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在时间窗内快速进行血管再通、实现血运重建、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AIS的关键, 主要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AIS血管再通治疗从静脉溶栓发展到血管内治疗, 经历了30多年的研究历程, 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探索静脉溶栓药物, 开创卒中的静脉溶栓时代; 第二阶段, 探索溶栓药物更安全、有效的剂量和更合理的时间窗; 第三阶段, 取栓治疗兴起并飞速发展, 使AIS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多样化、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改变等, 选择静脉溶栓治疗、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或单纯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花费等特点, 在时间窗内进行早期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以及开放侧支循环是实现AIS血流再灌注的三大主要方式。根据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调整时间窗, 提出了组织窗的概念, 这是卒中再灌注治疗的一种模式转变[1]。研究发现, 侧支循环状况是AIS预后的预测指标, 血管开通率及预后与侧支循环状况密切相关[2]。近年来多项研究推动了血管再通时间窗的延长, 特别是超过时间窗无法静脉溶栓(醒后卒中)的AIS患者, 侧支循环评估对于静脉溶栓和EVT的实施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4]。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多模式桥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再通血管方式:对起病4.5 h小时内、有静脉溶栓指征者,立刻予静脉溶栓治疗,同时送介入室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病变血管情况,如血管已再通则结束手术;对前循环在6小时内、后循环在24小时内无静脉溶栓指征,且无全脑管造影禁忌症者,均予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了解病变血管情况,若血管已再通则结束手术;对血管仍有闭塞或狭窄,则考虑予动脉溶栓或支架成型术或支架取栓术等多模式桥接开通血管,评价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率,3个月后随mRS评分。结果:100例AIS患者接受多模式桥接治疗,平均年龄62.72±14.16岁,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8.49±4.48分,发病到我院时间平均为3.59±2.37小时,所有患者均获得血管再通,术后残余狭窄程度(25.27±19.77)%;术后死亡3例,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2例死于术后高灌注出血,余97例术后NIHSS评分3.63±4.3分,3个月后随访87例mRS2分,NIHSS 2.16±2.01分。结论:多模式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够有效地再通血管,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对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再通治疗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的意义,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经临床/影像确诊的AIS患者60例,在血管再通治疗前行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扫描,应用IVIM成像技术重建患侧梗死区及对侧镜像区的慢速表观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pure diffusion,D)、快速表观扩散系数(pseudo-diffusion coefficient、D*)、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值,计算各参数的相对值(r D、rD*、rf);在治疗后3 d内行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扫描,观察患者HT发生的情况;分析AIS患者治疗前IVIM参数与治疗后HT的关系。结果 AIS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前患侧梗死区的D、D*、f值均低于对侧镜像区,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4、12.234、24.069,P<0.01);HT组患者治疗前梗死区的rD、rD*、rf均值低于非HT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2、3.090、4.656,P<0.01);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HT组与非HT组rD、rD*、rf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0.822、0.883;rD最佳阈值为0.527,敏感度为76.9%,特异性为73.7%;rD*最佳阈值为0.519,敏感度为84.6%,特异性为78.9%;rf最佳阈值为0.495,敏感度为84.6%,特异性为89.5%。结论 AIS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有HT的风险,治疗前梗死区的IVIM参数可以预测治疗后发生HT的风险,以rf值的预测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82例AI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1例。两组均行低剂量rt-PA治疗,观察组在溶栓过程中联合TCD全程及多时点监测,而对照组仅分别于溶栓前后2 h以TCD监测3 min检查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溶栓结束后1 h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及治疗后3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 d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巴氏(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7 d内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及治疗后3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且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段(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全程持续监测联合低剂量rt-PA治疗AIS能使患者血栓加速溶解,提高梗死血管的再通率,并有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脑供血,提高患者基本日常生活能力,且不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超声溶栓再通动脉硬化闭塞症闭塞动脉的可行性。方法 14例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用血管内超声溶栓仪进行了溶栓治疗。结果 超声溶栓探头在闭塞段血管内重建了通道,所有患者均实现了闭塞血管再通,6例仍有血管狭窄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术。结论 血管内超声溶栓术可以用于再通闭塞的周围动脉,尤其是闭塞范围较长,药物溶栓治疗无效和患者禁忌药物溶栓治疗时,血管内超声溶栓是一种新的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卒中如今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常见原因,静脉溶栓对大血管闭塞尤其是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再通率低,治疗效果有限。血管内机械再通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现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和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际上大型的多中心血管内机械再通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发病急、病情重,急诊血管内治疗能在有效时间内再通血管,挽救患者生命。本文报告1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首选直接抽吸技术取栓失败,采用Solitaire取栓支架补救性拉栓实现血管再通后,靶血管近端出现医源性夹层,而后解脱Solitaire支架实现夹层贴壁治疗,最终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的特点,中国脑卒中报告表明,脑卒中已是我国三大死亡病因之一, 2018 年中国脑卒中死亡率为149. 49/100000, 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22. 3%,已成为造成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位原因[1-2] .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占脑卒中总体的80%以上,针对AIS 的治疗变得尤为迫切.针对AIS 的超急性期治疗,主要集中在尽快促进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血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结合无缝隙急救护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其对中国卒中量表评分(CSS)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的影响。方法:挑选116例我院治疗的AIS病人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所有病人均给予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给予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就诊情况相关指标、治疗方面的效果及治疗前、后CSS以及NIHSS的具体评分改变情况。