35只);B组为肝癌组(60只);A1为A的对照组(5只);B1为B的对照组(5只).A、B两组大鼠分别用浓度为100 ppm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水溶液诱导12周和20周.A1、B1两组大鼠则常规饲养.以0.6 ml的对比剂和0.2 ml/s的注射流率对这4组大鼠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测量全肝的灌注参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肝硬化组、肝癌组的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分别为(57.7±14.3)ml·min-1·100ml-1、(65.3±16.8)ml·min-1·100ml-1和(61.4±8.8)%、(71.3±10.0)%,均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组(F值分别为7.96、11.03、31.67、45.54,P值均<0.01),而门静脉灌注量(PVP)分别为(35.9±9.7)ml·min-1·100ml-1、(26.9±14.3)ml·min-1·100ml-1,低于相应的对照组(F值分别为27.47、23.30,P值均<0.01).肝硬化组与肝癌组的HAP无统计学差异(F=1.55,P>0.05),但后者的PVP更低(F=3.94,P<0.05),HPI更高(F=7.20,P<0.01).2个对照组的各项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从正常肝脏到肝硬化最后发展成肝癌的过程中,肝脏的HAP和HPI逐渐升高,而PVP则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肝动脉灌注和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肝动脉灌注和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对16 8例中晚期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 (TAI)和灌注栓塞 (TAE)。结果 生存率TAI组患者生存 0 .5年占 5 6 .5 %,1年者占2 1.7%,2年者占 2 .2 %;TAE组生存 0 .5年者占 90 .8%,1年者占 6 1.8%,2年者占 31.6 %。结论 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是一种姑息性疗法 ,TAE效果优于TAI。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一个月内的375例做CT平扫检查的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高密度大脑中动脉(MCA)出现的情况。观察的MCA部位相当于血管造影的M_1段。CT扫描层厚为8~10mm,检查机器为Philips体层扫描机60/TX CT,Siemans DR_3CT和GE 8800CT。高密度血管的定义为,血管的密度高于邻近颞叶和额叶脑组织密度。按此标准有13例诊断为高密度MCA的病人列入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HCC)侵犯胆囊罕见。作者报道1例38岁男性患者。增强扫描胆囊底部示一肿块,与肝内另一大的肿块相连,右时后段示一较小的转移瘤,胆囊无移位,肝内、外胆管无扩张。MRI示肝、胆肿块不均质,T_2加权象轻度高信号,T_1加权象轻度低信号。增强MRI清晰显示肿瘤为腔内生长。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显示肝内肿瘤主要由肝中及肝右动脉供血,界线不清,多血管。胆囊内肿瘤亦是多血管,由扩张的胆囊动脉供血,胆囊动脉深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 ,32岁。因“车祸后头痛 ,鼻腔出血 2h”入院。入院第 10d患者述耳鸣 ,难以入眠。体检 :意识Ⅰ级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阳性 ,左眼眶部瘀血、肿胀 ,神经系统体征未见异常。听诊左眼眶下、耳前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心电图及胸片正常。头颅CT :左颞骨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2岁。因“车祸后头痛,鼻腔出血2h”入院。入院第10d患者述耳鸣,难以入眠。体检:意识Ⅰ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阳性,左眼眶部瘀血,肿胀,神经系统体征未见异常。听诊左眼眶下,耳前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心电图及胸片正常。头颅CT:左颞骨可见线形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CT诊断:颅底骨折。  相似文献   

12.
碘油完全充填肝癌病灶的CT与肝动脉造影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原发性肝癌碘油TAE术后CT检查会受到影响,对碘油完全充填病灶的患者的CT检查与肝动脉造影作了比较。材料与方法:20例已作过碘油TAE术且术后1~8月CT检查示碘油在肿瘤原发灶内完全充填的肝癌患者在CT检查后1~14天行肝动脉造影,分析比较两者对原发及新病灶显示的差异。结果:CT示所有患者的原发灶均稳定,5例可见新病灶。肝动脉造影示原发灶表现为(1)病灶稳定,无肿瘤血管及染色。(2)有肿瘤血管及染色,但不超出碘油沉积区;(3)病灶明显增大超出碘油沉积区。新病灶表现为(1)肝内多发子灶(2)动-门脉小分枝瘘(3)新肿块。本文结果表明尽管这类患者碘油TAE的疗效最好,但大部分病灶不稳定,随访及TAE间隔太长是不合适的;这类患者的二期手术切除应谨慎;对这类患者应采用新的CT扫描技术及超选择高流速肝动脉造影以提高显示病灶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入选动脉和病灶ROI选择对腮腺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结果的影响。 方法使用Philips ADW4.5工作站自带的灌注扫描软件对12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MSCT灌注后处理分析。记录选择不同入选动脉和病灶ROI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增强幅度(PEI)等灌注参数;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并比较上述各组参数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腺淋巴瘤和非腺淋巴瘤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性。 结果选取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和颈总动脉(CCA)为入选动脉时,BF、BV和PEI值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2、0.007和0.233,均P>0.05);当肿瘤取不同面积ROI时,上述各灌注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220、0.033和0.283,均P>0.05)。