结果:研究组DTP、DTT、DTI、DTL、入院后行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时间、入院至脑血管再通时间均缩短明显(P<0.05);研究组闭塞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明显(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病人比例显著较高,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较短(P<0.05)。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后7d两组病人CSS、NIHSS评分较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低(P<0.05)。结论: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在AIS病人的治疗中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结合给予无缝隙急救护理则能明显缩短病人达到医院急诊至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的时间,减少或避免治疗延误,降低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进一步改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出现的相关因素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MCA区域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为FVH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又依据FVH的分布情况分为3个级别。此外,阳性组血管狭窄程度3级的22例患者7 d后复查(根据MRA表现分为血管再通组和未再通组),并进行了90 d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根据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和不良组(mRS>2)。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影响FVH出现及级别的因素。血管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之间FVH消失的情况及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的基线FVH级别、治疗后FVH消失、血管再通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采用t检验。结果FVH阳性组和阴性组两组之间患者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及Willis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症状-MRI检查时间、血管狭窄部位、程度及梗死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0.011、0.000、0.000)。阳性组不同级别间仅梗死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26,P=0.030)。复查血管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之间FVH的消失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之间基线NIHSS评分及治疗后FVH消失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2),基线FVH级别及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0,P=0.080)。结论患者症状-MRI检查时间、血管狭窄部位及程度、梗死面积是影响FVH出现的重要因素。治疗后FVH的消失可以预测闭塞血管再通,且患者预后与基线NIHSS评分、治疗后FVH消失情况有关,基线NIHSS评分低、治疗后FVH消失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25例发病在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确定闭塞血管后,行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17例闭塞血管再通,再通率为68.0%。溶栓后卒中分数较术前减少4分以上,表明早期使闭塞血管再通过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脑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急笥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 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67%。结论 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静脉溶栓时间窗对进展性脑梗死血管再通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治疗的101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于发病4.5 h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51例,于发病3 h内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3 h内)静脉溶栓可以增加患者血管再通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5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的经验。采用动脉内直接溶栓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动脉直径〉3mm)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结果经术后3个月-8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14/14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54.5%(6/11例),血管总再通率为80%(20/25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具有溶栓适应征的100例AI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各50例,2组患者分别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3个月随访期间对患者的受累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2组疗效和临床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2组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发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或动脉溶栓治疗,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2种方法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在不同麻醉方式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3年5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并完成血管内机械取栓手术的AIS患者,针对一般资料,疾病状态,对实施全身麻醉的患者与保留自主呼吸的镇静处理或局部麻醉的患者对比,分析手术麻醉相关信息。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脑卒中OCSP分型有不同表现(P<0.05),NIHSS分值全麻组高于非全麻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全麻患者意识水平危重比例较非全麻组高(P<0.05);术后2h(P<0.05)及24h(P<0.05)患者NIHSS评分全麻组得分仍高于非全麻组;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P<0.05)及从穿刺到再通时间(P<0.05)全麻组患者均较长;相较麻醉诱导实施时间全麻组也明显长于非全麻组(P<0.05);术后3月患者神经功能评估,结果可见术前NIHSS评分越高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OR 1.098, 95% CI 1.037~1.162),随年龄的增长术后患者康复程度越差(OR 1.030, 95% CI 1.007~1.053),同时还发现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越长术后功能损伤越严重( OR 1.006, 95% CI 1.001~1.011)。结论:术前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及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严重影响AIS患者预后,是否与麻醉方式相关需进一步更合理完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导致的脑动脉血流中断,继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继而造成缺血性坏死[1]。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应对AIS最为有效的方法,且进行溶栓治疗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预后越好[2]。“中国卒中急救地图”App可实现信息化时间追踪、缩短急救流程,并提前通知医疗机构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3]。本次研究总结卒中急救地图结合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AIS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25例发病在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经全脑血管造影确定闭塞血管后,行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17例闭塞血管再通,再通率为68.0%。溶栓后卒中分数较术前减少4分以上,表明早期使闭塞血管再通过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9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将其分为A、B、C三组各32例,A组在发病3h内给予溶栓治疗,B组在发病3~6h内给予治疗,C组在发病6h后给予治疗,对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管再通率。结果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在3h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溶栓治疗能够起到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血管再通率得到提高、增加患者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