选择ECA作为入选动脉、ROI为80%瘤体面积(S80%)时,PEI对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 结论入选动脉和病灶ROI的大小对腮腺肿瘤灌注结果无明显影响;但选择ECA作为入选动脉、ROI取S80%可能有助于提高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作者应用动态CT检查了42例(男38例,女4例,平均年龄58岁)已由肝血管造影证实存在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肝癌病例,并将100例肝血管造影上无动脉—门静脉分流之肝癌病例作为对照组研究。42例中,22例有CT表现(一例同时有二种表现)。作者归纳动脉—门静脉分流的CT表现为:①受累部位门静脉提前显影,时间—密度曲线与腹主动脉相似,这是动脉—门静脉分流的直接征象;②门静脉增强时限明显延长。它提示通过分流的丰富动脉血供将导致门静脉血流方向的缓慢逆转;③肝内异常,扩张之血管伴周围不规则、一过性增强区。所有表现有该征象的病例在门静脉大分支内均发现有瘤栓;④肿瘤主体所在部位对侧肝叶或段分布的一过性高密度,组内4例肿瘤位于门脉右侧大分支附近,造影上显示肝左叶门静脉及肝右叶部分门静脉明显广泛显影;动态CT扫描上,为肝左叶一过性高密度;⑤肿瘤周围一过性楔形增强区,是  相似文献   

15.
CT血管成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HCC患者分别接受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3-15d。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DSA证实52例(40.94%)HCC患者合并APS,中央型33例,周围型19例。CT横断面与横断面基础上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均为94.23%(49/52),特异度分别为84.00%(63/75)和97.33%(73/75),正确率分别为88.19%(112/127)和96.06%(122/12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33%(49/61)和96.08%(49/5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63/66)和96.05%(73/76)。CTA排除了横断面CT对4例中央型APS和6例周围型APS的假阳性诊断。与DSA比较,多层螺旋CT对APS的分型符合率达88.46%(46/52),其中,中央型90.91%(30/33),周围型84.21%(16/19)。CTA还直观地显示23例重度分流中央型APS的供血动脉,其中19例为肝固有动脉分支,4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结论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能有效提高APS诊断的特异度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及其分流支大部分在肝外,肝内者罕见。作者复习了33例肝硬化病人的CT和MR扫描,并复习了100例2组CT和MR扫描结果,分辨出常见的肝内门静脉分流支,确定其肝内和肝外副脐静脉的比例。CT扫描采用GE 9800型或Hilife型CT机,增强动态CT扫描,将对比剂150ml以2~3ml/s和0.8ml/s速度分两次注入。扫描层厚5mm,层间距7mm。MR扫描采用1.5T或0.5T设备。使用SE序列,T_1加权,TR/TE=600/19,T_2加权,TR/TE=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就其基本原理、成像技术、诊断、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重点在于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治疗的疗效评估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三期薄层扫描发现微小肝癌病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Triple-phase helical CT,THCT)在发现微小肝癌病灶的作用,提高检出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而导致的术后复发。方法:选择原诊断为单发性肝癌并可手术者200例,前瞻性薄层THCT,即平扫、动脉期(24-25s)、门静脉期(45-50s)和延迟期(2-3min),对比剂为非离子型(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发现54例患者(27%,54/200)在主病灶周围或肝内有多发的微小病灶(<10mm)。CT图像在PACS的网络工作站上,采用Rad-works^TM5.1版本软件,由3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各自的工作站上观察分析。在CT检查后数天,行TACE(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结果:在54例病例中,共发现微小病灶270枚,平均5枚。CT特点是平扫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等密度或高密度;门静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敏感性分别为:动脉期91.85%,门静脉期85.56%和延迟期88.89%,综合三期扫描敏感性为93.33%。DSA上发现微小病灶的敏感性为80.74%。结论:薄层THCT扫描对发现肝内微小病灶是必须的,显示微小病灶以动脉期和延迟期为佳,综合三期扫描的影像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漏诊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9.
徐鹏举  严福华  徐晨  周梅玲  丁莺   《放射学实践》2010,25(3):254-257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伴有肝硬化,在影像学上,其典型CT表现为平扫低密度,有时可显示包膜,MRI上典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动态增强CT或MRI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下降,有时可硅示环形强化的肿瘤包膜,出现概率为10.0%~80.7%。HCC可伴有出血或钙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CT灌注扫描(CT-p)在定量评价肝细胞癌(HCC)病人与肿瘤相关性新生血管形成过程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2个经活检证实HCC病灶,在注射50mL对比剂(350mgI/mL)后行动态CT扫描。使用有彩色刻度的动脉和门静脉定量灌注图的专用灌注软件。计算以下与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